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生代散文家受五四精神的洗礼,一生经历坎坷,生活阅历丰富,学贯中西。他们在20世纪80、90年代在中国散文文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的崛起与新时代的到来密不可分,他们的散文是散文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学习和研究老生代散文家的散文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老生代散文 五四精神 散文价值
老生代散文家是一个后起概念,20世纪80、90年代在中国散文文坛上一批接受过正规中国传统、已入耄耋之年的散文家,他们中的多数人既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也受过正规外国文化教育与熏陶,他们创作了大龄凝聚个人独特人生体验与智慧的散文作品。他们在散文创作中所长先出的人格精神和艺术品格,他们是最具才华的散文创作群落,构成了当代散文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由于人生经历及学养的丰厚,“老生代”作家在散文这一文体上显示出一种先天的优势,他们的散文创作不但成为新时期散文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之一,也成为新时期散文的一项重要收获。
一、老生代散文家崛起的背景和原因
老生代散文家他們生活阅历丰富。20世纪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从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动乱、五四精神的感召,到新中国成立后大跃进、“文革”的爆发,直到“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开始。老生代散文家绝大多数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要么沉默,要么埋首故纸堆。
他们学贯中西、学养深厚,在长期苦闷和压抑中不再写散文,不再直抒胸臆。他们年轻时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新时期的到来,艺术创作的环境较为自由,同时,爱国主义精神的促动,个性解放、理性精神的感召,他们对科学、民主的现代化的追求和渴望,对“文革”的决绝、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探索,以及对历史的思考和追问,他们自身使命感的趋势,又让这批人拿起了笔,开始散文的创作。同时,“文革”结束以后,20世纪70年代末,重印西方19世纪经典,80年代,重印西方20世纪经典。西方文化和西方的文学思潮不断冲击着国人,这些五四时期收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散文家更有回归感和使命感。这些老生代散文家,不仅包括如巴金、冰心、汪曾祺、孙犁这样的职业作家,还包括如季羡林、张中行、杨绛这样的学者型作家,更有黄永玉等艺术家。
二、老生代散文的优缺点
“文革”结束之初,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继登场。它们往往停留在对社会现象、权力角色的关注上,而缺乏对造成民族灾难的人性的弱点或集体无意识的深层诘问与思索。受大氛围的影响,此期的散文创作以“追悼散文”最为繁盛。然而,巴金的《随想录》一经面世,便超越了此前一切关于“文革”的反思的文学作品。①
为什么老生代散文家的散文作品会如此的深刻和耐人寻味呢?老生代散文家,他们经历和学养使其看待任何事物都深刻,他们能够从哲学、历史根源等多个角度客观地看待事物。这种看待不是冷冰冰的表述,而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从容和达观。他们的文化结构也是兼具复杂性和兼容性,集合了东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大成,这些在他们的文字中显露无疑。
老生代散文家的反思意识和忏悔精神比较强烈。比如巴金的《随想录》,他把这本书看做是自己“这一生的总账”,对于这本书的写作动机,他也在著作中直言不讳。“十年浩劫教会一些人习惯于沉默,但十年的血债又压得平时沉默的人发出连声的呐喊。我有一肚皮的话,也有一肚皮的火,还有在油锅里反复煎了十年的一身骨头。火不熄灭,话被烧成灰,在心头越集越多,我不把它们倾吐出来,清除干净,就无法不作噩梦,就不能平静地度过我晚年最后的日子,甚至可以说我永远闭不了眼睛。”他们这一代人都是从“文革”走过来,即使在文章中写到“文革”的种种,并没有血淋淋的控诉和直面的批判,都是采用冷峻的、理性的态度,有时会让人觉得是“轻描淡写”,但反复研读,却能真切的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苦涩。他们的散文中折射出发人深省的思辨,文章的重点放到那个时代各色角色的生存状态上,而不是停留在“苦难”中,即使在那样特殊的环境下,也能让读者读起来有种温暖,有极强的包容性,而不是阴森恐怖。似乎根本不屑于去直接指斥和批判,在蔑视和鄙视的背后,是一种深怀着挚爱的讽刺和揶揄。在他们的散文里,反讽的运用几乎成为艺术视野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是勇者,敢于直面不堪回首的过去,敢于凌驾于苦难之上,深刻的思索。老生代散文里,蔑视丑恶、藐视黑暗的人格精神,是比较普遍的。②
老生代散文家创作的散文作品是对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创新,在他们的文章中体现着五四时期提倡的民主、自由和科学精神,在历史意识和当下意识方面也有很多创新,对散文写实空间的理解是极其宽广的。有研究者指出 :“整个老生代散文几乎都可以理解为是对鲁迅、周作人和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散文的延续(影响的接受可能是发生在若干年前)”。③在题材创作上,他们的作品题材上由身外大事到身边琐事。他们创作的作品同样题材具有多样性,有的回忆人生,有的怀念故人,有的写景怡情,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在老生代散文里,读者更多地领略到作者以自己的生命体验所谱写的人生憭悟……让人感受到一种其他文学作品、其他年龄段的散文家所欠缺的一种“自省”的勇气与气魄。”④老生代散文家的散文作品,在文体方面摆脱模式,寻求自由、个性的解放,叙事方式多以抒情为主,结构自由,语言鲜活充满质感。他们的散文神采飞扬,充分显示出老生代散文语言的精粹和作者的智慧,在文体上广开门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兼则有之,他们一般尤其擅长记叙和议论。这些老作家不但有记录历史的愿望,还具有浓重的历史理性精神,他们不安于记录历史,而是求真、辨伪;怀人散文不歌功颂德,而是从小事着手,细腻生动;他们不写史的沉疴,而是从整体把握,更加深刻的揭示,理性化程度较高。
老生代散文家的散文也并不是没有缺点的,他们的散文残留着十七年散文的瑕疵,缺乏革新意识,有的比较刻板。散文大部分都是回忆过去的人、事、物,对当下关注的不够,题材范围有时比较小,私人化程度比较强。对五四精神继承的比较好,但是对未来散文的发展没有起到好的开源的作用。但无论如何,老生代散文家的散文作品整体上来说,都是非常优秀的,在整个散文长河中作用都是显著的。
三、老生代散文的重要价值
纵观老生代散文作品,他们可谓在散文历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他们不仅延续了五四精神,将传统知识分子的写作与丰富的阅历、厚重的学养、高尚的情操相结合,在他们的散文中一一呈现。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不断受到读者的人肯和尊重,他们不但对历史有深刻的见解和通达的认识,还对他们“亲历”的人、事、物最“权威”但却语调轻松地展示。巴金、萧乾、季羡林等人在自我解剖与社会批评中流露出了显明的以史为鉴的创作意图,孙犁、杨绛、陈白尘等虽因个人气质与美学取向而转向了规避冤仇记忆,但也委婉地表现出一种反思精神。⑤他们的散文都是在趋恶扬善,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老生代散文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兼具,他们是文化的楷模,他们将民族文化思想以散文的形式呈现,高扬民族品格。他们的散文,不仅可以让读者在文学角度进行学习和研究,更加可以让世人在历史的深度和社会的宽度中感受心灵的震撼。
【注释】
① ④ ⑤ 谷海慧:《文革”记忆与表述——“老生代”散文的一个研究视角》,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② 陈亚丽:《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史上的奇观——老生代散文》,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③ 楼肇明等著:《繁华遮蔽下的贫困——九十年代散文之路》,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09 页
【关键词】老生代散文 五四精神 散文价值
老生代散文家是一个后起概念,20世纪80、90年代在中国散文文坛上一批接受过正规中国传统、已入耄耋之年的散文家,他们中的多数人既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也受过正规外国文化教育与熏陶,他们创作了大龄凝聚个人独特人生体验与智慧的散文作品。他们在散文创作中所长先出的人格精神和艺术品格,他们是最具才华的散文创作群落,构成了当代散文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由于人生经历及学养的丰厚,“老生代”作家在散文这一文体上显示出一种先天的优势,他们的散文创作不但成为新时期散文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之一,也成为新时期散文的一项重要收获。
一、老生代散文家崛起的背景和原因
老生代散文家他們生活阅历丰富。20世纪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从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动乱、五四精神的感召,到新中国成立后大跃进、“文革”的爆发,直到“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开始。老生代散文家绝大多数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要么沉默,要么埋首故纸堆。
他们学贯中西、学养深厚,在长期苦闷和压抑中不再写散文,不再直抒胸臆。他们年轻时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新时期的到来,艺术创作的环境较为自由,同时,爱国主义精神的促动,个性解放、理性精神的感召,他们对科学、民主的现代化的追求和渴望,对“文革”的决绝、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探索,以及对历史的思考和追问,他们自身使命感的趋势,又让这批人拿起了笔,开始散文的创作。同时,“文革”结束以后,20世纪70年代末,重印西方19世纪经典,80年代,重印西方20世纪经典。西方文化和西方的文学思潮不断冲击着国人,这些五四时期收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散文家更有回归感和使命感。这些老生代散文家,不仅包括如巴金、冰心、汪曾祺、孙犁这样的职业作家,还包括如季羡林、张中行、杨绛这样的学者型作家,更有黄永玉等艺术家。
二、老生代散文的优缺点
“文革”结束之初,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继登场。它们往往停留在对社会现象、权力角色的关注上,而缺乏对造成民族灾难的人性的弱点或集体无意识的深层诘问与思索。受大氛围的影响,此期的散文创作以“追悼散文”最为繁盛。然而,巴金的《随想录》一经面世,便超越了此前一切关于“文革”的反思的文学作品。①
为什么老生代散文家的散文作品会如此的深刻和耐人寻味呢?老生代散文家,他们经历和学养使其看待任何事物都深刻,他们能够从哲学、历史根源等多个角度客观地看待事物。这种看待不是冷冰冰的表述,而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从容和达观。他们的文化结构也是兼具复杂性和兼容性,集合了东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大成,这些在他们的文字中显露无疑。
老生代散文家的反思意识和忏悔精神比较强烈。比如巴金的《随想录》,他把这本书看做是自己“这一生的总账”,对于这本书的写作动机,他也在著作中直言不讳。“十年浩劫教会一些人习惯于沉默,但十年的血债又压得平时沉默的人发出连声的呐喊。我有一肚皮的话,也有一肚皮的火,还有在油锅里反复煎了十年的一身骨头。火不熄灭,话被烧成灰,在心头越集越多,我不把它们倾吐出来,清除干净,就无法不作噩梦,就不能平静地度过我晚年最后的日子,甚至可以说我永远闭不了眼睛。”他们这一代人都是从“文革”走过来,即使在文章中写到“文革”的种种,并没有血淋淋的控诉和直面的批判,都是采用冷峻的、理性的态度,有时会让人觉得是“轻描淡写”,但反复研读,却能真切的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苦涩。他们的散文中折射出发人深省的思辨,文章的重点放到那个时代各色角色的生存状态上,而不是停留在“苦难”中,即使在那样特殊的环境下,也能让读者读起来有种温暖,有极强的包容性,而不是阴森恐怖。似乎根本不屑于去直接指斥和批判,在蔑视和鄙视的背后,是一种深怀着挚爱的讽刺和揶揄。在他们的散文里,反讽的运用几乎成为艺术视野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是勇者,敢于直面不堪回首的过去,敢于凌驾于苦难之上,深刻的思索。老生代散文里,蔑视丑恶、藐视黑暗的人格精神,是比较普遍的。②
老生代散文家创作的散文作品是对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创新,在他们的文章中体现着五四时期提倡的民主、自由和科学精神,在历史意识和当下意识方面也有很多创新,对散文写实空间的理解是极其宽广的。有研究者指出 :“整个老生代散文几乎都可以理解为是对鲁迅、周作人和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散文的延续(影响的接受可能是发生在若干年前)”。③在题材创作上,他们的作品题材上由身外大事到身边琐事。他们创作的作品同样题材具有多样性,有的回忆人生,有的怀念故人,有的写景怡情,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在老生代散文里,读者更多地领略到作者以自己的生命体验所谱写的人生憭悟……让人感受到一种其他文学作品、其他年龄段的散文家所欠缺的一种“自省”的勇气与气魄。”④老生代散文家的散文作品,在文体方面摆脱模式,寻求自由、个性的解放,叙事方式多以抒情为主,结构自由,语言鲜活充满质感。他们的散文神采飞扬,充分显示出老生代散文语言的精粹和作者的智慧,在文体上广开门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兼则有之,他们一般尤其擅长记叙和议论。这些老作家不但有记录历史的愿望,还具有浓重的历史理性精神,他们不安于记录历史,而是求真、辨伪;怀人散文不歌功颂德,而是从小事着手,细腻生动;他们不写史的沉疴,而是从整体把握,更加深刻的揭示,理性化程度较高。
老生代散文家的散文也并不是没有缺点的,他们的散文残留着十七年散文的瑕疵,缺乏革新意识,有的比较刻板。散文大部分都是回忆过去的人、事、物,对当下关注的不够,题材范围有时比较小,私人化程度比较强。对五四精神继承的比较好,但是对未来散文的发展没有起到好的开源的作用。但无论如何,老生代散文家的散文作品整体上来说,都是非常优秀的,在整个散文长河中作用都是显著的。
三、老生代散文的重要价值
纵观老生代散文作品,他们可谓在散文历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他们不仅延续了五四精神,将传统知识分子的写作与丰富的阅历、厚重的学养、高尚的情操相结合,在他们的散文中一一呈现。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不断受到读者的人肯和尊重,他们不但对历史有深刻的见解和通达的认识,还对他们“亲历”的人、事、物最“权威”但却语调轻松地展示。巴金、萧乾、季羡林等人在自我解剖与社会批评中流露出了显明的以史为鉴的创作意图,孙犁、杨绛、陈白尘等虽因个人气质与美学取向而转向了规避冤仇记忆,但也委婉地表现出一种反思精神。⑤他们的散文都是在趋恶扬善,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老生代散文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兼具,他们是文化的楷模,他们将民族文化思想以散文的形式呈现,高扬民族品格。他们的散文,不仅可以让读者在文学角度进行学习和研究,更加可以让世人在历史的深度和社会的宽度中感受心灵的震撼。
【注释】
① ④ ⑤ 谷海慧:《文革”记忆与表述——“老生代”散文的一个研究视角》,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② 陈亚丽:《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史上的奇观——老生代散文》,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③ 楼肇明等著:《繁华遮蔽下的贫困——九十年代散文之路》,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0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