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苏·奈保尔小说《模仿者》中身份的“混杂性”解读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s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奈保尔是印度裔英国作家。迄今为止他已经发表了超过三十部小说和纪实作品,2001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其小说《模仿者》发表于于1967年,是奈保尔写作生涯的转折点。本文主要从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来关照小说主人公辛格的身份寻求之路,以加深对第三世界人民的理解。
  关键词:《模仿者》;霍米巴巴;混杂
  作为一位印度裔英国作家,奈保尔在青年时代怀揣到英国求学的梦想。1950年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1955年定居英国,并开始文学创作。其主要作品有《模仿者》《通灵的按摩师》《重访加勒比》《非洲的假面具》等,曾获得布克奖、毛姆奖、诺贝尔文学奖等多个奖项,与石黑一雄、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模仿者》是奈保尔一部直接以模仿为题的小说,该小说以主人公拉尔夫·辛格的回忆展现了新独立的岛国伊莎贝拉面临的政治经济种族等问题,塑造了一个人人皆为模仿者的后殖民岛国,揭示了殖民统治给前殖民地人民造成的心理扭曲和人格分裂。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采取非线性时间叙述,以回忆录的形式再现了作者辛格教育、婚姻、政治等方面的经历。小说结尾在对回忆录的写作中,模仿者辛格感觉到了对模仿的超越和身份的统一。回忆录的形式,是对自己过去的模拟再现,是另一种形式的模仿,但是再现又非被动的呈现,其间加进了对事件的事后反思,即作者的解释,因而更能体现作者的主体性,在这个意义上超越了被动的模仿状态。而且,在回忆录写作中,辛格揭示并思考了前殖民地的政治文化困境,及造成困境的西方因素与自身因素,同时也揭露了西方文明的伪装性,这使辛格的回忆录更具批判价值。
  一、模仿
  在霍米·巴巴看来,殖民地人们的模仿行为是对更为驯服、更少威胁的身份的向往,是一种改造过的、可辨认的“他者”。奈保尔以此作为小说之名,直截了当地将他的写作意图告诉读者。“模仿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殖民地知识分子的人生定式,他们所受的教育、生活的准则都基于宗主国文化和价值观。岛国伊莎贝拉是一个新独立的后殖民小国,然而独立前后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权力依然在宗主国手中,岛国的每一项政治措施都必须有宗主国批准,致使辛格的党派无力展开有效的政治改革。独立后的岛国经济同样严重依赖宗主国,西方跨国公司可以随时撤退工厂,而岛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这些公司便不得不与之妥协;由于缺乏技术与专门的知识,岛国发展民族工业的实践使国家陷入更大的经济困境。在岛国教育方面,殖民教育掩盖本土历史,否定本地人的生活经验,英国文化原封不动地强加于殖民地人身上,以致多年以后辛格对学校的第一个记忆是拿着一个苹果给老师,而伊莎贝拉根本不产苹果。在这样的殖民环境中,辛格从小就有了否定岛国生活的意识:“一条古希腊名言这样说的:幸福的首要条件是生于名城。生于伊莎贝拉这样的岛国,一个偏远的新大陆移植地,低等野蛮的地方,就是生于混乱。”辛格在伊莎贝拉接受的早期教育是模仿性的,诱导学生陷入白日梦和幻想。这些孩子学习英语、算术、阅读和地理,解遥远的陆地,写到温带农场参观的作文,参观卡内基图书馆。岛国的殖民教育把人们变成了天生的模仿者。
  二、迷失
  因为人们受到的殖民化教育,殖民地的人民自然认为,只有通过身份的“英国化”才能被“主流文化”所接受。为了确立他们的身份,宗主国的人民只有通过否定他们的被殖民者身份才能得到身份的确认,他们因此走上了无可逃避的模仿之路。
  辛格在伊莎贝拉的经历包括了他的童年、和桑德拉的婚姻和其参与的政治活动。就像辛格在其回忆录中所说:“那段为人生准备的和逃离的时期,一段居间的时期”。在殖民化的教育下,辛格对自己的印裔背景是矛盾的。当他小的时候,他不断地对亚利安民族畅想着,这是他起源的地方。为了进一步了解亚利安民族文化,他甚至从图书馆借了相关的书,并认为自己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他甚至偷偷改了自己的名字,因为这样听起来更优越,而这也被其称为是童年时期最重大的秘密之一。但这个秘密是注定要被揭露的。老师最后甚至问他:你是你自己吗?从此我们可以看出辛格对自己岛国身份的否定。而其又宣称自己的英文名字并不重要,从此看出他对自己的“英国身份”也并不满意。在身份寻求的道路上,辛格来来回回,最终迷失了自我。
  “我从小读到一句出自于希腊的名言:幸福的首要条件就是出生在一座名城。”这句话从辛格小的时候就被其铭记于心。出生于伊莎贝拉这样的岛国,就注定是混亂和迷惘的。在其很小的时候,他在课堂上对英国国王王冠的重量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象征着其对获取英国身份的向往。他认为伦敦才是他应该去的地方,也是他属于的地方。在英国他极其羡慕其居住地的房东,并偷偷地模仿他,但不幸的是,房东没多久就去世了,而这也象征着辛格在伦敦梦想的破裂。辛格来到伦敦是为了寻求内心的“秩序”,逃避混乱。这座城市的外表给了人巨大的希望,“五光十色”的灯光,给人一种温馨,明亮和安全感。但很快,他感到了巨大的失望,城市中人群拥挤,最终又各自回到自己狭小的空间。整体和融合感消失了,感受到的只有分化、无意义和不稳定。小说在最开始的几页,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始终给人一种紧张感,这都象征了身份寻求的压力和最终的失败。为了克服这种孤独和孤立感,辛格开始和多位女性发生关系。“我们追求性爱和融合,最终却是躺在肮脏床上的两个个体”。不断和女性的亲密接触并没有给辛格带来成就感,他甚至开始害怕“亲密”这个字眼。这说明了其无法面对自我和他人。
  三、混杂
  霍米巴巴为文学领域首次引入了“混杂”的概念并使其流行起来。他说道:“殖民混杂不是指两个文化之间定位的问题,而是被压制的文化反转角色进入主流话语并使权威的基础丧失。”在《模仿者》中,辛格出生于一个“混杂”的家庭,并成长于一个“混杂”的地方。辛格的祖父从印度移民到了伊莎贝拉,而辛格出生于伊莎贝拉,从没去过印度。这意味着家庭传统被切断了。虽然在学校受到英国文化的强烈影响,并立志要去他的梦想之地——伦敦。但他并不认为这是他唯一的出路。辛格在伊莎贝拉的早期生活充满了秘密:关于他父亲的秘密,一个贫穷的教师;自身带有“标志”的秘密,他总是感觉他在被保护着,并有一只摄像机公正地记录着他的一举一动。实际上,他和他的同学们把整个伊莎贝拉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秘密”。他不断承受着这些秘密带来的压力,并决心摆脱它们。在心底里他承认自己是辛格家族的一员,并在梦想着成为家族部落的领袖,驰骋于那块原始土地。在学校,他经常沉浸在图书馆阅读关于其祖国的书籍,甚至尝试去阅读那些对他来说非常晦涩的卷本。这都显示了辛格“寻根”的愿望。因此,无论辛格多么努力地去模仿西方文化,他却永远也逃脱不了母国的文化。也是在这种时刻他感到伊莎贝拉让其无法忍受,他经常发现自己陷入矛盾的幻想之中。   辛格的早年生活不断游离于不同文化之间。此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混杂的背景本身并不是一种威胁,而放弃自己的母国文化却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另一个混杂的例子表现在辛格和桑德拉的婚姻中。桑德拉代表着正在没落的大都市。辛格喜欢桑德拉动作的坚定,因为这代表着信心和活力,而这也是辛格所缺乏的。他喜欢桑德拉过分的自爱、贪婪和创造机会的能力。所有这一切都使他变得更坚强。因此在这样的婚姻关系中,桑德拉代表着秩序和力量,辛格则是被动跟随着桑德拉的指引。这导致了辛格对桑德拉近乎迷信的依赖。他们的婚姻关系最终破裂了,因为辛格过分地估计了她的坚定和信心。他认为桑德拉有着纯正的英国血统,而只有这种纯正才能带来确定性和力量。但他没有看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所谓的纯正起源只不过是一个梦。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混杂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身份的同一,而在于如何看待身份的问题。辛格没有看到隐藏在模仿中的颠覆性力量。
  因此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通过模仿,一个被殖民者拥有了混杂的身份。而这种混杂打乱了东方和西方的这种典型的二元对立。当辛格开始走上写作之路时他开始意识到,所谓身份的纯粹只不过是一个幻想,而身份是不断游走和流动的。
  参考文献:
  [1]Naipaul,V.S.The Mimic Men[M].New York:Vintage Books.1967.
  [2]Anderson,Benedict.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 on the Origin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M].London:Verso,1983.
  [3]Bhabha,HomiK.RepresentationandtheColonialText.Brighton:HarvesterPress,1984.
  [4]Bhabha,Homi K.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4.
  [5]阿爾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M].王醌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巴巴,生安锋.后殖民主义、身份认同和少数人化——霍米巴巴访谈录[J].外国文学,2002,(06).
  [7]巴巴,生安锋.后殖民、全球化和文学的表述——霍米巴巴访谈录[J].南方文坛,2002,(06).
  作者单位:
  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为了揭示新疆伊宁市北山坡因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规律,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依据研究区实际情况,分设5种不同的降雨强度和6个坡度分别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侵蚀
摘 要: 中国的自传文学自产生起便沿着一条特殊的轨迹发展,而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问世,更是中国自传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代表。《五柳先生传》以其独特的叙述手法,对后世自传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五柳先生传》;自传;影响  一、引言  关于“自传”的定义,传统意义上流行的是西方对autobiography一词的理解,即叙述者本人对其生平事迹、成败功过、心路历程等进行客观而详实的记录。
日前,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又传来了好消息,该行在全面开展理财金账户服务升级的基础上,又启动了“理财金账户新春献礼”市场活动,为理财金账户客户推出了更多的贵宾专属产品
美联储在2014年10月29日宣布开始结束“数量宽松”QE3。在QE3鸣金之际,它的绩效与副作用都值得探讨。此外,QE真的要收兵了吗?本文探讨这些问题。
期刊
许多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开发至关重要,而职业技能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方面。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鉴定后获得的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
谈到唐英,人们就会想起景德镇,而谈到清朝的景德镇,往往就避不开唐英.唐英作为景德镇历史上著名的督陶官,其不但为当时的陶瓷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更是为景德镇的发展奠
《三遂平妖传》 之贾清风与 《红楼梦》 之贾瑞,二者在经历、 结局、 道教背景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即便在姓氏隐喻方面,二者也有一些共同点.然 《平妖传》 与 《红楼梦》
农村是我国社会的主体,农民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的重要问题。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三农”问题得到了极大的
《绝妙好词》中选录了三首辛弃疾的词,分别为《摸鱼儿》《祝英台近》《瑞鹤仙》.运用河大图书馆藏的《绝妙好词笺》与清初毛氏汲古阁抄本《绝妙好词》及元大德三年广信书院刻
本文根据权威词典对科学主义的界定,简要分析了其历史上的表现形式;认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叶,中国出现的所谓的“中国的科学主义”实质是与西方科学主义有着某些类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