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开讲 资本家的本分

来源 :董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la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11月,顾雏军收购科龙20%的法人股,入主科龙,从此成为媒体热点人物。
  不到4年时间,顾雏军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攻城略地,形成了包括科龙、美菱、襄樊轴承、亚星客车等5家上市公司在内的所谓“格林柯尔系”。
  随着证监会结束对顾雏军的调查,并把案件移交公安机关,顾雏军事件已经基本定性,即“挪用上市公司资金”。尚未得到证监会批准的襄樊轴承、亚星客车并购计划必然流产不说,美菱也发布董事会公告,请顾雏军出局。尚在建构中的“格林柯尔系”帝国,事实上已经分崩离析。
  而在顾雏军制冷帝国梦、并购梦、格林柯尔系帝国梦缘起的家乡顺德,科龙的大面积停产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已经造成了伤害,也使得顾雏军失去了来自顺德区政府的支持。对科龙的命运,顺德地方政府不可能坐视不管。
  顾雏军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原因何在呢?
  
  磨盘理论
  
  对企业经营,我有一个磨盘理论。做企业就像推磨,初试启动最耗费气力。只要磨盘一直在转,推起来就比较轻松。只要老板要为磨盘加点动力,注入原料(如谷物),磨盘就能够继续转动。一旦磨盘停转,再启动就非常困难。磨盘越大,再启动的难度就越大。
  2005年春季,国内多家媒体爆料,科龙大面积停产,经销商在科龙提不到货。这类消息其实意味着科龙现金流枯竭,资金链紧崩,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了。在中国家电行业,年销售额100亿的企业,负债20亿,是完全可以正常运转的。它可以采用借贷还贷,预收经销商“打款”,延迟支付供应商货款等等手法,来保证现金流不至于枯竭,使得企业的磨盘不至于停转。当然,这需要老板要有高超的平衡技巧与驾驭能力。
  而一旦磨盘停转,不利消息到处流传,接下来的必然是:银行停止贷款并逼迫还贷;经销商不肯预先付款;供货商不肯赊货,上门追债。而一旦供应商们“聚众”诉讼,没有几十亿增量资金投进去,企业的磨盘就无法转动起来。当其时,企业到哪里去找数十亿资金来救命呢?
  当年,爱多胡志标就是被聚众追债的供货商逼上死路的。不过顾雏军比胡志标幸运,他是香港上市公司格林柯尔的大股东,可以通过减持自己名下的格林柯尔股票,获得现金。问题是几亿港元现金,要用来维持磨盘运转是足足有余的,但要重启磨盘,则远远不能填补已往的窟窿。
  顾雏军的并购,其实用不了多少钱。我在IBM做的讲座《以案说法谈中国企业》中,就谈到过顾雏军的并购:收购目标是上市公司;目标公司的股本结构比较多元;花3亿左右,收购20%左右的法人股;不求做控股股东,但是一定是最大股东;然后是一定要在董事会中占多数席位,获得公司的控制权。顾雏军总是以较小的收购成本,运作数十倍于此的资产。
  但是,获得控制权的收购成本虽低,但运作成本却是高昂的。什么叫“国退民进”,那是政府从此不再为企业背包袱。在银企关系中,有没有政府居间平衡,是大不一样的。从顾雏军的收购目标来看,顾是期望通过收购一系列上市公司,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资与再融资渠道,建构起一个资本王国。但是,收购容易,运作难。特别是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了一系列风波之后,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相互担保、资金挪用的关注度大大提高了。顾雏军面对的资本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当科龙磨盘运转出现停顿后,整个格林柯尔系的危机的爆发,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企业家本分
  
  中国企业家普遍具有泛政治化倾向,不少企业家有“红太阳情结”或“救星情结”。早期的牟其中自不待言,此人阳谋阴谋,连举手投足间,全部都是刻意仿效毛泽东。本人曾亲耳聆听过多位企业家自豪地称自己养活了多少人。顾雏军手下的得力干将严友松在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就在对郎咸平作人身攻击之后,自诩科龙直接养活多少人、间接养活多少人。
  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是值得褒扬的。但是以此为本钱飞扬跋扈,践踏规则,却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所以,我提出一个概念,叫“企业家本分”,用来描述什么是企业家该做的,什么是企业家不该做的。
  国内有个很不好的现象,叫“商而优则仕”。企业搞好了,领导被提拔去当官,或者给个人大、政协的官衔。现在又出现了企业家兼职当市委常委、副市长,从人大政协的虚衔演变到了权力机关的实职。这种做法会诱导、促使企业家去追求政治特权。
  官、商身份上的一体化,虽然在短期内能为企业提供保护,免去来自职能部门的干扰与合法伤害,但是从长远看,却使企业家远离其本分。企业家就是商人,按商业规则行事,而非按政治规则行事。从商、从政,两套规则体系是完全不同的。
  顾雏军有两场著名的官司:一是状告瑞银华宝的张化桥,二是对郎咸平的诉讼。这两场官司,特别是对郎的诉讼,让顾雏军彻底失掉了公众同情心。
  媒体的负面报道,对企业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张化桥对格林柯尔的分析文章,导致了一场质疑顾雏军是否虚构业绩的大战,在这场争论中,格林柯尔股票市值蒸发了10多亿港元。恼羞成怒的顾雏军旋即把张化桥告上法庭。从此,顾雏军一有对己不利的评论,立即出动律师。顾雏军频繁发起诉讼,这行为本身并没错。但用打官司,甚至人身威胁,来堵塞评论,却是大违企业家之本分。
  企业是营利组织,但始终具有社会性。企业的产品在社会上销售,产品的质量、价格、安全性关乎每一个消费者或该产品潜在购买者的利益。尤其是上市公司,股票在社会上流通,公司的经营状况更是关乎股民、投资人的钱袋。所以,企业没有也不应该有不受批评的政治特权。上市公司,本质上叫“社会公众公司”,这是全世界都确认的基本规则,即使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也从来没有公开否决过这一条。
  我经历过的一件事,说明顾雏军在追求不受批评的政治特权方面走得有多远。
  2001年11月,我应广州一财经媒体之约,写了一篇《审视格林柯尔—科龙并购案》,文章经过所有程序,将要出报之际,给临时拦了下来,原因是该报总编接到省委宣传部的指令,有关格林柯尔的文章一律不准见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该文后来于国务院发展中心的国研网见了天日,北京格林柯尔一位总裁高级助理,在电话中说我的文章非常客观、公正。当时,顾雏军的财富故事正遭受空前猛烈的质疑,顾氏制冷剂的功效、格林柯尔的业绩虚构等等,全部被翻了出来。
  我的看法是,在香港上市的格林柯尔涉嫌商业欺诈是一回事,而格林柯尔收购科龙股权是否合法是另一回事。特别是有媒体指称格林柯尔收购科龙涉嫌“空手套白狼”、“国有资产流失”,更是牛头不对马嘴。顾雏军收购科龙确实是出钱了,钱的来源是通过出售其名下的格林柯尔股票,这可以证明收购行为不是空手套白狼。而国有资产流失说,更是无稽之谈。科龙是民营企业,怎么说也跟国资扯不上关系。在我看来,顾雏军当然可以批评,但是批评要有点专业精神。打个比方:你不能因为某人涉嫌抢劫,而指控他根本没有做过的强奸罪。
  
  跌倒在哪里?
  郎顾之争,是顾雏军的滑铁卢。
  张化桥可能嫌口水战、打官司之类琐事太烦。而有心要做财经界谢霆锋的郎咸平,却是见猎心喜。郎咸平并非仅仅针对顾雏军发难。在郎咸平的国资流失名单中,有海尔张瑞敏、TCL李东生等等,但张、李等都只是作了一些非常低调的回应。顾雏军的暴跳如雷正好是郎咸平最最希望得到的反应。
  来自顾雏军方面的律师函和媒体访谈内容中,充斥着对郎的人身威胁和人身攻击。这是顾在接下郎的试应手后输的第一招。在郎顾之争中,顾方的情绪性反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这场争论参战者越来越多,逐渐演变成一场全社会的大争论。这场争论产生两个结果:一是互联网民意调查中,郎咸平的支持率高达90%以上;二是国资委对大型国企的MBO刹车。
  这场大论战中,除了少数几个屁股高于脑袋的学者外,从民间到管理层,普遍反感顾的飞扬跋扈、过激反应。而最有可能同情顾的企业家阶层,也在怪罪顾,这场争论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许多牵涉国资的并购与MBO被中止了。
  郎咸平的支持率如此之高,实质上是折射出了一种转型社会中的民间情绪。这种情绪是对两极分化、基尼系数越来越高、马太效应越来越显著现象不满的,可遇不可求的宣泄机会。
  而顾是引发这种民间不和谐情绪汹涌的肇事者,必须为此付出代价。这才是顾雏军现在这个结局的深层原因。
  
  (作者系资深企业战略专家、产业评论家,多家股份公司独立董事[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吱——嘎——”据说现代性的特点之一,就是制造出若干种噪音,而且如影随形,让你无处也无法躲藏。马路上的各种噪声就不说了,即使回到家里关上门,隔绝的也只是外面的噪声——用微波炉热杯牛奶吧,噪声在你启动定时器的同时也会传出。能制造噪音的家电还不止是一两样:洗碗机、冰箱、洗衣机等。  好吧,也许退一步说,为了宁静,我们可以放弃使用这些家电,然而,现在大楼隔音效果之差也还是让人宛如生活在公共场域之中。由于
期刊
总是听人说什么“情商”,使人一下联想到风花雪夜场景中那些灯红酒绿、莺歌燕舞的主角们。但是,那里只有“情”却没有“商”可言。  在企业管理心理学中,“情商”源于英文Emotional Quotient,简称为EQ,指的是情绪商数。当今中国最受欢迎的国际企业管理培训大师、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博士后、英国牛津大学国际经济学博士后、美国佛州诺瓦大学公共决策博士余世维先生在他的新作《管理者情商》中解释说:
期刊
公司并购是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具有优胜劣汰,加速资源优化配置的强大功能。企业通过兼并竞争对手发展成为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一个突出的现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就曾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  然而,伴随着公司并购的兴起,为牟取暴利和争夺企业控制权的恶意收购也应运而生。面对形形色色的敌意收购,企业纷纷采取了强有力的
期刊
2003年7月15日,正在休假的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首席运营官查尔斯·普林斯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他的上司、花旗集团董事长兼CEO桑迪·威尔(Sanford I.Weill)召他立刻回公司。  普林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紧急情况,立刻乘飞机赶回来,他事后回忆说:“当威尔在机场接我时,我真不知道他要和我谈什么。” 最终威尔在家里的走廊将自己隐退的决定向普林斯和盘托出。事后,英国《金融时报
期刊
2005年4月27日,亚信集团发布了2005年第一季度财报,同时宣布CEO张醒生离职。自2003年4月张醒生“空降”亚信以来,双方的姻缘刚好走过两年时光。除了保留亚信荣誉董事和顾问的虚衔,张醒生已经脱离亚信。  张醒生是中国电信界一位元老级人物,他富有传奇色彩的职业经历注定了他不会蛰伏太久。果然,短短三个月后,他召开新闻发布会,高调复出。  7月18日,张醒生在北京饭店笑容灿烂,这一次,他的身份是
期刊
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8月12日经过一番多空较量,还是昂首向上突破了每桶67美元。这让大多数消费石油的大户都开始为钱包忧心起来。不过,36岁的重型设备机械师艾迪·罗杰斯一点都不担心,他已经开始给他笨重的道奇皮卡加“生物柴油”了,他说:“这是我第一次用生物柴油,据说是好东西,还便宜。”  飙升的石油价格迫使各国都在焦急地寻找替代产品。有些人开始购买油电混合动力汽车。还有成千上万像罗杰斯这样的车主正在迈
期刊
经济的发展必须走市场化之路,已经是无需再强调的共识。在市场经济与其他经济体制之间,为什么必须选择市场经济,可以从很多角度给出解释。一种最常见的解释是基于功能主义,也可以说是功利主义,认为市场化能够更大程度地促进效率提高。这种解释是有共识的,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是,当把市场化能够带来“效率”的提高作为主张市场化的理由时,往往就会陷入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强化“效率”具有一种价值的绝对性,把“效率”当成
期刊
长期关注中国的经济舞台是很容易让人产生沧桑感的,仰融、唐万新、顾雏军……这一连串的符号,其变幻荣枯之速,常令人不禁唏嘘嗟叹。在历史的篇章里,个人永远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反映与感知大气候的信号,如落叶知秋。其实,从3年前“富豪榜”成为“问题富豪榜”开始,企业家的普遍内伤已昭示出了当前企业制度甚至经济改革思路的内伤。可惜的是,由此引起的反思却被肤浅地、情绪化地转化为“仇富”,真正的制度性反思却被忽视了。
期刊
北京房地产界大腕任志强日前抛出了一份题为“莫名其妙、房地产到底怎么了”的“万言书”,对中国房地产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涉及面非常地广,有很多的真知灼见。这份报告强调,中国房地产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之路,对于这一点,相信不会有任何的疑义。房地产业应该市场化、任何行业都应该市场化,这个问题在当下几乎是无需过多强调的。  这份报告着重批评的一点是,现行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是一种非市场化的直接价格
期刊
其他国家监管严格的能源、电力和电信部门,在中国却是监管效果不明显、力度不到位    知识产权保护、履行WTO的承诺、企业的公司治理,以及企业重组等问题是中国需要长期面对的难题。这也是盘亘在跨国公司高管们脑海中的主要问题,他们已经来到中国,要么正在考虑拓展业务,要么考虑是否涉足中国市场。此外,这些问题还吸引着国际投资者的目光。    中国WTO承诺的执行情况如何?    2004年12月已经是中国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