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说夏日里最讨厌什么,很多人都会说蚊子,特别是当你睡觉的时候,有一两只蚊子在你的耳边“嗡嗡”叫个不停,甚至还咬你两口,你对蚊子的厌恶之情更会油然而生。
蚊子虽然让人厌恶,可是在某些大作家眼里,它们却被寄寓了哲理、情趣、深情和爱。
沈复是清代散文家,他对蚊子就别有一种感情。他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一段童年的趣事:“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这个场面当作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在作者的笔下,蚊子别有情趣。此刻,童年的作者把眼前的空间想象为蓝天,把自己喷的烟想象为飘浮空中的白云,把蚊子想象为白鹤。这些想象,都超出了他眼前的事物本身,似乎在观赏“鹤唳云天”的景象,享受到了物外之趣。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应该富有观察力和想象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有时候我们从蚊子身上也能看出一个作家的品性。现代作家侯睿哲先生写过一篇名为《大文学家与蚊子的协议》的文章:
一个前往城里考试的小伙子,与一位陌生的游客住在山间旅店的一个客房里。
第二天早上,当小伙子醒来时,发现同伴已经不在房间里了。他在走廊上遇见了旅店老板,老板告诉他说:“你的同伴已经走了,他的身上被蚊子咬得异常厉害,奇痒难忍,不得不用盐水止痒。我看他的身上,果然密密麻麻有几十个红红的小包。我很奇怪,因为身上盖了毯子,不至于全身上下到处都被蚊子叮咬吧。”想到同伴叠得整整齐齐的毯子,再看看自己,浑身上下完好无损,小伙子顿时明白了一切,深受感动,他对旅店老板说:“他知道我今天要参加重要的考试,为了让蚊子不咬我,他就裸露着自己的身体,让蚊子都去咬他。我和他素不相识,他真是太伟大了!请问他登记的名字叫什么?我要一辈子记住他的名字!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报恩于他!”后来,小伙子顺利考上了大学,为了报恩,他登报说出了这件事情,并要寻找这个让他睡了一晚好觉的人。从此,这个人的名字响彻这个国家,很多人撰文赞誉他的高尚人格。
他就是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杰作、被公认为全世界的文学泰斗的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文中所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足以表明托尔斯泰的人品。托尔斯泰体贴他人的交际魅力和他的作品一样,折射出了璀璨的人文主义光芒。在住宿环境差的情况下,为了让同伴睡个好觉,不影响第二天的重要考试,他甘愿不盖毯子,忍受着痛、忍受着痒,任凭屋子里的蚊子叮咬自己,希望蚊子叮了自己之后,就不再去咬同伴。结果他被蚊子咬得伤痕累累,满身是包,不得不靠盐水止痒。为了素不相识的同伴,托尔斯泰不惜“以身喂蚊”,多么善解人意,這是多么博大的爱!他用自己的血肉和伤痛换来同伴的安眠,不仅得到了同伴的感激,而且获得了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誉。伟大的政治家列宁称颂他具有“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更具有“世界第一流的人品”。
小小的蚊子也饱含着父母的爱。作家刘墉在《父亲的画面》中记叙,有一次蚊子叮他,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他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他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的细节,抒写了多么深挚的父爱啊,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
蚊子有时候虽然让人讨厌,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其精神又是值得赞叹的。现代作家袁国燕的散文集《亲密有间》,其中一篇文章《蚊子》,写得酣畅淋漓,生动传神。尤其是关于蚊子精神的描述,颇为精彩,她写道:“仗着纤纤细细的身材,在暗夜里嗡嗡嘤嘤地壮着胆偷袭。在一口口鲜血的滋养中,产卵成长,化蛹成虫,一丝不苟地活着。即使它们的生命只需人类一个巴掌,就干枯成一副标本,然,它们不畏惧、不屈不挠,向最庞大最危险的人类进攻,且不达目的不罢休。血肉之躯对它们的吸引,早已超过了对死亡的畏惧。”而蚊子之所以有这种精神,是因为“食血是它的使命,也是它的宿命。这就注定了,它必须偷袭,必须进攻,才能生存,并且享受一个蚊子的荣华富贵”。
其实我们人类也应当学习这种蚊子精神,作为一个人,只有发扬蚊子精神,才能攻坚克难,战胜自我。工人,制造产品是自己的使命;农民,辛苦耕种是自己的使命;教师,教书育人是自己的使命;学生,勤奋学习是自己的使命……不管你从事哪一行,都离不开使命的牵引。为了这一使命,我们别无选择,因为只有发扬蚊子精神——不畏惧、不屈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才能干出名堂,做出业绩,学有所成。蚊子精神应渗透在各行各业,它是做好工作、干好事业的根本保证。
蚊子虽然让人厌恶,可是在某些大作家眼里,它们却被寄寓了哲理、情趣、深情和爱。
沈复是清代散文家,他对蚊子就别有一种感情。他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一段童年的趣事:“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这个场面当作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在作者的笔下,蚊子别有情趣。此刻,童年的作者把眼前的空间想象为蓝天,把自己喷的烟想象为飘浮空中的白云,把蚊子想象为白鹤。这些想象,都超出了他眼前的事物本身,似乎在观赏“鹤唳云天”的景象,享受到了物外之趣。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应该富有观察力和想象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有时候我们从蚊子身上也能看出一个作家的品性。现代作家侯睿哲先生写过一篇名为《大文学家与蚊子的协议》的文章:
一个前往城里考试的小伙子,与一位陌生的游客住在山间旅店的一个客房里。
第二天早上,当小伙子醒来时,发现同伴已经不在房间里了。他在走廊上遇见了旅店老板,老板告诉他说:“你的同伴已经走了,他的身上被蚊子咬得异常厉害,奇痒难忍,不得不用盐水止痒。我看他的身上,果然密密麻麻有几十个红红的小包。我很奇怪,因为身上盖了毯子,不至于全身上下到处都被蚊子叮咬吧。”想到同伴叠得整整齐齐的毯子,再看看自己,浑身上下完好无损,小伙子顿时明白了一切,深受感动,他对旅店老板说:“他知道我今天要参加重要的考试,为了让蚊子不咬我,他就裸露着自己的身体,让蚊子都去咬他。我和他素不相识,他真是太伟大了!请问他登记的名字叫什么?我要一辈子记住他的名字!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报恩于他!”后来,小伙子顺利考上了大学,为了报恩,他登报说出了这件事情,并要寻找这个让他睡了一晚好觉的人。从此,这个人的名字响彻这个国家,很多人撰文赞誉他的高尚人格。
他就是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杰作、被公认为全世界的文学泰斗的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文中所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足以表明托尔斯泰的人品。托尔斯泰体贴他人的交际魅力和他的作品一样,折射出了璀璨的人文主义光芒。在住宿环境差的情况下,为了让同伴睡个好觉,不影响第二天的重要考试,他甘愿不盖毯子,忍受着痛、忍受着痒,任凭屋子里的蚊子叮咬自己,希望蚊子叮了自己之后,就不再去咬同伴。结果他被蚊子咬得伤痕累累,满身是包,不得不靠盐水止痒。为了素不相识的同伴,托尔斯泰不惜“以身喂蚊”,多么善解人意,這是多么博大的爱!他用自己的血肉和伤痛换来同伴的安眠,不仅得到了同伴的感激,而且获得了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誉。伟大的政治家列宁称颂他具有“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更具有“世界第一流的人品”。
小小的蚊子也饱含着父母的爱。作家刘墉在《父亲的画面》中记叙,有一次蚊子叮他,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他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他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的细节,抒写了多么深挚的父爱啊,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
蚊子有时候虽然让人讨厌,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其精神又是值得赞叹的。现代作家袁国燕的散文集《亲密有间》,其中一篇文章《蚊子》,写得酣畅淋漓,生动传神。尤其是关于蚊子精神的描述,颇为精彩,她写道:“仗着纤纤细细的身材,在暗夜里嗡嗡嘤嘤地壮着胆偷袭。在一口口鲜血的滋养中,产卵成长,化蛹成虫,一丝不苟地活着。即使它们的生命只需人类一个巴掌,就干枯成一副标本,然,它们不畏惧、不屈不挠,向最庞大最危险的人类进攻,且不达目的不罢休。血肉之躯对它们的吸引,早已超过了对死亡的畏惧。”而蚊子之所以有这种精神,是因为“食血是它的使命,也是它的宿命。这就注定了,它必须偷袭,必须进攻,才能生存,并且享受一个蚊子的荣华富贵”。
其实我们人类也应当学习这种蚊子精神,作为一个人,只有发扬蚊子精神,才能攻坚克难,战胜自我。工人,制造产品是自己的使命;农民,辛苦耕种是自己的使命;教师,教书育人是自己的使命;学生,勤奋学习是自己的使命……不管你从事哪一行,都离不开使命的牵引。为了这一使命,我们别无选择,因为只有发扬蚊子精神——不畏惧、不屈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才能干出名堂,做出业绩,学有所成。蚊子精神应渗透在各行各业,它是做好工作、干好事业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