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的灵魂归宿何处?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zhe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莽的这本书,同蓝英年的《寻墓者说》,都主要写了俄苏文艺界的一些“旧人旧事”。不同之处,蓝英年是虚写其“墓”,高莽则大多是曾亲去墓前凭吊,在文边配了这些墓前纪念碑、雕塑像的照片。
  高莽把他的书题名《灵魂的归宿》,然而我以为,他写到的许多死于非命或受尽苦难的不安的灵魂,生不安枕,死不瞑目,“应有未招魂”,怕未必能算在公墓一角就找到了归宿。
  女诗人安娜·阿赫马托娃,年轻时丈夫就遭镇压,后来本人又被日丹诺夫点名批判,坎坷终身。她的土坟上覆盖着石片,坟前有一堵石块垒成的墙,据说象征着监狱,坟头上树着黑色铁铸的巨大十字架。高莽说他面对这苦难铸成的十字架陷入沉思:“她来到世间,接受了苦难,又背负着苦难而去。她是母亲中最可怜的母亲,她是妻子中最可怜的妻子。”高莽说:“那个时代对她太残酷了!”
  “那个时代对她太残酷了!”这句话也适用于这本书里写到的大部分墓主。
  书中涉及的22位文学家,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高莽还写到了15位艺術家,五位汉学家,八位其他各界人士。
  如在20-30年代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齐名的大导演梅耶荷德(1874-1940)。他提倡现代艺术,追求创新,深得国内外一部分舞台艺术家钦佩,但为当局所不容。下面是高莽为他和他的妻子、话剧演员赖赫(1894-1939)开的一份时间表:
  1937年12月17日,联共(布)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刊出《异己的戏剧》一文,辱骂梅耶荷德的艺术探索。20天后,1938年1月7日,苏联政府艺术事业委员会通过决议:查封以梅耶荷德为名的国家剧院。那一天,赖赫在舞台上第725次,也是最后一次,扮演《茶花女》中的主角玛格丽特。她在梅耶荷德剧院工作13年,塑造了十几个使人铭记在心的角色。
  1939年6月20日,梅耶荷德出差到列宁格勒,突然被捕。同一天,他在莫斯科的寓所遭到搜查。赖赫在搜查证明上签了字,同时附了一句:搜查人员“蛮横无理”。
  24天以后,1939年7月14日凌晨1时,赖赫在家中遭人杀害,身上留下17处伤口。寓中没有遗失任何东西。当局通知赖赫的子女:48小时之内腾出寓所。搬进去的是贝利亚的司机和贝利亚手下的一名女郎。1940年2月2日,根据苏联内务部人民委员会主席贝利亚的批示,梅耶荷德被处决。
  斯大林治下的苏联,是贝利亚们的乐园。而像梅耶荷德夫妇这样的遭遇,“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竟是千百万正直敬业有思想有個性有创造性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命运。专制主义的极权统治是一切思想者、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天敌,是人类进步的天敌。
  高莽写到的汉学家中最年轻的一位,维克托·彼得罗夫(1929-1987),对中国十分友好,他研究鲁迅、瞿秋白、巴金、老舍、郁达夫……著述等身,受同行们尊重,受同学们爱戴,但一直是大学里没有任何职称的老师。原来,50年代初,他在大学读书时便爱上了艾青的诗,他的学位论文选题为《论艾青》。为此,他对艾青的诗歌创作及生平事迹做了全面研究。谁料在准备论文答辩时,校方忽然通知他,艾青在中国被宣布为一个“反党小集团”成员,因此要求他改换题目。彼得罗夫经过一番思考,决意不改。他向校方表示:我可以不要学位,但我不能背叛学术良心。——这就是为什么在事隔二十多年后,高莽与他重逢,听说他身体不好,关心地问他病情,他没细说,却殷殷打听中国老一辈作家在文革后的情况,特别是艾青。
  可惜彼得罗夫已经在1987年,以59岁过早地逝世,然而他不肯违背自己的良心、不惜牺牲“功名”的士节,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若子荐自《我的心在乌云的上面》作家出版社/本刊有删节
其他文献
“我可能领了假的年终奖”“我可能复习了假书”“我可能喝了假酒”“我可能交了假男朋友”……你的朋友圈、微博,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文字或者表情包?新年伊始,“我可能是假的”便成為了首个流行语,并呈疯狂延伸的趋势,进入各行业和人群。这句话是咋出现的?为什么会火呢?(1月22日人民网)  对于“我可能是假的”成为网络流行语,有专家称其为一种新的吐槽文化,属于“反话正说”,把不易于表达的内容“义正言辞”地表达出
期刊
孙犁主张,在读书中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要抄录下来。当年,他在写给铁凝的书信中有这样的教诲:“……你讀着脾气相投的,无妨就多读他一些,无论是长篇或短篇。屠格涅夫的短篇,我不太喜欢,可是,我就爱他的长篇。他那几部长篇,我劝你一定逐一读过,一定会使你入迷的。另外,读书读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地方,就把它抄录下来。抄一次,比读十次都有效。”孙犁尤其推崇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  书籍滋养并陪伴了孙犁一生,书
期刊
朋友说:人到不惑,回顾走过的这几十年,勤奋学习,认真工作,可以说上对得起老,下对得起小,在外对得起朋友,上班对得起公司,唯独对不起自己。  我问他:你觉得如何能对得起自己?想吃啥吃啥?哪好上哪逛逛?工作上没必要百分之百地投入,得过且过?对朋友不必当回事?  朋友笑了:那还是我吗?  身處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都很大,烦了累了难免有点抱怨。面对繁华中的欲望和诱惑,有些人或許也会像我
期刊
小和尚跟着师父下山化缘。两人走了一天却一无所获,粮食歉收,百姓们都饿着肚子,实在没有能力布施。  很显然,小和尚对这样的结果很不满意,归来的路上,他闷闷不乐,不断地小声发着牢骚。师父停下脚步,平静地对小和尚说:“有缘,自然众生相助。遇不到缘,莫要强求。”  小和尚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闭口不语了。  路过山间的一个小树林时,小和尚突然发现一棵柿子树,低矮地方的柿子大概被路人摘走,但在树的顶端,却留着十
期刊
我活在一个“会做人”的社会里。  从小父母亲就教导:“有些话是不能当人家面说的。”所以我不敢指着邻居那个胖八婆,大叫:“丑死人。”  渐渐地,这些不能当人家面说的话,变成讨好人家的话,对着同一个八婆,我说:“阿姨,你一定整天吃好东西。”出来做事,更常在老板面前说:“这都是您有眼光。”看到又讨厌又可恶的孩子,我说:“真聰明,长大了不得了。”  孩子时代我也常听到这种对白,当然学习得很到家。  做人不
期刊
互联网让“伸手党”习惯了免费。他们看电影免费下载,听音乐免费下载,读书免费下载。他们让电影公司、音乐公司、出版公司在为版权疲于奔命。  但这并未摧毁电影人、写作者与音乐人的盈利模式。因为免费在让他们收获了声名的同时,也宣示了一个关于免费的真理:热衷于免费的人并不那么在乎质量。  于是,庞麦郎走红,口水歌传唱,网络武侠小说走红,毫无营养的粗糙吐槽视频走红。  音乐人不再制作专辑,转而专攻单曲。只要有
期刊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各代文学亦有各自之风流。魏晋文学作为其中独特的一支,在中国文學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魏晋风流也于世世代代广为传颂。    鲁迅眼中的魏晋风流是药与酒,姿容与神韵,李泽厚则补充以“好看的文采词章”。在魏晋文人的眼中,药和酒作为释道的延续,体现了藐儒之真情;姿容与神韵则是人格之外化。因而,魏晋风流恰可算作人格之美、真情之美与文章之美。  魏晋文人,以特立独行为纲,以不拘小节为美。嵇康天资
期刊
捕鸟人正在张网,冠雀从远处看见了,问他干什么。  捕鸟人回答说,是在建立城市。说完就走到远处躲起来。  冠雀相信了这个人的话,飞进网,被捉住了。  捕鸟人跑来时,冠雀对他说:“喂,朋友,如果你建立这样的城市,你找到的居民决不会多。”  这故事是说,恶人作恶,往往少不了两种手段:暴力与谎言。  使用暴力,是为了权力,为了得到不合法的利益;炮制谎言则是为了面子,为了确立虚假的合法性。  捕鳥人很狡猾,
期刊
儿童剧里,一个孩子去体验快递员的工作。回家后,说快递员叔叔太辛苦,要求妈妈以后少網购。父母听后欣慰地笑了。  少网购,快递员的业务量不就减少了吗?也許导演觉得太复杂,孩子们理解不了,就安排父母“欣慰地笑了”。其实,直面现实的教育,孩子未必不能理解,别小瞧孩子。  摘自《今晚报》2017年1月26日 佚名/图
期刊
干部贤文,现代官箴。寄意恳恳,诲汝谆谆。  古时官为贵,今日民为尊。古时官为本,今日民是根。  干部乃公仆,人民是主人。  法不徇情,官不私亲。  不饮盗泉水,不栖恶木荫。既能持苦节,勿谓少知音。  树坚不怕风吹动,冰清玉洁楷模人。  一身正气去私利,两袖清风为人民。  心底无私天地宽,鞠躬尽瘁社稷心。  浊者自浊,清者自清。  再三须着意,第一莫贪心。一贪心就变,腐臭不可闻。  白沙千年洁,松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