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谈高中语文教学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举一反三”指举出一件事,就可以触类旁通,类举出许多同类的事理来。用在教学中,即通过开导、启发的方法教会学生经常开动脑筋思考问题,顺着自己的思路解决问题,逐渐做到一通百通。老师讲例子,讲方法,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多动脑,多思考。
  关键词:举一反三 高中语文 主人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就教师而言,主要看有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兴趣、意识、习惯等产生影响;就学生而言,主要看是否在教师的作用下有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开展了相应的语文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主体间的精神沟通,教师有根据自己对“话题”独立的感受、体验、理解独立组织语文教学的权利,同时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倾听、感受和理解教师对“话题”的感受和理解,进而做出分析判断,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在这种情况下,最适合实行“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源于《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举一”是老师的行为,“反三”是学生的感悟能力,是老师追求的课堂教学效果。孔子重诗教,据《论语》记载,他曾称赞过子贡能“举一反三”。《论语.学而》载: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由此产生联想,又问:“《诗》云:‘如切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很高兴,夸奖他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告诸往而知来者”就是说子贡能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指举出一件事,就可以触类旁通,类举出许多同类的事理来。用在教学中,即通过开导、启发的方法教会学生经常开动脑筋思考问题,顺着自己的思路解决问题,逐渐做到一通百通。老师讲例子,讲方法,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多动脑,多思考。老师讲的少(举一),学生悟的多(反三),应当是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效果。现代语文教育仍然是“填鸭子”式,老师讲的多,学生悟的少,从而造成“少、慢、差、费”。如何通过“举一”,使学生能够“反三”,是语文老师要研究的课堂教学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举一反三”,我认为可以以课本为例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语感,指示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创造性阅读能力,即“举一”;以《语文读本》为课外阅读材料,用课堂学的方法做指导,扩大阅读,逐渐增加积累,发展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即“反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有提高。 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主要不在于老师授予,而在于历练习得。“文字之佳胜,正贵读者之自得。如饮食甘旨,衣服轻暖,衣且食者之领受,各自知之,而难以告人。如欲告人之衣食之道,当指脍炙而令其自尝,可得甘旨;指狐貉而令其自被,可得轻暖,则有是道矣。”(章学诚《文史通义.文理》)。对于文本的解读是个性化的,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质疑、探索、创新等形 式来获得,自求自得,教师“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以求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举一反三”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认为还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营造激励性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动力,只有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后,才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激励性的教学环境是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营造的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精神活动之“场”。在激励性的环境中,学生应该有安全感,不必担心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幼稚而遭到嘲笑和训斥,敢于质疑,敢于与人交流。兴奋感,在质疑、讨论和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成就感,提出的想法和问题是独特的、有价值的,受到重视并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联想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文素养都得到提高,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为实现学生的“举一反三”提供平台。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最适合学生主体发展需要呢?关键是要在学生心力图式的”最接近区”。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与主体的心理图式(即认知结构)相容时,主体就会同化他们;当教学内容与之不相容但在“最接近区”时,那么主体就会调整或者拓展原有的图式顺应他们。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不是选择主体可以“同化”的教学内容,而是选择“最接近区”的、需要学生调动心理图式去顺应的教学内容。只有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原有图式极不相容又最接近时,学生的心理图式必须通过调整、拓展以顺应教学内容时,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语文的目的,提高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分析第一堂课学生收集的实验数据,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经历归纳探究的过程,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经历用实验方法验证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  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课程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完
期刊
话题作文是近年来中考采用的作文形式,这种作文形式只规定写作的话题范围,至于文章的体裁、主题、立意、选材、表达方式等均由学生自由选择。可以说,话题作文给了大家以很大的“自由”。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仍有不少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所以我认为给大家提几点建议,很有必要。    一、认真审题,抓住提示语    对于话题作文,虽然中考作文要求不设审题障碍,但不等于取消审题环节。话题作文一般有提示语,在审题
期刊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四大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界。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人类在工农业发展的同时,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不断地危害人类的健康。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我们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有关大气污染的教学    1、CO污染  在进行CO性质教学时,我们要向学生介绍CO
期刊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在这一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效的。以下是我对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几点感受。    一、以人为本 合理分层    学生受到先天的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差异。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等都各自不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
期刊
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高水平。”那么怎样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呢?    一、要有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改进上课作风    数学教师是创设良好的数学课堂心理气氛的关键人物,教师的作风是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在有民主作风的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和谐,心情舒畅,兴趣盎然,
期刊
小学班主任面对的是6、7岁~11、12岁的孩子,这些孩子对班主任有特殊的信任和依恋的情感。他们每一个人十分关注班主任对自己的态度,他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班主任对自己的态度和情绪反应为转移。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讲究策略,把握表扬的艺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合理运用赞扬这一把神奇的钥匙。    一、表扬要具体     表扬要具体,表扬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的这一特性是其他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一、得当的教学方法是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纽带    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包
期刊
在培养跨世纪创造性人才的今天,学校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一、鼓励学生“我会学”     “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累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
期刊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于多数人都认为“枯燥乏味、教者难教、学者无趣”的数学来说尤显重要。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有了“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主动地探索发现生活中数学的奥秘。下面就我的教学经验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激趣”之法。    一、故事激趣法    “爱听故事”,“爱看动画”可以说是每个小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适时地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合作交流,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问题是探究的发端,学会提问是探究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