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一定要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实现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方法 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尝试使用束炳如、何润伟等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下简称上科教版《物理》))的实践过程中,笔者领悟到,必须重新构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方式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创造快乐气氛,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对此,本文以上科教版《物理》为例,谈以下三点粗浅看法。
l构建“引导—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高中物理课程要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新教材的出台无疑对作为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含有发现教学方法的成分,本质上属于发现式教学方法。它保持了发现式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等优点,同时改进了发现法耗时长、不经济的缺点。引导—探究式教学更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两个重要的要素:一是学生自主探究,二是教师指导下)。它的一般活动程序为“引导—探索—整理—评价”。上科教版《物理》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要求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例如,该教科书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放在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之前,试图展现“从特殊到一般”的人类认识规律。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的过程中,该教科书又分为两节“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构建“开放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堂教学强调个体“机械接受”现状,倡导“有意义接受”与体验、研究与发现、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取决于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的开放度“开放式”教学方式适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课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放式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主体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思维的独立、研究技能和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
开放式教学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合作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生前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不教”开放式教学改变了学生“等、靠、要”的被动情形,学生在这种教育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历练,为其终生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放式教学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优良品质,掌握了正确的科学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下,学生积极探究,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通过探索知识的奥妙来尝试成功的甜蜜,从而使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更大程度地挖掘学习潜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电流表的工作原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上,按传统教法,只需对电流表的结构特点及其线框通电时所受力矩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再通过习题训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就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上科教版《物理》,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的特点,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要求他们自己预习了解电流表的结构和特点,找出不理解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相应看法继而做出初步的探索。在课前查阅学生们的预习作业时,发现学生们提出了大量问题(l)为什么电流表中线框处的磁场不是匀强磁场而是均匀的辐向分布的磁场?(2)电流表的刻度是均匀的,为什么欧姆表的刻度不均匀呢?允许通入的电流不能超过Ig由什么来决定?电流表有没有一定的内阻Rg,它的内阻由什么来决定等。
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笔者组织他们分类进行了探究(l)自行拆开电流表,对照挂图观察、剖析电流表的内部结构;(2)探究矩形线框在匀强磁场与均匀的辐向磁场中所受的磁力矩有何不同;(3)启发指导学生利用公式和力矩平衡推导电流表工作原理等。这堂课从开始到结束,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来,让学生从观察、提问交流到探究,真正体验学习与研究的过程,教学效果很好。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分工合作、交流讨论的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
开放式教学更大程度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性,这种参与不但在课内也要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遍应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网络环境的优势是培养学生能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同伴交流合作研讨问题的能力,加强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高中物理的理论教学一直是围绕许多物理教师的难题。笔者通过搭建学习数字平台、提供原创作资料库、整合各种网络资源、设置导航提示、准备必要的导学说明、设立广泛的交流空间、对学习效果在线评价、建立“研究性学习”的窗口等,制作了网络课件《核外电子的绕核运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动画模拟,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一种不同的速率下的视觉印象,并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选择相关内容学习、探索,真正认识和理解电子运动的特点及描述的方法。
由此可见,网络环境下采用自学交互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具体程序为:学生用网络课件自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基础进行个别物理学习、分析和总结→学生与学生之间单向通信交流并可得到教师的个别指导,达成自我意义建构→用习题进行在线检测,巩固和深化新知。它的显著特点:利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自主控制、自我探索,使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进程,以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
笔者认为网络环境比较适合以下课程类型的教学,例如,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模型、难以实现的实验模拟以及对物理原理理论解释的模拟等。又例如,在“平抛物体的运动”的教学中,平抛的规律是教学的难点。为此,笔者根据上科教版《物理》,利用了flash课件,几何画板模拟平抛过程,列表分析平抛运动过程中速度、位移的变化情况,并同步求出对应的函数关系。这样,复杂的过程简单化、形象化了,课堂气氛也生动起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变得敏捷而深刻。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方法 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尝试使用束炳如、何润伟等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下简称上科教版《物理》))的实践过程中,笔者领悟到,必须重新构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方式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创造快乐气氛,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对此,本文以上科教版《物理》为例,谈以下三点粗浅看法。
l构建“引导—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高中物理课程要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新教材的出台无疑对作为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含有发现教学方法的成分,本质上属于发现式教学方法。它保持了发现式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等优点,同时改进了发现法耗时长、不经济的缺点。引导—探究式教学更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两个重要的要素:一是学生自主探究,二是教师指导下)。它的一般活动程序为“引导—探索—整理—评价”。上科教版《物理》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要求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例如,该教科书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放在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之前,试图展现“从特殊到一般”的人类认识规律。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的过程中,该教科书又分为两节“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构建“开放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堂教学强调个体“机械接受”现状,倡导“有意义接受”与体验、研究与发现、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取决于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的开放度“开放式”教学方式适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课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放式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主体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思维的独立、研究技能和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
开放式教学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合作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生前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不教”开放式教学改变了学生“等、靠、要”的被动情形,学生在这种教育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历练,为其终生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放式教学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优良品质,掌握了正确的科学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下,学生积极探究,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通过探索知识的奥妙来尝试成功的甜蜜,从而使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更大程度地挖掘学习潜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电流表的工作原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上,按传统教法,只需对电流表的结构特点及其线框通电时所受力矩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再通过习题训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就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上科教版《物理》,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的特点,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要求他们自己预习了解电流表的结构和特点,找出不理解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相应看法继而做出初步的探索。在课前查阅学生们的预习作业时,发现学生们提出了大量问题(l)为什么电流表中线框处的磁场不是匀强磁场而是均匀的辐向分布的磁场?(2)电流表的刻度是均匀的,为什么欧姆表的刻度不均匀呢?允许通入的电流不能超过Ig由什么来决定?电流表有没有一定的内阻Rg,它的内阻由什么来决定等。
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笔者组织他们分类进行了探究(l)自行拆开电流表,对照挂图观察、剖析电流表的内部结构;(2)探究矩形线框在匀强磁场与均匀的辐向磁场中所受的磁力矩有何不同;(3)启发指导学生利用公式和力矩平衡推导电流表工作原理等。这堂课从开始到结束,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来,让学生从观察、提问交流到探究,真正体验学习与研究的过程,教学效果很好。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分工合作、交流讨论的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
开放式教学更大程度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性,这种参与不但在课内也要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遍应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网络环境的优势是培养学生能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同伴交流合作研讨问题的能力,加强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高中物理的理论教学一直是围绕许多物理教师的难题。笔者通过搭建学习数字平台、提供原创作资料库、整合各种网络资源、设置导航提示、准备必要的导学说明、设立广泛的交流空间、对学习效果在线评价、建立“研究性学习”的窗口等,制作了网络课件《核外电子的绕核运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动画模拟,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一种不同的速率下的视觉印象,并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选择相关内容学习、探索,真正认识和理解电子运动的特点及描述的方法。
由此可见,网络环境下采用自学交互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具体程序为:学生用网络课件自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基础进行个别物理学习、分析和总结→学生与学生之间单向通信交流并可得到教师的个别指导,达成自我意义建构→用习题进行在线检测,巩固和深化新知。它的显著特点:利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自主控制、自我探索,使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进程,以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
笔者认为网络环境比较适合以下课程类型的教学,例如,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模型、难以实现的实验模拟以及对物理原理理论解释的模拟等。又例如,在“平抛物体的运动”的教学中,平抛的规律是教学的难点。为此,笔者根据上科教版《物理》,利用了flash课件,几何画板模拟平抛过程,列表分析平抛运动过程中速度、位移的变化情况,并同步求出对应的函数关系。这样,复杂的过程简单化、形象化了,课堂气氛也生动起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变得敏捷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