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对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有计划的组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和组织能力的提高和完善,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组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通过引导和激励,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转型 有效介入 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有效地介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积极地组织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那么,教师如何才能适时、有效地介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课前研究单:让教师的有效介入“提前”
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就如同一台戏演好序幕,一部好乐章奏好序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好的课堂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使孩子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问题研究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学生会思考出许多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课堂上就会不断闪现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让课堂变得生动而精彩。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通过预习,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上课时,让学生上台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教学《分数乘法的整理与练习》一课时,因为这是一节复习课,第一环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很多教师就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方法,使得课堂沉闷,枯燥无味。笔者在教学时,便设计了一份课前研究单,让学生回家自主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举出实例,第二天上课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每个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整合教材:让儿童从“经而无验”走向“经而有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工作者把这一过程称为“数学生活化”。
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不仅仅只是认知方面的,还应包括态度和情感的丰富与提升,我们知道,体验正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者设身处地去感受客观事物,它可以使学生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对“生活化”存在很多的误解。
例如,在一节《分数初步认识》一课的观摩教学中,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了这样一个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开展分月饼和吃月饼活动。这样的教学看似气氛活跃、热热闹闹,其实,非但没有体现数学课堂生活化,反而使课堂学习中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月饼上,早把“平均分”之类的方法抛在一边 ,目标达成更无从谈起。其实,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要把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怎样分才能做到公平?”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被激活了,生活中的已有生活经验和数学课堂教学自然联系到一起,从而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当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中的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它的作用毋庸置疑。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感觉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让学生更喜欢学习数学。
例如,我校一位年轻教师在教学《物体的分类》一课时,先是评讲出示了:足球、牙膏盒、粉笔盒、皮球、文具盒、魔方、笔筒、水杯等物品,然后问道:“同学们,这些东西你们都认识吗?”“认识。”孩子们齐声回答。教师接着问:“谁将它们分一分呢?”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手。有的是按照物体颜色分的,有的是按照物体形状分的,有的是按照物体用途分的。而对于魔方是属于学习用品还是玩具,孩子们争得不可开交,弄得教师在台上手足无措。这节课,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试想,如果在这节课开始的时候,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提问:“谁能将这些物体按形状分一分?”也不至于出现课堂教学任务不明确的情况了。
有效的提问,提问者首先要考虑清楚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提问的语言要精练、有针对性,不要问一些过于简单的、含糊不清的问题。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提问可以降低问题难度,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正确答案靠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经历过程:让儿童的数学活动从“不规范”走向“规范”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相互取长补短,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有效保障。
以下是一节《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数学观摩课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下面同桌两个人为一组,拿出小棒数一数,数出100根小棒。
生两人一组,各人动手数小棒。
师:同学们数得都很认真,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生1:我是1根、2根、3根、4根…1根1根地数到100。
生2:我是2根、4根、6根、8根…2根2根地数到100。
生3:我是5根、10根、15根、20根…5根5根地数到100。
……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教师猛地发现课堂上时间不够了,便匆忙进行活动总结,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这说明教师备课时没能充分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时,也没能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更没能有效地让学生体会数数的依据是十进制计数法: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经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多数时候,教师都有这样那样的担心,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一遇到困难,教师就盲目包办代替,而不是启发、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够组织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发与同学交流,同学之间有讨论的冲动,学生才会有更想把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同学分享的愿望。
如在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这一节课时,笔者安排了一项小组合作活动,提出活动要求:每小组4名学生,分工合作,一人搅球,一人摸球,一人宣布结果,一人负责记录。在分工明确的合作氛围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做得都很认真。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能更多地得到同伴的帮助,同时也会让优秀的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既有满足,又有愉悦;既有观点的交锋,又有智慧的碰撞。合作中,对于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肯定:“你真棒!你已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借助同伴的帮助获得知识。”在小组学习中,教师积极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一种认可,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有效。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生与生之间的合作会更得法,交流才会更加有效。这样,通过教师规范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让小组里每一个成员学会合作,将使小组学习更加有效,从而能够更加有力地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冯敏、侯田刚.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2011(04).
[2]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徐爱花.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慎防介入的不当[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9).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民族小学)
【关键词】课堂转型 有效介入 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有效地介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积极地组织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那么,教师如何才能适时、有效地介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课前研究单:让教师的有效介入“提前”
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就如同一台戏演好序幕,一部好乐章奏好序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好的课堂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使孩子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问题研究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学生会思考出许多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课堂上就会不断闪现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让课堂变得生动而精彩。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通过预习,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上课时,让学生上台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教学《分数乘法的整理与练习》一课时,因为这是一节复习课,第一环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很多教师就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方法,使得课堂沉闷,枯燥无味。笔者在教学时,便设计了一份课前研究单,让学生回家自主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举出实例,第二天上课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每个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整合教材:让儿童从“经而无验”走向“经而有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工作者把这一过程称为“数学生活化”。
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不仅仅只是认知方面的,还应包括态度和情感的丰富与提升,我们知道,体验正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者设身处地去感受客观事物,它可以使学生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对“生活化”存在很多的误解。
例如,在一节《分数初步认识》一课的观摩教学中,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了这样一个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开展分月饼和吃月饼活动。这样的教学看似气氛活跃、热热闹闹,其实,非但没有体现数学课堂生活化,反而使课堂学习中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月饼上,早把“平均分”之类的方法抛在一边 ,目标达成更无从谈起。其实,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要把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怎样分才能做到公平?”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被激活了,生活中的已有生活经验和数学课堂教学自然联系到一起,从而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当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中的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它的作用毋庸置疑。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感觉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让学生更喜欢学习数学。
例如,我校一位年轻教师在教学《物体的分类》一课时,先是评讲出示了:足球、牙膏盒、粉笔盒、皮球、文具盒、魔方、笔筒、水杯等物品,然后问道:“同学们,这些东西你们都认识吗?”“认识。”孩子们齐声回答。教师接着问:“谁将它们分一分呢?”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手。有的是按照物体颜色分的,有的是按照物体形状分的,有的是按照物体用途分的。而对于魔方是属于学习用品还是玩具,孩子们争得不可开交,弄得教师在台上手足无措。这节课,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试想,如果在这节课开始的时候,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提问:“谁能将这些物体按形状分一分?”也不至于出现课堂教学任务不明确的情况了。
有效的提问,提问者首先要考虑清楚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提问的语言要精练、有针对性,不要问一些过于简单的、含糊不清的问题。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提问可以降低问题难度,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正确答案靠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经历过程:让儿童的数学活动从“不规范”走向“规范”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相互取长补短,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有效保障。
以下是一节《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数学观摩课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下面同桌两个人为一组,拿出小棒数一数,数出100根小棒。
生两人一组,各人动手数小棒。
师:同学们数得都很认真,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生1:我是1根、2根、3根、4根…1根1根地数到100。
生2:我是2根、4根、6根、8根…2根2根地数到100。
生3:我是5根、10根、15根、20根…5根5根地数到100。
……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教师猛地发现课堂上时间不够了,便匆忙进行活动总结,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这说明教师备课时没能充分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时,也没能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更没能有效地让学生体会数数的依据是十进制计数法: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经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多数时候,教师都有这样那样的担心,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一遇到困难,教师就盲目包办代替,而不是启发、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够组织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发与同学交流,同学之间有讨论的冲动,学生才会有更想把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同学分享的愿望。
如在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这一节课时,笔者安排了一项小组合作活动,提出活动要求:每小组4名学生,分工合作,一人搅球,一人摸球,一人宣布结果,一人负责记录。在分工明确的合作氛围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做得都很认真。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能更多地得到同伴的帮助,同时也会让优秀的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既有满足,又有愉悦;既有观点的交锋,又有智慧的碰撞。合作中,对于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肯定:“你真棒!你已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借助同伴的帮助获得知识。”在小组学习中,教师积极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一种认可,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有效。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生与生之间的合作会更得法,交流才会更加有效。这样,通过教师规范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让小组里每一个成员学会合作,将使小组学习更加有效,从而能够更加有力地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冯敏、侯田刚.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2011(04).
[2]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徐爱花.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慎防介入的不当[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9).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民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