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时代需要。我们思考如何让学生学懂、学会、会学的同时思考着如何让课堂短时而高效。但由于部分教师一味追求课堂的新、奇、特,却反而低效了。我们越想高效,努力越多,课堂的高效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低效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原因:
一、 追求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并不因此而简约
数学简单,是一切科学界的简单,让我们的教学从简单开始,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由轻松,简单到从不拒绝任何一个孩子的参与,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我们可能以为某种构建模式是专家提出,便纷纷效仿,还推而广之,反而低效。
王敏勤教授主张高效课堂,提出提高课堂效率的五大方略,在理論层面都有强有力的支撑,并行成了数学和谐教学模式,尤以“知识树”为特色,即以“知识树”的形式统领本知识体系,作单元导入,明确本节课目标体系,自学指导合作探究,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变式练习拓展提高,以“知识树”的形式做课堂小结,形成本知识体系,从而形成枝繁叶茂的“知识树”。我们有幸聆听了某学校同课异构教改大课堂,以“知识树”为模式展开教学,有的课有“知识树”的特点而没有“知识树”的特长,有的课却不拘一格,出现了课堂的灵动与精彩!出现如此强烈的对比与反差。
让数学简单,如何简单本身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模式导致呆板。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实用、简单、经济就是好的方法。专家的方法可供借鉴,但一味追求固定不变的模式,反而复杂、低效了。
二、课堂的无效激励,让课堂步入低效怪圈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它将是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激情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关注他们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启而不发,激而勃发,这正说明课堂激励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有的课堂激励常常是无效的,甚至产生负效应。
(一)激励泛滥,看似惊涛骇浪,实则风平浪静。有一节课,老师课一开讲就激励: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看着你们忽闪忽闪的大眼睛老师就知道你们都是聪明可爱的孩子。同学们一听,这节课有戏。你答得真好,老师很喜欢,同学们说他答得好不好?好!掌声哪里去了,随即响起了整齐的掌声,好,老师也奖给你一个徽章,啪!贴脑门上去了,一节课快完,老师没忘了说:你们都表现得真好,个个都是聪明的孩子,快快地都给自己掌声,啪----啪......课堂在有气无力的、零星的掌声中落幕。可我们却明显的感觉到一节课没什么值得回味的。由此看来老师的评价和激励也要有所“矜持”,也要由肤浅走向深沉,由“做秀”走向真诚。当孩子的回答确实与众不同,老师一句话:你的想法很独特,与众不同,有创意!当孩子的回答具有超前性,老师会说:呀!你的想法跟老师不谋而合。你说的也正是老师想要表达的。当孩子自主探究出了规律性,老师会说:了不起!你有数学家敏锐的观察力。总之,激励的语言很多,要视情视境、因人而异,有针对性。是赏识,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老师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是激励!我听了一节课,一位老师不轻易表扬人,一个学生回答很精彩,老师听了没有任何言语,只竖起拇指在他跟前晃了一下,这个学生下课后不停模仿着刚才老师上课的手势,有同学问你在干嘛?他边模仿老师手势边说:刚才上课老师给我做这个了。他还在美美的回味被欣赏的喜悦,老师一个手势胜过千言万语,胜过无数次的掌声。
(二)荡漾着激励的课堂为学生留下生命的刻痕,而无效的激励有时还会产生负效应。有位老师上公开课,礼堂里坐满了领导和听课的老师,同学门都想好好表现一下自己,连学困生也大胆举起了手,老师叫了一位学困生来回答,回答很正确,老师想表扬一下他,好让他继续努力,老师说:看某某同学平时从来不举手,今天都这么积极,还回答对了,得向他学习。老师的一番鼓励再没让这个孩子抬起头来,举手的同学明显没以前多了,孩子在想:坏了,我不回答问题还没人知道我是笨蛋。那种中等偏下的孩子也把手藏起,害怕重蹈那位同学的覆辙。老师的初衷不是这样的,激励反而走向了反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激励的负效应。
慎用激励、不吝激励、真诚激励!让课堂充满激情,让课堂鼓舞人心,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享受着、快乐着、幸福着、成功着!留下更多的生命刻痕!这才是高效而有生命的课堂。
三、课堂别让“自主、合作、探究”蒙住了眼睛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但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节好课的标志,于是,自主选择,“学生喜欢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如:在解决一些问题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和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一点也不错,目的是要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体现课堂老师的自主性就说:想怎么算就怎么算,学生喜欢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可哪种方式最简单、最快捷、最有效,老师是不是应该告诉学生,课堂要高效,学生解题是不是也要高效?凡问题都要合作探究,同桌、小组、大组的合作和探究就开始了,班额的大小、组员的搭配、问题的难易、有没有探究的价值和必要都概不考虑,教师忙于在各个小组间转悠,课堂出现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试想,这样的讨论能是有效的吗?一堂课有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需要讨论吗?简单的问题,只需要告知,有些问题就是前人探讨出来的结果,我们只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说,有的问题确实有讨论和探究的必要,可时间太短,一个问题只有1、2分钟的讨论,就草草收场怎么能探讨得出来?有的问题凭学生已有的认知怎么也探讨不出来。课堂上老师必要的讲解并不就等于是机械灌输,自主的学习并不等于自发学习,课堂的开放并不等于完全放开,课堂的气氛活并不等于教学效果好。实质上,这些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这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必然是无效的,这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低效课堂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譬如数学课堂上还会出现的:“老师的提问过多,问题又没有多少价值”“教师不能有效地解决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不能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不能做到详略得当、胡子眉毛一把抓”等等。“低效课堂”的成因虽然复杂多样,但是,只要我们找准原因,对症下药,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师生的共同互动、共同成长,强调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加强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我们就一定能走出“低效课堂”的阴霾,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时代需要。我们思考如何让学生学懂、学会、会学的同时思考着如何让课堂短时而高效。但由于部分教师一味追求课堂的新、奇、特,却反而低效了。我们越想高效,努力越多,课堂的高效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低效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原因:
一、 追求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并不因此而简约
数学简单,是一切科学界的简单,让我们的教学从简单开始,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由轻松,简单到从不拒绝任何一个孩子的参与,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我们可能以为某种构建模式是专家提出,便纷纷效仿,还推而广之,反而低效。
王敏勤教授主张高效课堂,提出提高课堂效率的五大方略,在理論层面都有强有力的支撑,并行成了数学和谐教学模式,尤以“知识树”为特色,即以“知识树”的形式统领本知识体系,作单元导入,明确本节课目标体系,自学指导合作探究,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变式练习拓展提高,以“知识树”的形式做课堂小结,形成本知识体系,从而形成枝繁叶茂的“知识树”。我们有幸聆听了某学校同课异构教改大课堂,以“知识树”为模式展开教学,有的课有“知识树”的特点而没有“知识树”的特长,有的课却不拘一格,出现了课堂的灵动与精彩!出现如此强烈的对比与反差。
让数学简单,如何简单本身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模式导致呆板。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实用、简单、经济就是好的方法。专家的方法可供借鉴,但一味追求固定不变的模式,反而复杂、低效了。
二、课堂的无效激励,让课堂步入低效怪圈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它将是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激情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关注他们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启而不发,激而勃发,这正说明课堂激励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有的课堂激励常常是无效的,甚至产生负效应。
(一)激励泛滥,看似惊涛骇浪,实则风平浪静。有一节课,老师课一开讲就激励: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看着你们忽闪忽闪的大眼睛老师就知道你们都是聪明可爱的孩子。同学们一听,这节课有戏。你答得真好,老师很喜欢,同学们说他答得好不好?好!掌声哪里去了,随即响起了整齐的掌声,好,老师也奖给你一个徽章,啪!贴脑门上去了,一节课快完,老师没忘了说:你们都表现得真好,个个都是聪明的孩子,快快地都给自己掌声,啪----啪......课堂在有气无力的、零星的掌声中落幕。可我们却明显的感觉到一节课没什么值得回味的。由此看来老师的评价和激励也要有所“矜持”,也要由肤浅走向深沉,由“做秀”走向真诚。当孩子的回答确实与众不同,老师一句话:你的想法很独特,与众不同,有创意!当孩子的回答具有超前性,老师会说:呀!你的想法跟老师不谋而合。你说的也正是老师想要表达的。当孩子自主探究出了规律性,老师会说:了不起!你有数学家敏锐的观察力。总之,激励的语言很多,要视情视境、因人而异,有针对性。是赏识,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老师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是激励!我听了一节课,一位老师不轻易表扬人,一个学生回答很精彩,老师听了没有任何言语,只竖起拇指在他跟前晃了一下,这个学生下课后不停模仿着刚才老师上课的手势,有同学问你在干嘛?他边模仿老师手势边说:刚才上课老师给我做这个了。他还在美美的回味被欣赏的喜悦,老师一个手势胜过千言万语,胜过无数次的掌声。
(二)荡漾着激励的课堂为学生留下生命的刻痕,而无效的激励有时还会产生负效应。有位老师上公开课,礼堂里坐满了领导和听课的老师,同学门都想好好表现一下自己,连学困生也大胆举起了手,老师叫了一位学困生来回答,回答很正确,老师想表扬一下他,好让他继续努力,老师说:看某某同学平时从来不举手,今天都这么积极,还回答对了,得向他学习。老师的一番鼓励再没让这个孩子抬起头来,举手的同学明显没以前多了,孩子在想:坏了,我不回答问题还没人知道我是笨蛋。那种中等偏下的孩子也把手藏起,害怕重蹈那位同学的覆辙。老师的初衷不是这样的,激励反而走向了反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激励的负效应。
慎用激励、不吝激励、真诚激励!让课堂充满激情,让课堂鼓舞人心,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享受着、快乐着、幸福着、成功着!留下更多的生命刻痕!这才是高效而有生命的课堂。
三、课堂别让“自主、合作、探究”蒙住了眼睛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但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节好课的标志,于是,自主选择,“学生喜欢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如:在解决一些问题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和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一点也不错,目的是要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体现课堂老师的自主性就说:想怎么算就怎么算,学生喜欢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可哪种方式最简单、最快捷、最有效,老师是不是应该告诉学生,课堂要高效,学生解题是不是也要高效?凡问题都要合作探究,同桌、小组、大组的合作和探究就开始了,班额的大小、组员的搭配、问题的难易、有没有探究的价值和必要都概不考虑,教师忙于在各个小组间转悠,课堂出现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试想,这样的讨论能是有效的吗?一堂课有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需要讨论吗?简单的问题,只需要告知,有些问题就是前人探讨出来的结果,我们只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说,有的问题确实有讨论和探究的必要,可时间太短,一个问题只有1、2分钟的讨论,就草草收场怎么能探讨得出来?有的问题凭学生已有的认知怎么也探讨不出来。课堂上老师必要的讲解并不就等于是机械灌输,自主的学习并不等于自发学习,课堂的开放并不等于完全放开,课堂的气氛活并不等于教学效果好。实质上,这些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这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必然是无效的,这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低效课堂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譬如数学课堂上还会出现的:“老师的提问过多,问题又没有多少价值”“教师不能有效地解决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不能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不能做到详略得当、胡子眉毛一把抓”等等。“低效课堂”的成因虽然复杂多样,但是,只要我们找准原因,对症下药,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师生的共同互动、共同成长,强调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加强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我们就一定能走出“低效课堂”的阴霾,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