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八六八年的明治维新被视为日本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旧有的封建制度被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日本自此走上了富国强国之路.长久以来,日本人也将明治维新开启的明治时代视为光辉四射的盛世.深受日本民众喜爱的历史作家司马辽太郎将明治时代评价为“世界史上的奇迹”,是全体国民为追寻青天中的一朵白云而努力攀登的时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八六八年的明治维新被视为日本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旧有的封建制度被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日本自此走上了富国强国之路.长久以来,日本人也将明治维新开启的明治时代视为光辉四射的盛世.深受日本民众喜爱的历史作家司马辽太郎将明治时代评价为“世界史上的奇迹”,是全体国民为追寻青天中的一朵白云而努力攀登的时代.
其他文献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教育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号召下,各艺术院校展开了线上授课网络教学.对于戏曲专业来说,这是新的教学方式和尝试.其中,戏曲武戏专业教学在由“线下”改为“线上”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境,努力寻找相应的突破路径成为了戏曲教学人员需要攻克的难关.
浙江省常山县人民医院有一位95岁的老共产党员、老医生胡兆富,他60多年来深藏功名,淡泊名利,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用自己的医者仁心获得了无数山乡村民的崇高敬意,用自己的朴实纯粹、对党忠诚书写了精彩的人生轨迹,其传奇经历令人震撼,其先进事迹使人感动,他是当代社会人人崇敬的“浙江骄傲”和“时代英杰”!
寻常之物配拥有历史吗?那些熟悉到我们视而不见的事物,在历史中宛如即逝的浮尘,湮没在金戈铁马的嘶鸣中,消散在烟雨楼台的旧影里.然而,如果静下心来去探索寻常事物的历史,那么历史的书写者似乎可以在生活的点滴中感受到时间的流淌,或在往昔的烟尘中找寻到飘零在当下那似散未散的余音.作为都市生活的日常背景,行道树在纵横交织的人影间伫立,在星星点点的夜灯里屏息.很少有人过问它的曾经,又何尝思考过我们与它共同的未来?
李零曾说:“如果我们把古书的发展比作一条龙,那么战国秦汉的古书就是\'龙头\',魏晋隋唐的纸本古书就是\'龙身\',宋元以来的刻版古书就是\'龙尾\'.”(《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四年版,11页)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简帛古书成批出土之前,人们对古书的认识通常是“神龙见尾不见首”.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百戏之母”.昆曲艺术博大精深,对其唱腔的研究一直举足轻重.rn笔者学习昆曲小生多年,大学期间系统学习音乐理论以及我国民族声乐技能技法,也曾大量阅读过有关戏曲特别是昆曲的文献以及前辈们的理论著作.基于此,笔者得出一个观点,那就是昆曲小生的唱腔应是采用真声(本嗓)演唱,偶尔用假声演唱.而我们现在听到的用假声(小嗓)演唱的唱腔,严格来说应该是昆剧小生的唱腔,是京剧化了的唱腔.
事情的缘起,为一八七七年初春的一个星期天的午后,清朝驻英公使馆一行四人应邀前往罗素公爵家拜访.事后三位参与者留下记述,分别为正副钦差大臣郭嵩焘、刘锡鸿以及翻译官张德彝.所谓童年罗素,就是后来成为大哲学家、获得一九五○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人: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他是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的约翰·罗素勋爵的次孙.因为人物的外语译名古奥隔阂,迄今为止,似无人注意到这里有关于童年罗素的情节,特撰此文试为揭明,或可为近代中外交往与罗素的中国因缘增一谈助.
近读散文评论家吴周文的散文集《妈妈的孤独》,感到他以对散文文体的理解和感悟,诠释并演绎了自己的信仰、理念和思索.深邃的思理、沉郁的情感、温雅的叙写、细致的描画、苍劲的格调,形成了他的散文创作风格.不妨说,吴周文的这部散文集,其价值和意义完全可以与他的散文评论等量齐观.
一九三八年钱锺书一家离开欧洲,返回全面抗战的中国.然而他并未停止对于英国思想文化动态的关注.“二战”结束后,他受英国驻华使馆委托,参编“英国文化丛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自一九四八年八月至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推出十二小册概览,涉及英国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政治、经济等方面,译者包括了任鸿隽、章元善、蒋复璁、全增嘏、张骏祥、傅雷、林超、邵洵美等“国内知名之士”.请年轻的张芝联翻译《英国大学》,多少算是“量身打造”:他是光华大学创办人兼校长张寿镛之子,除了有留学经验,同时也是丛书总编朱经农在光华大学任校长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将目光从明快的理性话语转向被现代社会遗忘的、隐藏的非理性文化,已不是什么新鲜举动.但是,多兹(E.R.Dodds,1893-1979)的《希腊人与非理性》(The Greeks and the Irrational,1951)却不属于这一潮流.
在钱锺书交往的老辈中,《三国志集解》作者、晚号慎园的卢弼令人印象深刻.卢弼与钱氏父子均未谋面而有深交,与钱锺书通信时年已八旬,却对这位“后学”很是服膺,除了多次叠韵和诗,还排除异议,坚持让他为《慎园诗选》作序,堪称韵事.rn对二人的交往,卞孝萱曾作《中所见之钱基博、钱锺书》,文末归纳出“三点体会”:第一点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武昌执教的钱基博,在北京工作的钱锺书,与在天津闲居的卢弼,闻声相思,诗文酬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