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文字是编辑进行工作的工具。编辑应结合工作实践从基本的字词入手,加强语言文字的修养。书稿中字词的错误主要表现为错别字和用词不当,分别就这两类问题加以分析,总结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找到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语言文字修养 错别字 用词不当 词不达意
我国著名的编辑学家陈原说:“每一个合格的编辑,都应该是一个语言艺术家;如果一时驾驭不住语言文字,就应努力去学会驾驭这基础的工具,然后成为一个能把语言文字运用自如的巨匠。”字词是语言文字的基础,能驾驭字词,才能进一步向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这个目标努力。
编辑在审读书稿时可以有意识地多花些力气推敲字词,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在推敲和琢磨文字中有所发现,有所积累,逐步做到精通字词,这是编辑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的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在实践工作中,编辑遇到的书稿中字词的错误主要是错别字和用词不当。下面分别就这两类问题加以分析,总结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找到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的具体方法。
一、发现和消灭错别字
现在很多作者都在电脑上“写”字,所以写“错字”不多,主要是“别字”。书稿中出现别字的原因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用拼音输入法录入的字很容易出现这类错误,如“食物”误为“事物”,“湮没”误为“淹没”。二是字形相似。用五笔输入法录入的字容易出现此类错误,如“概”误为“慨”,“折”误为“拆”,“未”误为“末”。三是意义混淆。大部分汉字作为构词成分,都是有意义的。字义如果和它所在的词的意义不相契合就会出错,如“创伤”误写为“疮伤”。“创”是形声字,从刀仓声,原意是伤;“疮”也是形声字,从疒仓声,是皮肤上的溃疡病。四是不明典故,如“墨守成规”误为“默守成规”,不知道“墨”指战国时的“墨翟”,“黄粱美梦”误为“黄梁美梦”,不知道“黄粱”指的是做饭的小米。五是不了解国家对汉字的规范和整理,如“重叠”误为“重迭”,“天翻地覆”误为“天翻地复”,其实在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叠、覆”二字已经恢复使用。
吕叔湘先生说:“对一般人说,知道一个字本身的形、音、义关系当然也有点好处,可是关于这个字和那个字的行、音、义的异同和关系的知识,也许更有实用价值,可以帮助他少念别字、少写别字。”对编辑而言,通晓3500个常用字,这是一个编辑的起码条件。通晓就是不仅要读准字音,写对字形,了解字义,还要知道字音、字形和字义之间的内部联系。识别错别字,掌握吕叔湘先生提及的“关于这个字和那个字的形、音、义的异同和关系”是很好的方法,以此为主线,编辑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梳理和实践:
1、区别构词成分的读音
错别字多是一些形近或形异而读音相同、相近的字,但也涉及到一些形近而读音不同的字。注意这一点,读准字音,有利于对错别字的识别。如下面包含错别字的词:杀戳、入场卷、言简意骇。如果能够掌握这些词语中形近字的读音及二者读音的差别,就能够迅速识别出错别字。比如“戳”读“chuō”,“戮”读“lù”;“卷”读“juàn”,“券”读“quàn”;“骇”读“hài”,“赅”读“gāi”。
2、注意构词成分的对应关系
许多词语的结构是并列关系,构词成分之间形成对应关系。利用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有效识别错别字。比如下面两个包含错别字的词语:一张一驰、摒气凝神。这两个词语的构词成分都是并列关系。所以“驰”与“张”对应,当用表示“松开”的“弛”。“摒”与“凝”对应,当用表示“抑制”的“屏”。
3、代入构词成分的含义
把平时积累掌握的构词成分本身的含义,代入构成的词语中验证,看是否适合词语的表意要求,有时就能够很明显地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比如下面包含错别字的词语:拌脚石、国藉。其中“拌”是“搅和、争吵”的意思,而“绊”是“挡住或缠住,使跌倒或行走不便”的意思,应为“绊脚石”。“藉”是“垫、借”的意思,而“籍”有“书籍、籍贯”的意思,应为“国籍”。
4、联想整个词语的含义
从词语本身的含义出发,推断构成词语构词成分的字形,也能够有效地查出词语中是否有错别字。如下面包含错别字的词语:甘败下风、不径而走。其中“甘败下风”,意思是真心佩服,自认不如对方;“败”指失败,应为“拜”(拜服)。“不径而走”,意思是没有腿却能走,常指消息不待张扬就迅速传播开来;“径”指小路,应为“胫”(小腿)。
5、搞清楚词语的来源
词语的形成往往凝结着浓郁的文化风俗,有些词语来源于古代典籍或寓言故事并附带生动有趣的故事,若能记住其出处或故事大意并结合词义辨别,就能够查出词语中是否有错别字。如下面包含错别字的词语:再接再历、针贬时弊。其中“再接再历”,来源于古代斗鸡游戏中的一个常见行为:为了使自己的斗鸡获胜,每次接斗时,都要在磨刀石上磨斗鸡的嘴喙,使它锋利;应为“砺”,现写作“厉”,不能误作“历”或“励”。“针贬时弊”,与古时中医治病的石针有关,应为“砭”,不能误作“贬”。
二、纠正用词不当的错误
用词不当包括“词”不达意、搭配不当、表意不清等多种情况,本文主要论述“词”不达意产生的原因和怎样纠正这类错误。
书稿中“词”不达意的情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作者对所表达的事物在认识上有误而用错了词。如“湾鳄这种现存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可以在大海中游得很远而成为分布最广泛的鳄”,这句话错在作者没弄清楚动物的分类。鳄鱼是爬行动物,不能根据它既能在陆地上爬行,也善于游泳,就把它归入两栖动物。还有一类是句子中用了不恰当的词语,其意义与句子的语义相悖。这类错误出现的几率比较高,其原因主要有:
1、混淆了近义词或同义词
如“那感人的故事至今还在这个小山村里留传着”,这一句中“留传”应改为“流传”。“留传”和“流传”是同义词,但“流传”是指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的意思则是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辨析近义词,根据词义的差别比较容易作出判断。辨析同义词,则需要从意义、色彩和用法三个方面把握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从意义上看,同义词的差别首先表现在意义的轻重不同。例如“忽视”和“无视”都表示没把什么事放在眼里或心上,但“忽视”强调忽略、疏忽,语意较轻,“无视”则强调漠视、不认真负责地对待,语意较重。其次是范围的大小不同。例如“局势”和“形势”都表示事物发展的状况,但“局势”主要用在政治、军事等领域,范围略狭,而“形势”基本没有上述限制,范围较宽。从色彩上看,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①感情色彩不同。例如“奴才”和“奴仆”,都指供主人驱使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但“奴才”有鄙夷的感情色彩,“奴仆”没有这种色彩。②形象色彩不同。例如“鄙弃”和“唾弃”,都表示看不起、厌恶,但“唾弃”有以吐唾沫表示鄙视的形象色彩,“鄙弃”则不具有这种形象色彩。从用法上看,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搭配对象的不同上。例如“感觉”和“觉得”都表示感官对外界发生某种反应,但“感觉”后可加补语成分“到”,“觉得”不能有这样的用法。
2、误解了成语的含义
如“他挪用了五万元公款,虽然有错,但毕竟罪不容诛”,这句话中“罪不容诛”被误解为按其罪行还不至杀头,其本义是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再如“我们齐心协力,这点事情还办不成?三人成虎嘛!”,这句话中“三人成虎”被误解为大家齐心协力做事力量大,其本义是三个人都说街上有老虎,别人便以为真有老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成语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固定短语,大多源自我国古代的寓言、诗文和历史事件,加之有些成语中的字还含有古义。如果不了解其源头或背景,望文生义,就很容易用错。另外,编辑在处理自己没有把握的问题时都不可过分自信。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单凭记忆去改稿,十之八九是要出错的。怀疑书稿中某个字用得不对,某个词不能达意,就赶紧去查书、查字典,并要养成习惯。
纠正词不达意的错误,实质上是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表达作者的思想,除了要准确掌握事物的本质,有丰富的词汇积累,掌握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外,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里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体会。他说:比方写一个长辈看到自己的一个晚辈有出息,当了干部回来了,他拍着晚辈的肩膀说:“小伙子,搞得不错呀!”这地方我就用“搞”,若不相信,你试着用“做”用“干”,保准没有用“搞”字恰当,亲切。假如是一个长辈夸奖他的子侄说:“这小伙子,做事认真。”在这里我就用“做”字,你总不能说:“这小伙子,搞事认真。”要是看见一个小伙子在那里劳动得非常卖力,我就写:“这小伙子认真地干。”这就用上了“干”字。像这三个字:“搞”“做”“干”都是现存的,并不谁比谁更通俗,只看你把它搁在哪里最恰当、最合适就是了。老舍先生这段话很经典,他是想告诉我们不同的词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我们更应注意到,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表达有密切的关系,借文字描述出的情境反映的一定是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所以归根结底,改正“词”不达意的错误,要依据上下文琢磨作者的所思所想,以此作为润色和修改的出发点,才是正路。
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编辑还应该努力实践三多:多品,编辑不应把注意力都放在审读的书稿上,应经常接触其他优秀的、经典的作品,品味作者高超的用字、用词技巧;多思,要学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体验由文字联想到意境的奇妙过程;多练,练笔是一种有益的实践,能充分消化吸收自己从他人作品中汲取的营养。
参考文献
①吕叔湘:《语文杂记》[J].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②吕叔湘:《语文常谈》[J].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③陈原,《论“驾驭”文字的艺术》[J].《编辑学刊》,1992,(5)
④高更生:《汉字研究》[J].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⑤周荐:《汉语词汇新讲》[J].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⑥老舍,《谈文学语言问题》[J].《百科知识》,1996(5)
(作者单位:地质出版社)
责编:周蕾
【关键词】语言文字修养 错别字 用词不当 词不达意
我国著名的编辑学家陈原说:“每一个合格的编辑,都应该是一个语言艺术家;如果一时驾驭不住语言文字,就应努力去学会驾驭这基础的工具,然后成为一个能把语言文字运用自如的巨匠。”字词是语言文字的基础,能驾驭字词,才能进一步向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这个目标努力。
编辑在审读书稿时可以有意识地多花些力气推敲字词,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在推敲和琢磨文字中有所发现,有所积累,逐步做到精通字词,这是编辑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的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在实践工作中,编辑遇到的书稿中字词的错误主要是错别字和用词不当。下面分别就这两类问题加以分析,总结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找到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的具体方法。
一、发现和消灭错别字
现在很多作者都在电脑上“写”字,所以写“错字”不多,主要是“别字”。书稿中出现别字的原因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用拼音输入法录入的字很容易出现这类错误,如“食物”误为“事物”,“湮没”误为“淹没”。二是字形相似。用五笔输入法录入的字容易出现此类错误,如“概”误为“慨”,“折”误为“拆”,“未”误为“末”。三是意义混淆。大部分汉字作为构词成分,都是有意义的。字义如果和它所在的词的意义不相契合就会出错,如“创伤”误写为“疮伤”。“创”是形声字,从刀仓声,原意是伤;“疮”也是形声字,从疒仓声,是皮肤上的溃疡病。四是不明典故,如“墨守成规”误为“默守成规”,不知道“墨”指战国时的“墨翟”,“黄粱美梦”误为“黄梁美梦”,不知道“黄粱”指的是做饭的小米。五是不了解国家对汉字的规范和整理,如“重叠”误为“重迭”,“天翻地覆”误为“天翻地复”,其实在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叠、覆”二字已经恢复使用。
吕叔湘先生说:“对一般人说,知道一个字本身的形、音、义关系当然也有点好处,可是关于这个字和那个字的行、音、义的异同和关系的知识,也许更有实用价值,可以帮助他少念别字、少写别字。”对编辑而言,通晓3500个常用字,这是一个编辑的起码条件。通晓就是不仅要读准字音,写对字形,了解字义,还要知道字音、字形和字义之间的内部联系。识别错别字,掌握吕叔湘先生提及的“关于这个字和那个字的形、音、义的异同和关系”是很好的方法,以此为主线,编辑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梳理和实践:
1、区别构词成分的读音
错别字多是一些形近或形异而读音相同、相近的字,但也涉及到一些形近而读音不同的字。注意这一点,读准字音,有利于对错别字的识别。如下面包含错别字的词:杀戳、入场卷、言简意骇。如果能够掌握这些词语中形近字的读音及二者读音的差别,就能够迅速识别出错别字。比如“戳”读“chuō”,“戮”读“lù”;“卷”读“juàn”,“券”读“quàn”;“骇”读“hài”,“赅”读“gāi”。
2、注意构词成分的对应关系
许多词语的结构是并列关系,构词成分之间形成对应关系。利用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有效识别错别字。比如下面两个包含错别字的词语:一张一驰、摒气凝神。这两个词语的构词成分都是并列关系。所以“驰”与“张”对应,当用表示“松开”的“弛”。“摒”与“凝”对应,当用表示“抑制”的“屏”。
3、代入构词成分的含义
把平时积累掌握的构词成分本身的含义,代入构成的词语中验证,看是否适合词语的表意要求,有时就能够很明显地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比如下面包含错别字的词语:拌脚石、国藉。其中“拌”是“搅和、争吵”的意思,而“绊”是“挡住或缠住,使跌倒或行走不便”的意思,应为“绊脚石”。“藉”是“垫、借”的意思,而“籍”有“书籍、籍贯”的意思,应为“国籍”。
4、联想整个词语的含义
从词语本身的含义出发,推断构成词语构词成分的字形,也能够有效地查出词语中是否有错别字。如下面包含错别字的词语:甘败下风、不径而走。其中“甘败下风”,意思是真心佩服,自认不如对方;“败”指失败,应为“拜”(拜服)。“不径而走”,意思是没有腿却能走,常指消息不待张扬就迅速传播开来;“径”指小路,应为“胫”(小腿)。
5、搞清楚词语的来源
词语的形成往往凝结着浓郁的文化风俗,有些词语来源于古代典籍或寓言故事并附带生动有趣的故事,若能记住其出处或故事大意并结合词义辨别,就能够查出词语中是否有错别字。如下面包含错别字的词语:再接再历、针贬时弊。其中“再接再历”,来源于古代斗鸡游戏中的一个常见行为:为了使自己的斗鸡获胜,每次接斗时,都要在磨刀石上磨斗鸡的嘴喙,使它锋利;应为“砺”,现写作“厉”,不能误作“历”或“励”。“针贬时弊”,与古时中医治病的石针有关,应为“砭”,不能误作“贬”。
二、纠正用词不当的错误
用词不当包括“词”不达意、搭配不当、表意不清等多种情况,本文主要论述“词”不达意产生的原因和怎样纠正这类错误。
书稿中“词”不达意的情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作者对所表达的事物在认识上有误而用错了词。如“湾鳄这种现存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可以在大海中游得很远而成为分布最广泛的鳄”,这句话错在作者没弄清楚动物的分类。鳄鱼是爬行动物,不能根据它既能在陆地上爬行,也善于游泳,就把它归入两栖动物。还有一类是句子中用了不恰当的词语,其意义与句子的语义相悖。这类错误出现的几率比较高,其原因主要有:
1、混淆了近义词或同义词
如“那感人的故事至今还在这个小山村里留传着”,这一句中“留传”应改为“流传”。“留传”和“流传”是同义词,但“流传”是指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的意思则是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辨析近义词,根据词义的差别比较容易作出判断。辨析同义词,则需要从意义、色彩和用法三个方面把握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从意义上看,同义词的差别首先表现在意义的轻重不同。例如“忽视”和“无视”都表示没把什么事放在眼里或心上,但“忽视”强调忽略、疏忽,语意较轻,“无视”则强调漠视、不认真负责地对待,语意较重。其次是范围的大小不同。例如“局势”和“形势”都表示事物发展的状况,但“局势”主要用在政治、军事等领域,范围略狭,而“形势”基本没有上述限制,范围较宽。从色彩上看,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①感情色彩不同。例如“奴才”和“奴仆”,都指供主人驱使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但“奴才”有鄙夷的感情色彩,“奴仆”没有这种色彩。②形象色彩不同。例如“鄙弃”和“唾弃”,都表示看不起、厌恶,但“唾弃”有以吐唾沫表示鄙视的形象色彩,“鄙弃”则不具有这种形象色彩。从用法上看,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搭配对象的不同上。例如“感觉”和“觉得”都表示感官对外界发生某种反应,但“感觉”后可加补语成分“到”,“觉得”不能有这样的用法。
2、误解了成语的含义
如“他挪用了五万元公款,虽然有错,但毕竟罪不容诛”,这句话中“罪不容诛”被误解为按其罪行还不至杀头,其本义是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再如“我们齐心协力,这点事情还办不成?三人成虎嘛!”,这句话中“三人成虎”被误解为大家齐心协力做事力量大,其本义是三个人都说街上有老虎,别人便以为真有老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成语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固定短语,大多源自我国古代的寓言、诗文和历史事件,加之有些成语中的字还含有古义。如果不了解其源头或背景,望文生义,就很容易用错。另外,编辑在处理自己没有把握的问题时都不可过分自信。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单凭记忆去改稿,十之八九是要出错的。怀疑书稿中某个字用得不对,某个词不能达意,就赶紧去查书、查字典,并要养成习惯。
纠正词不达意的错误,实质上是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表达作者的思想,除了要准确掌握事物的本质,有丰富的词汇积累,掌握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外,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里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体会。他说:比方写一个长辈看到自己的一个晚辈有出息,当了干部回来了,他拍着晚辈的肩膀说:“小伙子,搞得不错呀!”这地方我就用“搞”,若不相信,你试着用“做”用“干”,保准没有用“搞”字恰当,亲切。假如是一个长辈夸奖他的子侄说:“这小伙子,做事认真。”在这里我就用“做”字,你总不能说:“这小伙子,搞事认真。”要是看见一个小伙子在那里劳动得非常卖力,我就写:“这小伙子认真地干。”这就用上了“干”字。像这三个字:“搞”“做”“干”都是现存的,并不谁比谁更通俗,只看你把它搁在哪里最恰当、最合适就是了。老舍先生这段话很经典,他是想告诉我们不同的词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我们更应注意到,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表达有密切的关系,借文字描述出的情境反映的一定是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所以归根结底,改正“词”不达意的错误,要依据上下文琢磨作者的所思所想,以此作为润色和修改的出发点,才是正路。
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编辑还应该努力实践三多:多品,编辑不应把注意力都放在审读的书稿上,应经常接触其他优秀的、经典的作品,品味作者高超的用字、用词技巧;多思,要学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体验由文字联想到意境的奇妙过程;多练,练笔是一种有益的实践,能充分消化吸收自己从他人作品中汲取的营养。
参考文献
①吕叔湘:《语文杂记》[J].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②吕叔湘:《语文常谈》[J].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③陈原,《论“驾驭”文字的艺术》[J].《编辑学刊》,1992,(5)
④高更生:《汉字研究》[J].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⑤周荐:《汉语词汇新讲》[J].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⑥老舍,《谈文学语言问题》[J].《百科知识》,1996(5)
(作者单位:地质出版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