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我是宇宙的全息图吗?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hi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看你的周围。墙壁、你坐的椅子、你自己的身体——它們似乎全都是真实的、立体的。然而,有这样一种可能性:我們在宇宙中看到的一切——包括你我——可能只不过是一幅全息图罢了。(全息图是以激光为光源,用全景照相机将被摄体记录在高分辨率的全息胶片上构成的图,它以干涉条纹形式存在。全息图是一种三维图像,它与传统的照片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照片呈现的是真实的物理图像,而全息图则包含了被记录物体的尺寸、形状、亮度和对比度等信息。)
   这听起来有些可笑,但已有证据表明,这可能是真的,几年之内我們或许就能确切地了解这一事实。如果结果证明确实如此,我們有关现实的常识观念就将被彻底颠覆。
  这种观点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史蒂芬•霍金著作中提出的一个明显的悖论。霍金发现,黑洞在缓慢地释放它們的物质,这一现象被称为霍金辐射。这种霍金辐射似乎不携带信息,但一旦黑洞蒸发,就出现了“初始恒星信息如何出现”的问题。信息不可能被消灭,这是物理学的基石。
  1972年,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雅各•贝肯斯坦通过研究证明,一个黑洞的信息量是和它视界的二维表面区域成比例的。视界指黑洞周围的一个假想表面,该表面的逃逸速度等于光速。在视界里面,逃逸速度大于光速,因此掉进此点的光或物质就会有去无回,无法穿过该表面逃入外面的宇宙。后来,弦论设法显示了初始恒星的信息,包括如何在视界上的微小胞块里编码,然后再在离开黑洞的霍金辐射上面刻上这些信息的印记。
  这个悖论是解决了,但N~,/e物理学家伦纳德•苏士坎和赫拉德•特霍夫特决定把这个想法推进一步:如果三维恒星可以在黑洞的二维视界上编码,那么,这一方法也许同样适用于整个宇宙。毕竟,宇宙拥有420亿光年宽的范围,那是自宇宙大爆炸以来光都还没能到达的一个点。苏士坎和特霍夫特提出,这个二维表面可能将我們日常所见的整个三维宇宙编码,很像投射到你信用卡上的三维全息图像。
  这听起来很疯狂,但我們已经看见真相的迹象。理论物理学家一直怀疑时空是像素化(或颗粒状)的,因为一个二维表面不可能储存丰富的信息去完美地表现一个三维物体,这些像素点在一幅全息图中会更大。“身处这个(全息的)宇宙,就像身处一部三维电影里一样,”巴达维亚费米实验室的克雷格•霍根说,“总体看上去,它是平滑的、立体的,但如果你靠近屏幕,就能看出它是扁平的、呈颗粒状的。”
  最近,霍根看到了有关运动探测仪的读数,这是德国汉诺威市的一台灵敏的运动探测仪,用于探测引力波——时空结构中的波动。引力波尚待GEO 600探测器去发现,但在2008年,一个意想不到的振动使研究小组的人员大伤脑筋,直到霍根提出,这可能是由于时空的颗粒“量子涨落”引起的,人們才解开心中的谜团。霍根说,按理说,这样的振动应该微弱得难以探测,但事实上,振动大到可以影响C-EO 600的读数。这正是宇宙确实是一幅全息图的试验性证据。
  贝肯斯坦要谨慎一些,他说:“全息的想法仅仅是某些特例所支持的一种假设。”更好的证据可能要由费米实验室建造的专用仪器提供,霍根期盼这台仪器能在一二年内建成投入运行。
  一种积极的研究结果将挑战我們所有有关我們所居住的这个星球的每一个假设。它将显示,一切事物都是一个平面上的某个事物的投射,而这个事物存在于距离我們数十亿光年的平面上。到目前为止,我們尚不清楚“某个事物”是什么。也许它与我們生活的方式毫无区别,但不知怎的,我有点儿怀疑。
其他文献
催眠术挖出沙马的记忆  哈巴特·沙马是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阿什兰的巡警。当时他年仅22岁,刚刚工作3个月。  那是1967年12月3日凌晨,他出去巡夜。2时30分,巡逻车来到了6号与63号高速公路的交叉路口时,发现前方道路上停着不常见到的圆形物体。通过汽车的灯光,他清楚地看到那是一个闪烁着红光的碟形物体。沙马将车往前靠了靠,那个物体一边闪烁红光,一边从下方喷出火焰,上升飞了起来。  沙马看着那个物体飞
期刊
如果把原子核粘在一起的强大的核力只比它现在强百分之几,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就会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耗尽它们的氢。那样的话,我们的太阳很久以前就已经爆炸了,而地球上也不会有生命。如果微弱的核力比现在弱百分之几,那么,组成我们这个世界主要部分的重元素就不会存在。两种情况下都不会产生人类。  如果重力比现在弱一点,就不可能彻底压碎太阳的核,点燃产生太阳光的核反应;如果重力比现在强一点,太阳又会在数十亿年前燃尽
期刊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这是先秦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其诗篇《天问》开篇时提出的问题。从古到今,人类始终渴望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探究宇宙的命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决定我们这个宇宙命运的,是一种神秘的暗物质。可是,虽然暗物质的存在已经有很强的证据,但暗物质究竟以什么形式存在,怎样才能在茫茫宇宙中找到它的踪迹,这些难题却
期刊
他们身怀绝技,饱受争议;  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他们经历非凡,体验神奇;  他们就是鲜为人知的RV者。  所谓RV,是英语Remote Viewing的简称,即遥视技术(又称直能潜视技术)。遥视是一种千里眼的形式,遥视者运用他或她的透视能力去“观察”,把信息聚集在一个由物体、地点、人物等组成的目标上,隐藏在遥视者的物理视域里面,尤其是与遥视者分开一定的空间距离,有时候也同样分开时间距离(过
期刊
现有理论认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从黑洞中逃逸出来,即使光也不例外。然而,真的是“没有任何东西”吗?其实,说“几乎没有”应该更准确一些。要说明这一点,首先要了解两个名词,一个叫“势垒”,一个叫“量子隧道效应”。势垒就是势能比附近的势能都高的空间区域,而量子隧道效应是由微观粒子波动性所确定的量子效应,又称势垒贯穿。粒子的运动过程中若遇到一个高于粒子能量的势垒,按照经典力学,粒子是不可能越过势垒的;但按照
期刊
霍金被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撰写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创造了科普书籍发行的世界纪录。  从20世纪60年代起,霍金就致力于把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奠基理论——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整合到一起,从而为新物理学找到入口。但是,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是否可以走到一起呢?霍金也难以判定。在20世纪90年代,霍金发出这样的感叹: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是水和油一样不相融的。  那么,真实的物理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期刊
在物理学中有一个基本原理,叫做宇称宇宙。这个理论认为,一个物理过程与其镜像是无法区分的,或者说,你在右手坐标中做的物理實验,翻到左手坐标中去做,二者是相同的。  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事情有了变化,两位年轻的学者——李政道和杨振宁——宣称宇称守恒可被打破。不久,物理学家在做钻60的放射性β衰变實验中,果然看到了宇称不守恒。李政道和杨振宁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既然在微观世界中宇称守恒可被打破
期刊
千万别以为走出海洋来到陆地的生物才既聪明又幸运,留在海洋的生物就像当初没有跳下树的猿一样,阻塞了自己的进化之路。了解了海胆的神奇再生功能之后,相信你会从根本上改变对海洋生物的看法。  海胆是海洋里辈分较高的古老居民,它们的食谱比较杂,既吃海藻也吃小鱼小虾,同时也吃海底沉积物。因为它们行动迟缓,捕食能力有限,所以它们的主要食物是容易得到的藻类,而且附着在珊瑚礁石上的钙藻是它们最常吃的食物,被它们啃食
期刊
日期:1987年11月11日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湾和风镇  目击证人:多人  今天,佛罗里达州的海湾和风镇作为首屈一指的UFO热点地区而闻名于世。在这里,UFO频频光临,其照片和视频也接连不断。  这一切都始于一位叫埃德·沃特斯的建筑承包商。1987年11月11日,埃德正在他的家庭办公室工作,他看见外面游动着一束光,由于院子里松树的遮挡,有点模糊不清。为了看清楚一点,他走出了屋门,发现这
期刊
基因作证: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  看过《猩球崛起》后,相信很多人的心里都会产生一种诡异的亲切感,因为类人猿太像人类了。的确,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与猿之间的区别已不像以往认为的那般遥远。  2005年8月31日,来自美国、以色列、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20余个科研机构的67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黑猩猩基因测序与分析联盟”宣布:经过近4年的努力,他们初步完成了黑猩猩基因组序列与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