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伤害了什么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i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让“伸手党”习惯了免费。他们看电影免费下载,听音乐免费下载,读书免费下载。他们让电影公司、音乐公司、出版公司在为版权疲于奔命。
  但这并未摧毁电影人、写作者与音乐人的盈利模式。因为免费在让他们收获了声名的同时,也宣示了一个关于免费的真理:热衷于免费的人并不那么在乎质量。
  于是,庞麦郎走红,口水歌传唱,网络武侠小说走红,毫无营养的粗糙吐槽视频走红。
  音乐人不再制作专辑,转而专攻单曲。只要有一首走红,就能拿着演出费在各大城市音乐节唱上十年。网文写手不再追求所谓的写作质量,只需要故事奇葩、情节流行,赚满点击量造个IP不是难事。至于电影产业嘛,某著名影业不打算再雇用职业编剧,挑一批网络作家和贴吧吧主,把他们原创的网络文学改编成电影。
  免费让文化事业变得廉价。韩寒在给以免费著称的某网络文库CEO写的一封公开信中说:
  “1999年,我的书卖18元一本;2011年,卖25元一本,很多读者还都嫌贵。您知道这12年间,纸张、人工、物流都涨了多少倍?但出版商一直不敢提太多价,因为怕被骂。”
  “一本25元的书,一般作者的版税是8%,可以赚2块钱,其中要交3毛钱左右的税,可以赚1.7元。一本书如果卖两万册,已经算是畅销,一个作家两年能写一本,一本可以赚3.4万元。如果他光写书,他得不吃不喝写一百年才够在大城市的城郊买套像样的两居室。”
  在英国,一本小说的售价折合人民币100—400元。在美国,一本杂志折合人民币60元以上。而走上诺贝尔领奖台的莫言,他的那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蛙》在亚马逊网站上的售价为人民币21元。
  奇怪的是,书的售价越贵,人们反而越喜欢读。在狭小闷热的伦敦地铁里,几乎每个人都能从包里掏出一本书。
  与我们廉价的书籍和杂志相对应的是,我们许多人并不缺钱——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地承包了全球一半的奢侈品,他们只是不愿意在文化产品上多花一分钱。这些舍不得买书的智能手机爱好者,是微信公号里各式各样的梨花体、吐槽体的忠实读者。他们也喜欢看视频网站里各式各样的穿越剧、玛丽苏剧,以及音乐APP里各式各樣的伤春悲秋流行曲。这些低劣的大众文化产物如同“免费”二字一样,透着令人“快乐而放松的光”——他们也尤其不在意免费背后那些粗制滥造式的愚蠢,反正他们又没有花钱。
  在這样的“免费”中,他们会不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傻笑中变成一个不会思考的物种,我很担心。
  倪早菊荐自《党员文摘》2016年第12期
其他文献
人生,总是有那么一些人,在你最在乎的时候,他不在乎;总是有那么一些事,在你用心维系的时候,它不维系;总是有那么一些东西,在你最珍惜的时候,它不珍惜。  亦如总是有那么一处地方,在你最留恋的时候,它不留恋。  所以,当我们心间那些所有的真诚与热忱被善变与凉薄浸透之后,或许怀念,或许伤情,但你依然会选择转身离去,渐行渐远。  其实人生,有很多东西都是过期不候。  就像与很多人的交集,既是转身离去,便是
期刊
有些观念深入人心,却经不住推敲,比如:当好人,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有心行善,虽善不赏”。反起来,无知的人是有福的,他有了天然的保护色,“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其实这是对好的严苛,对坏的容忍。  奖恶抑善、赏劣苛优的现象并不罕见。某省有个高考作文题:一幅画,两个孩子,考了一百分的那个,跌了两分就遭打骂。虽然他可能只是看错了个小数点,漏了半个括号。这小小的高低起落,并没有大失水准,但不行,你一次10
期刊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由宋人编写,国姓“赵”自然排在第一位。可是“钱”姓为何列居第二呢?正是因为他——钱镠(谥号武肃王)。  钱镠开创吴越小国,祖孙五代为钱王,繁荣了江南,归顺了中原,和平并入宋朝版图,为宋朝官民称道。  宋代以来,出现了上千位钱姓名士。宋初甚至出现了钱氏文人群。比如苏东坡、冯梦龙称道的钱惟演、钱易兄弟;驰骋北宋诗坛的钱惟济、钱昆、钱昭度、钱藻。  后朝各代,涌现的姓钱的
期刊
《昨非庵日纂》有则“当官能贫”的故事:汪汝达做黄岩县令,当时匪患严重,财政紧张,他就用自己的俸禄修筑城池。由于城坚池固,贼寇来了百姓也不害怕。他当官二十年,清白如明月。离任那天,所属官吏送他钱财,说:“按惯例,这是你应得的。”汪汝达吃惊地说:“做官的除俸禄之外,还有应得的?”最终也未接受。汪家十分贫困,连吃饭也朝不保夕,于是卖掉了赖以栖身的几间房子。黄岩官吏、百姓知其贫困,凑集了八十两白银想救济他
期刊
冯友兰认为,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人们不可能都成为哲学家,但都可以有一点哲学头脑,学会理性反思,减少工作和生活中的盲目性。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中华文化的探索者——在探索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继续探索。在40多年治学生涯中,我形成了一些体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要”。  要尊师重道,承接先哲思想脉络。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来看,尊师是由于重道,重道必须尊师。中国人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从我自己的治
期刊
“我可能领了假的年终奖”“我可能复习了假书”“我可能喝了假酒”“我可能交了假男朋友”……你的朋友圈、微博,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文字或者表情包?新年伊始,“我可能是假的”便成為了首个流行语,并呈疯狂延伸的趋势,进入各行业和人群。这句话是咋出现的?为什么会火呢?(1月22日人民网)  对于“我可能是假的”成为网络流行语,有专家称其为一种新的吐槽文化,属于“反话正说”,把不易于表达的内容“义正言辞”地表达出
期刊
孙犁主张,在读书中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要抄录下来。当年,他在写给铁凝的书信中有这样的教诲:“……你讀着脾气相投的,无妨就多读他一些,无论是长篇或短篇。屠格涅夫的短篇,我不太喜欢,可是,我就爱他的长篇。他那几部长篇,我劝你一定逐一读过,一定会使你入迷的。另外,读书读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地方,就把它抄录下来。抄一次,比读十次都有效。”孙犁尤其推崇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  书籍滋养并陪伴了孙犁一生,书
期刊
朋友说:人到不惑,回顾走过的这几十年,勤奋学习,认真工作,可以说上对得起老,下对得起小,在外对得起朋友,上班对得起公司,唯独对不起自己。  我问他:你觉得如何能对得起自己?想吃啥吃啥?哪好上哪逛逛?工作上没必要百分之百地投入,得过且过?对朋友不必当回事?  朋友笑了:那还是我吗?  身處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都很大,烦了累了难免有点抱怨。面对繁华中的欲望和诱惑,有些人或許也会像我
期刊
小和尚跟着师父下山化缘。两人走了一天却一无所获,粮食歉收,百姓们都饿着肚子,实在没有能力布施。  很显然,小和尚对这样的结果很不满意,归来的路上,他闷闷不乐,不断地小声发着牢骚。师父停下脚步,平静地对小和尚说:“有缘,自然众生相助。遇不到缘,莫要强求。”  小和尚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闭口不语了。  路过山间的一个小树林时,小和尚突然发现一棵柿子树,低矮地方的柿子大概被路人摘走,但在树的顶端,却留着十
期刊
我活在一个“会做人”的社会里。  从小父母亲就教导:“有些话是不能当人家面说的。”所以我不敢指着邻居那个胖八婆,大叫:“丑死人。”  渐渐地,这些不能当人家面说的话,变成讨好人家的话,对着同一个八婆,我说:“阿姨,你一定整天吃好东西。”出来做事,更常在老板面前说:“这都是您有眼光。”看到又讨厌又可恶的孩子,我说:“真聰明,长大了不得了。”  孩子时代我也常听到这种对白,当然学习得很到家。  做人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