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不转睛地盯着小小的手机屏幕,观察——热点或是新鲜事,网友的怪诞说法,专家又有什么新的惊人语……略知半懂后,便将一百四十字堆积,如导弹般不断发射,浑然是一位雄姿英发的大将军。
无声的血沾满了校服,随后流淌到了沥青马路上,那红色如此美丽;“禁止入内”的黄色胶带被粘贴在各处,相关人员疏散着人们,“请大家离开”!反而引来了更多围观的人们。他们炸开了锅似的,纷纷掏出手机,拍下照片……屏幕中不断播放着这样的画面:“昨天晚上在这个小区,有个女孩跳楼自杀了……”毫无波动的声音呈现在了一无所知的显像管的外侧。
不多久,女孩的尸体被人抬走,她存在的最后证明,被在场的陌生的大人们清理得一干二净,可在网上却早已闹得沸沸扬扬。
“我知道那个女孩!她是我们学校里那个特别有名的运动员,老师们都特别看好她。”
“听说是在一场比赛中服用了兴奋剂,之后又被同学们孤立,大概是受不了舆论压力才自杀的。”
“对啊,那个爆出她服用兴奋剂的视频我也看过!前阵子在网上还闹得特别大!”
“原来是这样啊,靠药物获得冠军的人,还在妄想着能够当英雄?”
“用这种卑鄙手段的人,活该去死啊!”
“人气运动员因舆论压力而自杀”瞬间上了热搜榜,获得无数点赞与转发。
一时间言论肆意弥漫,女孩成了人们的枪口所指。为她说话的人都成为了异类,一并被攻击着,即使有为之辩解的话语,也早被淹没在狂暴的海洋中,默默地观看着事态发展。在这个时候,舆情管制,不值一提;真实与否,当然更不值得探究。只要跟着大众的想法发言就行了吧,说不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大火一把。指尖疯狂飞舞着,胡乱地粘贴着,堆积起无用的文字,将无火之处一并点燃。就仿佛一个坐在树上的诗人,高高在上,陶醉于发表,满足地回应着同感的话语,即使根处早已腐烂不堪,却仍“花枝招摇”地微笑,沉醉在跟随着大众发言的过程中。
无须多长时日,这个消息慢慢被其他新发生的事情覆盖、遗忘。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发生了什么,电视上又报道了什么,新的新闻与伴随着的舆论依旧热闹地上演,女孩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平常的时刻,一个小小的视频和一段简短的发言又抓住了人们的眼球——“那个女孩爆出服用药物的视频是一个后期合成的视频”。
“我就说吧,她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曾经的沉默者们纷纷站了出来,对自己曾经的沉默表示無比自豪。网友们纷纷倒戈,大吵大闹地发表着新的言论,曾经说过了什么都已经不重要。早就藏好的“钢琴线”,无声地寻找着新的目标。
“一个拥有着无限未来的人就这样被人们冤死了,网络暴力真的太恐怖了。”
“那些随意发言的人在这之前就不会经过脑子思考吗?”
“她的同学们也是,什么都不清楚,就做出这样过分的事。”
那个女孩只是世间众人,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波动。
手中握着言语的刀刃,不断地为自己辩解,在想象中成为一位诗人,一直玩着过家家的游戏,在人的不幸上涂上甜美的蜂蜜。
随波逐流,迎合着大众的发言,忘记了真正的眼泪和笑容,不论怎样都持续着这样的生活——那棵早已腐烂的大树仍被虚空的诗人寄住着。
评委在线
还原事实,洞悉人心,深刻理性
作者的视角独特,没有泛泛而谈,反而别出机杼,从一个故事入手,切入论证核心——与舆论事件无关的普通人的态度,论证了一个深刻的人性命题。首先,作者对普通人的定位:一群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人;其次,普通人的“功能”:握着言语的利刃;最后,普通人的缺陷:随波逐流,跟风迎合。正是无数这样的普通人,让舆论风暴中的当事人被击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令人触目惊心。当然,作者的深刻还不止于此,文章最后说,“那棵早已腐烂的大树仍被虚空的诗人寄住着”,暗喻人性不会改变,类似的故事将一再重现。这一稍显悲观的论断,其实还原的正是人类真实的心理。
总之,我们读后,会沉默良久,会思考良久,然后,期待自己可以改变……
(肖尧)
无声的血沾满了校服,随后流淌到了沥青马路上,那红色如此美丽;“禁止入内”的黄色胶带被粘贴在各处,相关人员疏散着人们,“请大家离开”!反而引来了更多围观的人们。他们炸开了锅似的,纷纷掏出手机,拍下照片……屏幕中不断播放着这样的画面:“昨天晚上在这个小区,有个女孩跳楼自杀了……”毫无波动的声音呈现在了一无所知的显像管的外侧。
不多久,女孩的尸体被人抬走,她存在的最后证明,被在场的陌生的大人们清理得一干二净,可在网上却早已闹得沸沸扬扬。
“我知道那个女孩!她是我们学校里那个特别有名的运动员,老师们都特别看好她。”
“听说是在一场比赛中服用了兴奋剂,之后又被同学们孤立,大概是受不了舆论压力才自杀的。”
“对啊,那个爆出她服用兴奋剂的视频我也看过!前阵子在网上还闹得特别大!”
“原来是这样啊,靠药物获得冠军的人,还在妄想着能够当英雄?”
“用这种卑鄙手段的人,活该去死啊!”
“人气运动员因舆论压力而自杀”瞬间上了热搜榜,获得无数点赞与转发。
一时间言论肆意弥漫,女孩成了人们的枪口所指。为她说话的人都成为了异类,一并被攻击着,即使有为之辩解的话语,也早被淹没在狂暴的海洋中,默默地观看着事态发展。在这个时候,舆情管制,不值一提;真实与否,当然更不值得探究。只要跟着大众的想法发言就行了吧,说不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大火一把。指尖疯狂飞舞着,胡乱地粘贴着,堆积起无用的文字,将无火之处一并点燃。就仿佛一个坐在树上的诗人,高高在上,陶醉于发表,满足地回应着同感的话语,即使根处早已腐烂不堪,却仍“花枝招摇”地微笑,沉醉在跟随着大众发言的过程中。
无须多长时日,这个消息慢慢被其他新发生的事情覆盖、遗忘。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发生了什么,电视上又报道了什么,新的新闻与伴随着的舆论依旧热闹地上演,女孩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平常的时刻,一个小小的视频和一段简短的发言又抓住了人们的眼球——“那个女孩爆出服用药物的视频是一个后期合成的视频”。
“我就说吧,她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曾经的沉默者们纷纷站了出来,对自己曾经的沉默表示無比自豪。网友们纷纷倒戈,大吵大闹地发表着新的言论,曾经说过了什么都已经不重要。早就藏好的“钢琴线”,无声地寻找着新的目标。
“一个拥有着无限未来的人就这样被人们冤死了,网络暴力真的太恐怖了。”
“那些随意发言的人在这之前就不会经过脑子思考吗?”
“她的同学们也是,什么都不清楚,就做出这样过分的事。”
那个女孩只是世间众人,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波动。
手中握着言语的刀刃,不断地为自己辩解,在想象中成为一位诗人,一直玩着过家家的游戏,在人的不幸上涂上甜美的蜂蜜。
随波逐流,迎合着大众的发言,忘记了真正的眼泪和笑容,不论怎样都持续着这样的生活——那棵早已腐烂的大树仍被虚空的诗人寄住着。
评委在线
还原事实,洞悉人心,深刻理性
作者的视角独特,没有泛泛而谈,反而别出机杼,从一个故事入手,切入论证核心——与舆论事件无关的普通人的态度,论证了一个深刻的人性命题。首先,作者对普通人的定位:一群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人;其次,普通人的“功能”:握着言语的利刃;最后,普通人的缺陷:随波逐流,跟风迎合。正是无数这样的普通人,让舆论风暴中的当事人被击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令人触目惊心。当然,作者的深刻还不止于此,文章最后说,“那棵早已腐烂的大树仍被虚空的诗人寄住着”,暗喻人性不会改变,类似的故事将一再重现。这一稍显悲观的论断,其实还原的正是人类真实的心理。
总之,我们读后,会沉默良久,会思考良久,然后,期待自己可以改变……
(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