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cppc825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它的教与学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课堂教学效果。从教几年中,笔者发现化学教学中存在着通病——反复练习、讲解的题目,学生仍然做不出来。经过调查、考证,笔者找出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
  二是每个人都有一个遗忘周期。
  三是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陈旧,“公式化”、“套路化”现象十分严重,致使讲台上传授者神采飞扬、津津乐道;讲台下受业者无精打采、恹恹欲睡。
  那么,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笔者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认真钻研教材,反复进行实验,准确做好记录,明确实验现象
  
  化学实验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将积累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认识。为了实现这一飞跃,笔者认真钻研教材,指导学生反复地咀嚼所学内容,认真做好每一次实验记录,确保每个实验现象都正确、明显,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论认识,还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化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在讲授“氨的催化氧化”时,由于此反应不同于氨的其它性质,比较复杂,为了使其更形象化,便于学生感知、理解,可补充以下演示实验:将氨气与氧气同时通入盛有催化剂的硬质玻璃管中(加热),再将生成的气体通过导管输入滴有石蕊试液的小试管中,并配以尾气吸收装置。在此实验中,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总结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并进行推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能够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硝酸的工业制法”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加强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现行教材中,学生能做的实验不多,生动、有趣的实验更加屈指可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演示实验或改进实验方法以加强实验的趣味性,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如:在讲授“红磷与白磷着火点的比较”时,可对实验进行如下修改:在一根长玻璃管中加入少量红磷,用大拇指捂住两端,加热红磷处,可见红磷不燃烧却蒸发,且于接近玻璃管两旁的地方形成黄白色固体;若松开手指并于空气中挥动玻璃管,可见玻璃管内发光并冒出白烟。这一改进实验生动、有趣,不仅说明白磷的着火点远比红磷低,还说明红磷与空气摩擦也能引起燃烧,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白磷,即白磷和红磷是同素异形体。
  根据所学知识的需要,适当增加演示实验,使实验过程生活化、实验现象明显化,既可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实验原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改革传统的实验
  
  (一)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指对研究对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并形成了一定认识或提出了某种假说,为验证这种认识或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它通常按“问题→原理→结论→实验”的程序进行实验教学。如:在“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教学中,教师可首先给出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的定义,然后讨论并得出假说:水分子是极性分子,CCl4分子是非极性分子,最后用实验加以验证:水流在带电玻璃棒靠近时发生偏转,而CCl4流不发生偏转。
  “探究性”实验通常按“实验→问题→讨论→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仍以“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教学内容为例:首先做实验,发现水流在带电玻璃棒靠近时会发生偏转,而CCl4流不发生偏转。这自然创设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会不同?然后教师可利用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的定义以及H2O、CCl4空间构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同样的实验,通过合理地调整实验时间,可使“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这对发展学生的能力有重要意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改“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为“师生并进”实验
  由于化学实验在深浅、难易上存在着差异,这就决定了不同知识内容应采用不同的实验方式。有的知识适合用“学生分组”实验,如:“氨的制取 铵离子的检验”、“原电池原理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等;有的知识适合用“教师演示实验”,如:“铝热反应”等;而有的知识则适合用“师生并进”实验,如:“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酸碱中和滴定”等。若教师一味单独演示或讲解一系列繁琐、枯燥的问题,易使学生感到厌倦。而“师生并进”实验,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进来,这样既创设了和谐、合作、探索的课堂环境,又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三)“开放性”实验
  “开放性”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可以在自主实验中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积极进行实践活动,主动地解决化学问题。对于同一个实验,不同学生会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出实验步骤最简单或实验现象最明显的方案。此外,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正确评价,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又能激励学生不断探索、前进。
  
  四、加强化学实验的辅助措施
  
  (一)重视家庭小实验
  学生自主实验要受到现有药品及安全性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实验的主体大多时候都是教师,这样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家庭小实验恰恰在此时弥补了这一不足。这些实验所需的试剂和仪器大多是日常生活中所接触过的物品或功能接近的设备,危险性较小;而实验原理可选择与当堂课有关的知识,通过家庭小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家庭小实验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应用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原电池”后可安排“橘子电池”等趣味性实验,在“乙烯”后可安排“催熟水果”等研究性实验。这样既可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就感,又能将他们从以往的“观众”转变为“魔法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
  (二)实验“绿色化”
  在化学实验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一些有毒物质,如:Cl2、SO2、NO2等,稍有不慎,逸出的毒气或有害物质就会影响到师生的健康,这使部分学生对化学产生恐惧感,不敢自己动手做实验,不敢观察演示实验,进而演化为排斥化学。
  为了消除以上弊端,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点着手,尽量做到实验“绿色化”:
  1. 对于有毒气体,选择适当的试剂充分吸收。
  2. 对于某些不易吸收的气体或有毒物质的实验,加强密闭性处理。
  3. 结合实际,变废为宝,对有害物质回收利用。
  4. 采用微型实验设备,做到实验微型化。这样既可达到实验目的,同时又可大大减少污染性物质的产生。
  著名化学教育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为贯彻全面的化学教育,化学教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需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应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化学实验课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最有效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每位执教者不但要具有全面、深厚的业务功底和优秀的实验技术,还要具有灵活多变的化学实验教学机制——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利用多种方法打开化学实验的教学窗口。更好地为学生创造获得知识的条件,开拓提高化学实验效率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和能力,这才是每位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
其他文献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多年来,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读死书、背答案的书呆子,学生所能运用的只有大脑里储存的一些未经消化、不能灵活运用的知识。大多数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思想和水平已不适应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  就数学这一学科而言,它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数学的自身特点使其成为全世界的通用语言
期刊
在英语学习中,很多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怎样才能学好英语?我的向答是重复,重复是学好英语的唯一途径。  以我们的母语汉语为例:我们小时候并未刻意进行语言学习,就是落不断的模仿和重复而自然获得的一种技能。一个孩子从呀呀学语到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一个事物的名称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父母教孩子说话,不是给他讲解语法,也不会给他分析句子成分,而只是一遍遍地指着实物重复着它的名称,而孩子也是一遍遍地跟
期刊
立定三级跳是体育特长生高考体育科目必考项目之一。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考生的成绩呢?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体育教练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实际训练,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方法,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交流,以期共勉:    一、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是根本    我们知道,每一个运动项目都有它特定的基本技术要求。熟练地掌握基本技术不仅可以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形成技能技巧,增强人的体质,而且对预防运动性伤病
期刊
诚信之风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人们崇尚诚信、追求诚信。一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诚信素质和诚信意识。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诚信意识有所淡化,校园也受到波及。目前中小学生的很多行为足以说明,他们缺乏诚信意识,如:借了同学的东西不还,不按时完成作业,在售票场合逃避买票,不遵守交通规则,考试作弊等。造成以上现象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家庭因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间合作交流的深化,英语学习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但现在一些教师只是把英语单纯地当作一种工具,只培养学生对词法、句法的掌握,却忽视了英语同样是人文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美感。教育与教学无论有多么高深的理论在支撑,有一种东西是无法漠视的,即我们面对的是一颗颗鲜活而不容玷污的纯洁的心灵。  从人性的角度来讲,心灵的塑造才是第一位的,其它是第二位的,这符合现行素质教育的
期刊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 因此,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渗透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学生尝试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鼓励标新立异,将学生从定向思维中解脱出来;尝试一题多解,培养其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寻找新思路和新解法的
期刊
“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不仅是用眼睛去看、用嘴巴去读,更重要的是要养成一种近乎自动化的阅读品质和习惯——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其特征为:刚开始阅读即能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较短的句子,然后能够脱离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
期刊
语言语用失误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附加在语言上的语用意义完全不同于操目的语的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或将母语习惯套入目的语造成的失误。    一、语用失误的分类    “我们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根据说话者语用失误的特点,语用失误又一步分为语言-语用(Pragma-Linguistic)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Socio-Linguistic
期刊
讲授《祝福》一课时,笔者曾让学生尝试过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确立了若干命题,其中大部分命题是比较合理的,但也有一些命题探究的必要性不大或毫无价值,如:某生论述“阿毛留下的鞋子原来是穿在左脚上还是穿在右脚上”。这类命题乍看让人啼笑皆非,但细想起来,出现这类命题也不足为奇。探究性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求自主,就多了一份随意;要求创新,就少了一份约束。学生由于缺乏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期刊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今英语教学中提得最多的一个话题。那么,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呢?这就要认清学生的心理特点,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握学生的心理流向,从而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课堂气氛显得紧张,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比较远,学生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