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之变:班级易主
因为和阿里巴巴的总裁张勇同名,学生们喜欢戏称张勇为“张总”“勇哥”“CEO”。亲切的昵称与绰号,往往是十几岁的孩子们表达对老师喜爱的最直接的方式,“勇哥”显然拥有这份喜爱之下的“待遇”。
但时间倒回几年前,可没有现在的光景。刚开始带班时,张勇实行严格的“一刀切”管理制度:不准带手机到学校,课堂上不准讲话……在所有的明令禁止下,无论是谁,出于何种原因违反了规定,张勇从不会网开一面,一定严格按照班规禁令进行相应处罚。
但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阅历的增加,张勇有了新的体会: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生命,需要老师走近、理解,而当初的他对学生不仅没有给予理解,反而还制订出一个个简单粗暴的规定。
现在,哪怕学生做出再“出格”的举动,张勇都会听听学生说为什么。若要说最挑战耐心的,当数“泡面哥”的故事。新一届学生刚开学不久,张勇正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一位同学突然起身,径直走到教室后面角落的饮水机旁,拿出泡面盒子接开水,接好后又回到座位上。顿时,教室里飘起一股泡面的味道,张勇内心的火噌噌上升,但再生气,也不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发作。张勇让其他学生先自习,将“泡面哥”叫出教室谈话。交谈之际,张勇留出时间,想听听学生的解释。没想到,学生的脑回路“别具一格”,一来他的确没吃早饭,二来想借此机会试探下新老师的底线。
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后,张勇在感叹00后学生想法与众不同的同时,也有些忍俊不禁。于是,为了增进师生彼此了解,下课后,张勇经常让“泡面哥”帮自己拿东西,每次考试结束都邀请“泡面哥”到办公室谈心,逐渐地,师生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泡面哥”喜欢哲学,两人便经常讨论尼采、黑格尔;“泡面哥”喜欢摄影,在他的指导下张勇也开始了摄影之路。
“泡面哥”并非个例,张勇的爱与耐心一视同仁。凡是班上有同学过生日,张勇会及时送上一张祝福卡片;一次大型考试,全班同学受打击,士气低落时,张勇又给每位同学写了一张明信片,鼓励大家。在张勇看来,高中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已经接近成人,他们有被尊重的需要,也渴望获得平等对话的权利。
每个月,张勇会利用班会时间,匿名征集班级管理中还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们写出班里尚存的还需改进的现象。张勇告诉记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现象的征集对事不对人,比如班内晚自习讲话的现象,学生们不必趁此机会写谁谁讲话,只需写出现象即可。在张勇眼中,这项征集的意义是让学生们成为班级的主人,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班级的建设和管理。
教法之变:退居“二线”
在教学上,张勇也经历了同样的阶段。刚走上讲台时,张勇经验不足,教学处于最生硬的探索时期,常常是把各种知识点、考点一股脑地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没多久,学生们忍不住了,他们主动找到张勇说:“张老师,你的课堂能不能多增加一点变化,多讲点你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故事?”
在学生的提醒和鞭策下,张勇走上了研读文本的道路。没有借助任何教材的情况下,张勇坚持写了十多万字的文本解读。文本解读不仅令张勇更熟悉教材,也让他在知识网络的构建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再讲课,感觉就不一样了。讲《归去来兮辞》时,张勇既结合个人的体验、故事,还发散当下,讲现在归隐的人;又结合中外,讲海德格尔的“诗意的栖居”。
課堂的主人,从老师变成了学生。通常,一节课往往是先由学生自行品读,再由他们自己谈感受、谈心得体会,老师成为最后登场的人,扮演一个补充讲解的角色,“我主要是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还有困惑的地方进行补充讲解,不再是从前那样,把老师的想法单纯灌输给学生。”
高三,学生占据课堂主导地位的作用更加突出,复习阶段,通常是每个学生轮流讲一个知识点,学生讲完后,张勇再补充,在张勇的实践中,这样的方式效果显著,学生们在自己讲解中暴露的问题,领悟得也将更加深刻。
不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其实更加考验一个教师的底蕴与功力。为了能在学生讲完后还能扩展新的内容,张勇一直坚持阅读,保证能在优质输出的同时不断有新知输入。每个月,张勇都会坚持购买2~3本左右的或与学科教学相关的,或是文学、哲学等方面的书籍,他说,不管每天有多忙,也一定会保证平均10到20页的阅读量。作为语文老师,离开了阅读,也就离开了成长。
除了保证阅读,张勇常常利用网络,学习优秀前辈的教学思想、观看他们的课例,这是90后老师眼中互联网时代的最大收获——哪怕身边没有名师,你也能通过网络向全国各地的名师学习先进经验,这是新教师成长的重要渠道之一。
谈起人生信条,张勇将其概括为六个字,“不给人生设限”。在张勇看来,教师的职业生涯,不是发表了20篇、30篇文章,或是评上了正高级教师,就代表着职业发展到了尽头,他将教师定位为一种需要保持永恒的成长状态的职业:不断成长、不断探索、不给人生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