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学教育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shen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影响就业的因素固然很多,但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创新教育理念、创新知识体系、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提高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新;大学教育;社会适应性
  作者简介:方月善(1970-),女,朝鲜族,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李红军(1971-),男,朝鲜族,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吉林 延吉 133002)
  
  伴随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等待着高校毕业生的是关系复杂、竞争激烈的社会。那么,他们能否适应新的环境?能否发挥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事实反映,即便是在激烈的就业压力中成为幸运儿的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后也很难适应新的环境,给本人和用人单位都造成了压力。接受新业务、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动手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因素给学生带来了压力。而用人单位则因无法直接投入使用毕业生,无法马上创造价值而抱怨。企业往往需要2~3年的时间,来培养新聘的大学毕业生,使得企业既浪费人力又浪费财力。面对数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怎样解决大学教育和社会需求的相互脱节,怎样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怎样使大学毕业生从潜在的人力资源转化成为合格的现实劳动力,已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所谓的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是指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为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而具备的知识结构、对环境的健康心理反映以及行为调整能力等诸方面的综合素质。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随着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将逐步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试图从创新教育理念、创新知识体系、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探索提高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贯彻,要求高校的所有教育、管理工作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培养而展开,服从和服务于培养高素质的、适应性强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理念。学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掌握社会所需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实践、动手、创新、解决问题等能力。“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学生工作方面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以学生的真实需求为导向,引导学生成长。第二,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大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创建适合学生成才的激励机制,为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增强提供机制服务。搭建“学科优势、人才培养、社会需要”三位一体的社会实践平台,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平台服务。第三,重视学生的不同个性,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面对困难,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以学生为本”理念在教学方面应体现在因材施教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等领域。
  2.坚持面向社会理念
  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学是顺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社会的高等教育都不能脱离社会的需要而孤立地、盲目地发展。它必须凭借自己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功能,同社会发展相协调、相统一,在服务社会中推动社会更快地向前发展。面对我国市场化、国际化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高校要坚持面向社会的理念,改变只在学校内部讨论教学改革的状况,深入社会,广泛调查研究,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同时采取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合作研究等多种方式,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3.提倡素质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理念主要是针对片面的科学主义教育和狭隘的专业教育的弊端提出的,它以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强调“做事”与“做人”的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从知识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我国教育理念的创新。知识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播、学问的高低,强调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而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质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结合。素质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强化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宗旨;在教育内容上,要求施以全面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在教育途径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育评价上,对教育效果的衡量更重基础。
  二、创新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综合适应能力
  知识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主要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知识的积累,发展学生的情感和能力。知识体系是实现大学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它直接反映与时俱进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科技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因此知识体系的改革成为高校首当其冲的任务。高校知识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结合、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的结合、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的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的原则,要从大学生人格素质的完整性、知识素质的综合性、能力素质的发展性等加以考虑。具有整体性和创新性的知识体系应该是通识教育、学科教育、职业教育等三种教育的有机结合。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广博的、普遍意义的了解,达到内心统一的认识,通过理性和感性的均衡发展,使之形成完善的人格,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生活态度、道德和政治修养、解决问题能力等广泛的教养要求的具体教育形式。通识教育一般开设历史文化、自然科学、政治理论、哲学思想、国际社会、信息收集利用、艺术教育、学习和研究方法、名著选读、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等具有思想性、知识性、社会性、方法性的课程。通识教育的开展,有效解决了我国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偏弱、学科分类过细、专业设置过窄、学生思想底蕴不深、创造力弱化、个性发展片面、学科视野有限、专业知识面不广、社会适应性不强等问题。高校通识教育应进行如下几方面的改革与探索:第一,根据通识教育内涵不断扩大的特点,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识教育是指特定社会所需要的教养、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教育,因此其内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第二,通识教育课程必须以跨学科的方式组合,而且以实际问题为基础构成课程内容,以问题为媒介来完成。第三,充分利用教师的教育者和科研者的双重身份,开设以教师的科研经历和成果为教学内容的课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第四,以适用性为原则,根据学校自身的不同学科分布、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师资力量等条件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2.学科教育
  学科教育是为大学生获得立身之本的真才实学而进行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生所学知识的先进性、科学性、适应性,决定学生适应社会的程度,所以建立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高校在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时必须针对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强调知识的学术性、逻辑性、合理性和稳定性,要充分反映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前沿研究状况。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开设模块课程,给学生以选择专业方向和学习内容的自由。对社会用人单位进行调研,聘请用人单位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以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改变一门课程仅靠一本教材的倾向,鼓励学生阅览大量的参考书,以扩大知识量,开阔视野。改变课堂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探索、提高。
  3.职业教育
  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大多数高校都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大学教育不能忽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有调查显示,新时期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欠缺。高校应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锻炼,同时加强社会实践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具备的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速知识向能力的转变。注重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的模式,将研究成果和研究思维引入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扩展知识视野,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实践教学渠道,积极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建立互动机制、共建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增加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提高受挫能力和自控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特定的职业思想和行为准则,是正确处理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社会一般道德在职业中的具体体现。高校应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法律基础教育和就业指导活动,让学生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通过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责任感、创新能力、艰苦奋斗的精神、职业资格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三、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为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提供保障
  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专业水平、对社会的了解、与社会紧密结合、服务社会等方面,应对教师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强化综合素质。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学生的未来社会适应性。没有一支具有较深理论功底和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是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保障。
  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方面,应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在提升教师社会实践能力方面,探索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教师的新途径,积极推动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聘请相关产业领域的优秀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形式多样的教师成长机制,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陈通,吴丽娜.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理念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赵发旗,李露,程俊俏.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9,(2).
  [3]于永娟,于永菊.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探析[J].中国教育导刊,2007,(14).
  (责任编辑:张中)
其他文献
摘要:外经贸类院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两个方面的保障。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应从创业教育观念、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创业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对于创业培养机制建设问题,则应从组织与制度、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创业教育环境、创业教育评估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外经贸类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苟建华(19
期刊
摘要:本文回顾了远程教育质量建设历史发展过程,对远程教育质量、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因素、远程教育质量观进行了梳理,对远程教育质量标准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质量意识、人才培养定位、通识性、远程教育分类等进行了探讨,对远程教育质量标准建立的迫切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远程教育;质量标准;质量观  作者简介:王敏(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务管理部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
期刊
摘要:本文从情感和教育的关系入手,通过对浙江海洋学院学生感动教育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揭示了感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就如何开展感动教育、营造和谐的教育情境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感动;感动教育;情感教育  作者简介:刘明(1987-),男,浙江丽水人,浙江海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子通信;李舟燕(1982-),女,浙江舟山人,浙江海洋学院机
期刊
摘要:研究了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及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现状及趋势,分析了三峡大学在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中的基本思路和建设现状,提出了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应围绕培养目标,体现基础IE和现代IE并存、可重构性与可扩展性、系统性与阶段性的特点。  关键词:近机类;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  作者简介:李浩平(1971-),女,广东台山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方子帆(1963-),男,湖北黄冈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实际经验,首先论述了“基于兴趣导向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特点及实施成效,通过实践证明采用兴趣导向的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同时在所建立的模式下,对学生参与的科研课题全程进行引导和支持,有利于学生迅速适应科研环境,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深入研究,并实现科研创新与课程学习的相互促进。最后,根据笔者的经验对“基于兴趣导向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几点建
期刊
摘要:在通过论述当前国家学位授权工作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学位政策的有关特点,以国家相关政策为指导,针对河北省当前学位授权工作存在的重点问题,提出今后工作应从适度扩大研究生学位授权点规模、调整学位授权体系结构、大力发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等方面着手,促进学科建设及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需求。  关键词:经济社会需求;省属高校;学位授权审核  作者简介:王扬(1979-),
期刊
摘要:文章结合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总结工作,分析地方院校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改进“质量工程”建设工作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地方院校;质量工程;问题与出路  作者简介:李焱斌(1981-),男,湖北黄冈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冯志刚(1969-),男,辽宁葫芦岛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教务处,副教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
期刊
摘要:“两票”是指电力生产中所使用的工作票和操作票,本文试图从“两票”的处理、填写和执行等要求出发,通过对部分电力企业调研,分析“两票”制度对高校语言文字工作的要求,探讨电力高校的语言文字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进一步加强电力高校语言文字工作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操作票;工作票;电力高校;语言文字  作者简介:程涓(1978-),女,山东济南人,上海电力学院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
期刊
摘要: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准确把握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民族文化传承的科学内涵,因应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关注艺术教育当中的民族情感,重视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形式,进一步提升艺术学的学科地位与层次,提高大学艺术教育选修课师资水平与课程设置质量,对于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教育;民族文化  作者简介:陈翔(1
期刊
摘要:以培养出既具有工程知识又拥有技术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针对“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对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项目驱动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项目驱动  作者简介:方洁(1981-),女,河南南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江苏 南京 210016)主要研究方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