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6月9日,国内第一批企业——阿里巴巴4家网商,依靠网络诚信度,破天荒顺利获得建行“e贷通”共计120万元贷款。据悉,4家网商的信贷只是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携手推出的企业信用度贷款业务的前奏,首批100家信用良好的会员企业将获10万~1000万元不等的贷款。
既非政府,又非专业担保机构,作为一家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型网络企业,阿里巴巴居然在银行和工商企业之间做起了“红娘”,本身就是一件吸引眼球的事件,里面看点颇多,概括而言,有两大看点、一点质疑:
看点一:绝缘的异业组合,无序而又惊险的扩张。从经营的角度来看,金融服务与电子商务是完全绝缘的两种业务,前者成功的关键要素是资本,后者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信息技术,这种扩张是否是一种无序的扩张?
看点二:异业扩张会不会伤害专业性形象。阿里巴巴作为电子贸易的品牌形象早已根深蒂固,如今,阿里巴巴业务结构“杂乱无章”,阿里巴巴的品牌是否会失去清晰的定位?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阿里巴巴居然声称不会从中营利,而是出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目的。在商言商,阿里巴巴如果不能从中获利,缘何要冒着承担一定的风险责任而甘心为他人做嫁衣?
面对如此种种质疑,让人顿生好奇,阿里巴巴到底是如何盘算的呢?
如意算盘
其实,退一步来看其中机缘,还真的不得不为阿里巴巴的精明啧啧称奇。
在阿里巴巴, “e贷通”成为一种信用约束机制,而基于信用度的“e贷通”申请程序和风险控制程序,会鞭策网商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诚信经营行为;就阿里巴巴的会员网商们来说, “e贷通”除了是一种金融工具以外,更是一张诚信证书,获得“e贷通”则更能提升网商的诚信形象以及品牌形象;对于顾客而言,帮助顾客降低了消费风险,这也是一种顾客价值。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中小企业贷款是一个巨大的“蓝海”,但商业银行往往因为中小企业不具备相应的信用记录而不敢放贷,只能望洋兴叹。阿里巴巴向中国建设银行提供“诚信通”和“中国供应商”会员的信用记录,这种信用记录包括会员企业的基本资质和历年交易信用,而且在贷后的风险控制中,对于违约企业,可以通过全网通缉来提升违约成本,对违约行为进行防范控制。这无疑在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建起一条绿色通道,最终使建行能够进入中小企业信贷这片蓝海市场。
最后来看阿里巴巴,哪怕阿里巴巴确实不去从信贷业务本身中营利,她依然是大“盈”家——她收获的是更忠实和更诚信、以及数量更多的网商群体,还有令网民更放心消费的网络消费环境;而此时的阿里巴巴得了便宜还卖乖,无形之中为自己的品牌又贴了一层金。显然,信贷业务所产生的溢出效应,远比其本身产生的收益要大得多。
在经济学中,有这么一个定义:在变革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那么这个变革就可以称为是“帕累托改进”。而阿里巴巴联姻建行,为网商、网民、建行和阿里巴巴等不同主/群体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价值,尽管价值的内涵各不相同。而且,在“联姻”的过程中,大家几乎没有做任何的资源投入,也没有进行什么实质性的技术创新,或者说相对大家所获得的价值,所做的投入简直就是微不足道的。
基于配置效率的异业联盟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阿里巴巴联姻建行是一个典型的基于帕累托改进的商业模式再造。
阿里巴巴可谓是“无本万利”,其奥妙在于阿里巴巴通过异业联盟实现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一一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有效配置,效率就会提高,产出就会增加。
但总体而言,许多企业还是不太看重这种由配置效率带来的经济效益。他们更看重由技术创新或工艺创新所带来的生产效率。这跟企业长期已久的经营理念有关。大多人相信,极端地专注也是一种竞争力,可正是这种专注,容易使经营者的精力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关键资源上,而自然对一些“非关键”资源无暇顾及。势必导致这部分资源低效率使用。
而有时,一种资源在一个组织里处于相对非关键地位时,在跨越业务边界、或跨越组织边界、甚至跨越产业边界以后,则会有更多机会成为关键资源。就拿阿里巴巴来说,会员网商客户的信用档案数据库资料对电子商务贸易网站的经营而言,还算不上是举足轻重的关键资源,但是一旦提供给建行,则是建行开展信贷业务的关键资源。
顺着这种逻辑,我们不应该提“核心能力资源”的概念,因为只要将资源放对了位置,每一个资源都有可能成为核心资源,抑或关键资源。
而作为新经济时代的经营者,所追求的不应该只是“资产回报率”,而应该追求“资源回报率”,因为前者是以“一组资源”为基本单位来经营,而后者更注重精耕好这“一组资源”中的每一种资源。
如果将一组资源局限在单个业务里、单个组织里、单个产业里,单个的企业往往很难将其所拥有的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如何精耕好这“一组资源”中的每一种资源?这就给经营者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基于社会化的商业模式再造
追求配置效率不再仅仅是属于宏观经济的范畴,也应是企业家所必须考虑的事情。正如前面所述,配置效率常常要在开放的环境里实现;通过多元扩张或异业联盟,是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发挥更大效益之必经途径。
正如阿里巴巴的例子。阿里巴巴的客户有多种多样的价值需求,如贸易、融资、人力资源、物流及品牌宣传等多方面需求,而阿里巴巴的资源又很有限,其关键资源可以为客户在贸易需求方面提供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服务,但是要满足会员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就有些勉为其难了,此时就必须借助和商业银行合作的方式。在整合第三方资源时,阿里巴巴给我们的一个兴奋点就是,阿里巴巴将自己的非关键资源嵌入到另一个价值链的关键节点上,成为支撑该价值链上的关键资源。依此类推,至于为会员提供人力资源、物流及品牌宣传等多方面的服务,都可以采用与第三方合作的形式。尽管和谁以什么样的形式合作,我们难以预测,但是有一些东西是可以肯定的:
其一,阿里巴巴需要摆脱掉业务边界、组织边界甚至产业边界的束缚;
其二,与自己的共享的资源必须在该业务中处于关键地位,或在其价值链中处于关键节点位置;
其三,这些与第三方合作的业务的目标受众最好是与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的目标受众是重叠的,而且对于主营业务有正面的溢出效应。
可以想象,如果在其他的合作过程中,阿里巴巴将自己的非关键资源都能够用在刀刃上,变成其他价值链中的关键资源,等到一个企业能够将自己所有的资源都用在刀刃上,她还会有对手么?
既非政府,又非专业担保机构,作为一家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型网络企业,阿里巴巴居然在银行和工商企业之间做起了“红娘”,本身就是一件吸引眼球的事件,里面看点颇多,概括而言,有两大看点、一点质疑:
看点一:绝缘的异业组合,无序而又惊险的扩张。从经营的角度来看,金融服务与电子商务是完全绝缘的两种业务,前者成功的关键要素是资本,后者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信息技术,这种扩张是否是一种无序的扩张?
看点二:异业扩张会不会伤害专业性形象。阿里巴巴作为电子贸易的品牌形象早已根深蒂固,如今,阿里巴巴业务结构“杂乱无章”,阿里巴巴的品牌是否会失去清晰的定位?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阿里巴巴居然声称不会从中营利,而是出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目的。在商言商,阿里巴巴如果不能从中获利,缘何要冒着承担一定的风险责任而甘心为他人做嫁衣?
面对如此种种质疑,让人顿生好奇,阿里巴巴到底是如何盘算的呢?
如意算盘
其实,退一步来看其中机缘,还真的不得不为阿里巴巴的精明啧啧称奇。
在阿里巴巴, “e贷通”成为一种信用约束机制,而基于信用度的“e贷通”申请程序和风险控制程序,会鞭策网商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诚信经营行为;就阿里巴巴的会员网商们来说, “e贷通”除了是一种金融工具以外,更是一张诚信证书,获得“e贷通”则更能提升网商的诚信形象以及品牌形象;对于顾客而言,帮助顾客降低了消费风险,这也是一种顾客价值。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中小企业贷款是一个巨大的“蓝海”,但商业银行往往因为中小企业不具备相应的信用记录而不敢放贷,只能望洋兴叹。阿里巴巴向中国建设银行提供“诚信通”和“中国供应商”会员的信用记录,这种信用记录包括会员企业的基本资质和历年交易信用,而且在贷后的风险控制中,对于违约企业,可以通过全网通缉来提升违约成本,对违约行为进行防范控制。这无疑在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建起一条绿色通道,最终使建行能够进入中小企业信贷这片蓝海市场。
最后来看阿里巴巴,哪怕阿里巴巴确实不去从信贷业务本身中营利,她依然是大“盈”家——她收获的是更忠实和更诚信、以及数量更多的网商群体,还有令网民更放心消费的网络消费环境;而此时的阿里巴巴得了便宜还卖乖,无形之中为自己的品牌又贴了一层金。显然,信贷业务所产生的溢出效应,远比其本身产生的收益要大得多。
在经济学中,有这么一个定义:在变革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那么这个变革就可以称为是“帕累托改进”。而阿里巴巴联姻建行,为网商、网民、建行和阿里巴巴等不同主/群体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价值,尽管价值的内涵各不相同。而且,在“联姻”的过程中,大家几乎没有做任何的资源投入,也没有进行什么实质性的技术创新,或者说相对大家所获得的价值,所做的投入简直就是微不足道的。
基于配置效率的异业联盟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阿里巴巴联姻建行是一个典型的基于帕累托改进的商业模式再造。
阿里巴巴可谓是“无本万利”,其奥妙在于阿里巴巴通过异业联盟实现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一一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有效配置,效率就会提高,产出就会增加。
但总体而言,许多企业还是不太看重这种由配置效率带来的经济效益。他们更看重由技术创新或工艺创新所带来的生产效率。这跟企业长期已久的经营理念有关。大多人相信,极端地专注也是一种竞争力,可正是这种专注,容易使经营者的精力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关键资源上,而自然对一些“非关键”资源无暇顾及。势必导致这部分资源低效率使用。
而有时,一种资源在一个组织里处于相对非关键地位时,在跨越业务边界、或跨越组织边界、甚至跨越产业边界以后,则会有更多机会成为关键资源。就拿阿里巴巴来说,会员网商客户的信用档案数据库资料对电子商务贸易网站的经营而言,还算不上是举足轻重的关键资源,但是一旦提供给建行,则是建行开展信贷业务的关键资源。
顺着这种逻辑,我们不应该提“核心能力资源”的概念,因为只要将资源放对了位置,每一个资源都有可能成为核心资源,抑或关键资源。
而作为新经济时代的经营者,所追求的不应该只是“资产回报率”,而应该追求“资源回报率”,因为前者是以“一组资源”为基本单位来经营,而后者更注重精耕好这“一组资源”中的每一种资源。
如果将一组资源局限在单个业务里、单个组织里、单个产业里,单个的企业往往很难将其所拥有的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如何精耕好这“一组资源”中的每一种资源?这就给经营者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基于社会化的商业模式再造
追求配置效率不再仅仅是属于宏观经济的范畴,也应是企业家所必须考虑的事情。正如前面所述,配置效率常常要在开放的环境里实现;通过多元扩张或异业联盟,是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发挥更大效益之必经途径。
正如阿里巴巴的例子。阿里巴巴的客户有多种多样的价值需求,如贸易、融资、人力资源、物流及品牌宣传等多方面需求,而阿里巴巴的资源又很有限,其关键资源可以为客户在贸易需求方面提供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服务,但是要满足会员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就有些勉为其难了,此时就必须借助和商业银行合作的方式。在整合第三方资源时,阿里巴巴给我们的一个兴奋点就是,阿里巴巴将自己的非关键资源嵌入到另一个价值链的关键节点上,成为支撑该价值链上的关键资源。依此类推,至于为会员提供人力资源、物流及品牌宣传等多方面的服务,都可以采用与第三方合作的形式。尽管和谁以什么样的形式合作,我们难以预测,但是有一些东西是可以肯定的:
其一,阿里巴巴需要摆脱掉业务边界、组织边界甚至产业边界的束缚;
其二,与自己的共享的资源必须在该业务中处于关键地位,或在其价值链中处于关键节点位置;
其三,这些与第三方合作的业务的目标受众最好是与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的目标受众是重叠的,而且对于主营业务有正面的溢出效应。
可以想象,如果在其他的合作过程中,阿里巴巴将自己的非关键资源都能够用在刀刃上,变成其他价值链中的关键资源,等到一个企业能够将自己所有的资源都用在刀刃上,她还会有对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