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实验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常用手段,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中探究数学概念、性质等,让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素养,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关注数学实验教学,以每一次的数学实验为契机,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素养。
一、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探究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包涵了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与探究经验等,探究意识是引燃探究活动的导火索,强烈的探究意识是激励探究的不竭动力,只有当学生具有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和探究欲望,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活动,专注于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探究结果。
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关键,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探究欲望。问题的提出不能生硬僵化,而要自然得体,最好能够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情境教学是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一种教学方式,将数学问题融于生动具体的生活化情境之中,创设一种有趣的实验情境,让学生从中捕捉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产生探究内驱。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一课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上周学校召开了运动会,这是我们班同学在4×100米接力中的画面。”我边说边用多媒体展示了同学们在4×100米接力中的镜头。“同学们都知道科学的运动能够锻炼我们的身体,关于运动你们还知道些什么?”我利用课件将学生带入运动情境,并让学生围绕运动自主提出问题。“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变化,许多方面和运动前不一样。”一位参加过运动会比赛的男生说道,“运动后心跳加快,呼吸变快。”另一位男运动员回答。“你们两人都参加过运动会,有过切身体会,怎么样让其他同学也相信你们说的是真的呢?”我追问道。“做实验!”孩子们齐声回答。
二、优化实验过程,提升探究能力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实现手脑结合,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在做中学的效果超越其他任何方式。
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活动的开展、实验数据的收集、实验数据分析等,数学实验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实验教学,优化实验过程,科学组织指导。在教学《运动与身体变化》的“实验讨论”环节中,我以学生为实验探究主体,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放手让学生分组实验搜集数据,重点指导学生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提高数据整理分析的能力。“有效的实验离不开合理的方案设计,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运动对脉搏的影响实验方案。”我边说边给每个小组发放了实验活动设计单,请他们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和实验记录单,由于学生在科学课中掌握了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他们很快讨论完成了实验方案的设计。接着,我根据学生的设计要求给他们提供了秒表,分组进行实验,他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计时,有的测数脉搏,有的记录数据,经过两轮互换,分别测量了运动前、运动后以及休息后的1分钟脉搏的次数。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是数学实验的重点,在有效搜集了实验数据后,我让学生计算小组脉搏平均数,并在组内观察、交流:自己的脉搏与小组同学脉搏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接着,我组织了全班交流,请各个小组分别展示实验记录单,汇报交流脉搏变化情况,大家根据数据分析一致认为:运动后比运动前脉搏加快,休息后脉搏又恢复正常。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都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自主探究,引导从他们设计方案、分组实验、数据分析到汇报交流,经历了科学完整的实验过程,在亲历合作中提升探究能力。
三、引申应用反思,积储探究经验
为了进一步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的规律,我设计了引申拓展环节,在应用中巩固提升学生实验能力,让学生在反思中积储探究经验。为了使学生深刻体验认识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规律,我又组织学生选择不同运动方式进行实验,深入研究不同运动方式影响身体变化的情况。我让各小组自由选择确定运动方式,有的小组下蹲、有的高抬腿、有的做操,他们依然根据前一次的实验步骤设计活动方案,开展实验活动,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平均次数,分析数据归纳结果。在完成该活动后我继续引申应用,让学生设计并完成活动:研究运动与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在实验结束之后,我着重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在反思中总结实验方法。
“数学实验”让学生的手和脑联动,打开了学生智能之门,让我们聚焦数学实验,以数学实验为载体,承载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中心小学)
一、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探究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包涵了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与探究经验等,探究意识是引燃探究活动的导火索,强烈的探究意识是激励探究的不竭动力,只有当学生具有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和探究欲望,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活动,专注于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探究结果。
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关键,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探究欲望。问题的提出不能生硬僵化,而要自然得体,最好能够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情境教学是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一种教学方式,将数学问题融于生动具体的生活化情境之中,创设一种有趣的实验情境,让学生从中捕捉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产生探究内驱。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一课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上周学校召开了运动会,这是我们班同学在4×100米接力中的画面。”我边说边用多媒体展示了同学们在4×100米接力中的镜头。“同学们都知道科学的运动能够锻炼我们的身体,关于运动你们还知道些什么?”我利用课件将学生带入运动情境,并让学生围绕运动自主提出问题。“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变化,许多方面和运动前不一样。”一位参加过运动会比赛的男生说道,“运动后心跳加快,呼吸变快。”另一位男运动员回答。“你们两人都参加过运动会,有过切身体会,怎么样让其他同学也相信你们说的是真的呢?”我追问道。“做实验!”孩子们齐声回答。
二、优化实验过程,提升探究能力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实现手脑结合,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在做中学的效果超越其他任何方式。
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活动的开展、实验数据的收集、实验数据分析等,数学实验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实验教学,优化实验过程,科学组织指导。在教学《运动与身体变化》的“实验讨论”环节中,我以学生为实验探究主体,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放手让学生分组实验搜集数据,重点指导学生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提高数据整理分析的能力。“有效的实验离不开合理的方案设计,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运动对脉搏的影响实验方案。”我边说边给每个小组发放了实验活动设计单,请他们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和实验记录单,由于学生在科学课中掌握了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他们很快讨论完成了实验方案的设计。接着,我根据学生的设计要求给他们提供了秒表,分组进行实验,他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计时,有的测数脉搏,有的记录数据,经过两轮互换,分别测量了运动前、运动后以及休息后的1分钟脉搏的次数。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是数学实验的重点,在有效搜集了实验数据后,我让学生计算小组脉搏平均数,并在组内观察、交流:自己的脉搏与小组同学脉搏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接着,我组织了全班交流,请各个小组分别展示实验记录单,汇报交流脉搏变化情况,大家根据数据分析一致认为:运动后比运动前脉搏加快,休息后脉搏又恢复正常。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都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自主探究,引导从他们设计方案、分组实验、数据分析到汇报交流,经历了科学完整的实验过程,在亲历合作中提升探究能力。
三、引申应用反思,积储探究经验
为了进一步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的规律,我设计了引申拓展环节,在应用中巩固提升学生实验能力,让学生在反思中积储探究经验。为了使学生深刻体验认识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规律,我又组织学生选择不同运动方式进行实验,深入研究不同运动方式影响身体变化的情况。我让各小组自由选择确定运动方式,有的小组下蹲、有的高抬腿、有的做操,他们依然根据前一次的实验步骤设计活动方案,开展实验活动,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平均次数,分析数据归纳结果。在完成该活动后我继续引申应用,让学生设计并完成活动:研究运动与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在实验结束之后,我着重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在反思中总结实验方法。
“数学实验”让学生的手和脑联动,打开了学生智能之门,让我们聚焦数学实验,以数学实验为载体,承载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