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境创设是课改以来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提高。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情境支持的课堂,才能产生生命的活力,才会折射出课堂生命的意义,有数学的地方,就会有智慧灵光闪烁。本文从有效课堂的角度去谈情境创设的策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数学的学科本质,关注数学情境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数学 有效教学 情境创设 策略
回顾这些年来新课程实施的历程,有与新课程一同成长的兴奋、快乐和思考。如今我们又不得不去冷静看待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一堂课后孩子们获得了什么,怎么获得的。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们开始关注数学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情境的创设之间的关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有17处都提到了“有效”。如何把课标中的“有效”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课堂是有效教学实施的主阵地,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关键,也是我们教师思考的重点。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素很多,比较复杂,但归结起来,主要受情境、提问、活动、探究、练习等因素的制约。本文以自已听课的一些代表性案例,谈一些对情境创设的策略的见解。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凸显数学情境的生活性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修改后的课标把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作为“四基”之一。学生的已有认知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等构成了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突出情境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发展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1.1 从学生的亲身生活经验中提炼情境。
不少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努力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但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代替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出自己认为很合理的情境,结果却吃力不讨好,学生不领情。如教学1千米时,先让学生跑1千米,以至于教师问学生有何感受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累。这种情境创设,实际上是对情境的一种误解,也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教师首先应当进行换位思考:学习这个数学知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可以从中找到这个数学知识的原型吗?然后,再进行提炼、加工,创设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数学情境。在教学“圆锥体积”时,为了让学生联想到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有关,创设了这样一段生活情境: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冰淇淋都做成圆锥形的,而不做成圆柱形的呢?生1:因为圆锥比圆柱装的少。生2:用圆锥装好拿,还可以多挣钱。教师出示圆锥的底和高都比圆柱大的两个教具。师:他们说的情况成立吗?生:这样不行,没法比。师:那怎样比更合理呢?由此,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感悟数学知识。
1.2 从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中模拟情境。
学生的生活经验总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为所有的数学知识都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中找到原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找到数学原型,创设数学情境。如《百分数应用》的教学中,可以模拟生活中打折、购物返钱、买几赠几的商场促销方式,进行对比练习,引导学生比较运用百分数。认识人民币时,创设用学具人民币购物的情境。
1.3 创设易唤起学生想象的超现实情境。
富于幻想,喜欢看童话、科幻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对于这方面的经验也很丰富,因此,教师也可以有机地把数学知识与超现实情境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设置“学生外出秋游”的情境,老师把4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几个,用自然数2来表示,那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用自然数1来表示,现在老师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几个,还能用以前学过的自然数来表示吗?那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有趣的情境,富于思考的问题,把孩子带入探索活动之中。
2.关注数学的学科本质,凸显数学情境的问题性
情境并不总是生活的,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更喜欢那些体现数学本质的有着很强的数学问题性的情境。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数学背景,同样可以构成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
2.1 在知识的矛盾处创设情境。
新知与已有认知结构的矛盾,是产生不平衡、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教师应当找准这个矛盾处,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完成知识建构。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说过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让学生猜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由于受上节课思维定势的影响,会认为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可通过师生比赛、验证,使他们发现,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这时他们的心中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能很快并且正确地判断,我们怎么不行呢?他们会这切地想知道结果。这样,认知冲突油然而生,学生的探究欲望便被充分地激发了起来。
2.2 在知识的疑问处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因果关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察觉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学生的疑问,正是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在这个生长点上创设情境,可以促使学生思考,进行探索。
3.关注数学的学科本质,凸显数学情境的数学味
维果茨基指出:在人的已有知识水平与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过低或过高确定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联系生活不能偏离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不能降低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创设情境时,也应该深入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创设情境,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圆的面积”引入,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一片绿草,有一只羊拴在一个木桩上,引出问题: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根据这样一个情境,学生马上会想到:求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就是求圆的面积,而圆的面积,又与绳子长有关,即圆的面积与半径有关。这样,就为学生进一步的探索指明了方向,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桃子,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4.关注数学情境的有效运用,凸显数学情境的实用性
4.1 要培养学生从情境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情境中读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突显情境的实用性。情境出示后,学生往往被情境中的非本质属性所吸引,不能有效揭示出情境中的数学因素,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导,让学生更多的关注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而不仅仅是对颜色、人物、内容等感兴趣。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上有一题:先看图说一说,再写出加法算式。由于情境图中呈现的内容太多,有气球、文字、花盆,这些东西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沉浸在有趣的“教师节”活动中,忘在解决问题。此外,一年级的孩子搜索信息的能力较弱。因此,学生在解题时就无从下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选择图中的某一样物体提出加法问题,如你能根据气球提出加法问题吗?帮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的某一类信息上。此外也可以引导孩子从问题入手,从众多的信息里筛选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为解决问题服务。如求一共有几个气球,你会列算式吗?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到与气球相关的数学信息,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根据信息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要培养学生运用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创设的情境,引导他们进行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时间、路程和速度的关系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来解决问题,李叔叔正开着他心爱的小汽车,他说:“我2小时已开了160千米。”为什么他又犹豫了?(显示:限速60千米/时)1.你建议李叔叔按( )的速度行驶?2.如果用一条线段表示你建议李叔叔行驶的速度,出示3段能行驶多少千米?(1) 照你建议的速度,3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2) 照你建议的速度,行驶30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3.时间都是3小时,为什么路程却不一样?路程都是300千米,为什么用的时间也不一样?教师并没有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情境的创设上,而是在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中,适时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规律性的思考,赋予“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数量之间的关系以灵性。
总之, 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情境对于数学教学,并非只是一种美丽的包装,而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手段。情境创设是课改以未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不是要掀起一个又一个“热闹”的场面,而是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因此,情境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数学本质特征,有效的运用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创设有效的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 崔允漷,人民教育,2001(6).
[2]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下) 崔允漷,人民教育,2001(7).
【关键词】数学 有效教学 情境创设 策略
回顾这些年来新课程实施的历程,有与新课程一同成长的兴奋、快乐和思考。如今我们又不得不去冷静看待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一堂课后孩子们获得了什么,怎么获得的。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们开始关注数学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情境的创设之间的关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有17处都提到了“有效”。如何把课标中的“有效”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课堂是有效教学实施的主阵地,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关键,也是我们教师思考的重点。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素很多,比较复杂,但归结起来,主要受情境、提问、活动、探究、练习等因素的制约。本文以自已听课的一些代表性案例,谈一些对情境创设的策略的见解。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凸显数学情境的生活性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修改后的课标把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作为“四基”之一。学生的已有认知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等构成了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突出情境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发展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1.1 从学生的亲身生活经验中提炼情境。
不少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努力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但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代替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出自己认为很合理的情境,结果却吃力不讨好,学生不领情。如教学1千米时,先让学生跑1千米,以至于教师问学生有何感受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累。这种情境创设,实际上是对情境的一种误解,也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教师首先应当进行换位思考:学习这个数学知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可以从中找到这个数学知识的原型吗?然后,再进行提炼、加工,创设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数学情境。在教学“圆锥体积”时,为了让学生联想到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有关,创设了这样一段生活情境: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冰淇淋都做成圆锥形的,而不做成圆柱形的呢?生1:因为圆锥比圆柱装的少。生2:用圆锥装好拿,还可以多挣钱。教师出示圆锥的底和高都比圆柱大的两个教具。师:他们说的情况成立吗?生:这样不行,没法比。师:那怎样比更合理呢?由此,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感悟数学知识。
1.2 从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中模拟情境。
学生的生活经验总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为所有的数学知识都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中找到原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找到数学原型,创设数学情境。如《百分数应用》的教学中,可以模拟生活中打折、购物返钱、买几赠几的商场促销方式,进行对比练习,引导学生比较运用百分数。认识人民币时,创设用学具人民币购物的情境。
1.3 创设易唤起学生想象的超现实情境。
富于幻想,喜欢看童话、科幻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对于这方面的经验也很丰富,因此,教师也可以有机地把数学知识与超现实情境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设置“学生外出秋游”的情境,老师把4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几个,用自然数2来表示,那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用自然数1来表示,现在老师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几个,还能用以前学过的自然数来表示吗?那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有趣的情境,富于思考的问题,把孩子带入探索活动之中。
2.关注数学的学科本质,凸显数学情境的问题性
情境并不总是生活的,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更喜欢那些体现数学本质的有着很强的数学问题性的情境。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数学背景,同样可以构成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
2.1 在知识的矛盾处创设情境。
新知与已有认知结构的矛盾,是产生不平衡、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教师应当找准这个矛盾处,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完成知识建构。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说过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让学生猜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由于受上节课思维定势的影响,会认为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可通过师生比赛、验证,使他们发现,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这时他们的心中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能很快并且正确地判断,我们怎么不行呢?他们会这切地想知道结果。这样,认知冲突油然而生,学生的探究欲望便被充分地激发了起来。
2.2 在知识的疑问处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因果关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察觉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学生的疑问,正是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在这个生长点上创设情境,可以促使学生思考,进行探索。
3.关注数学的学科本质,凸显数学情境的数学味
维果茨基指出:在人的已有知识水平与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过低或过高确定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联系生活不能偏离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不能降低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创设情境时,也应该深入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创设情境,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圆的面积”引入,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一片绿草,有一只羊拴在一个木桩上,引出问题: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根据这样一个情境,学生马上会想到:求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就是求圆的面积,而圆的面积,又与绳子长有关,即圆的面积与半径有关。这样,就为学生进一步的探索指明了方向,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桃子,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4.关注数学情境的有效运用,凸显数学情境的实用性
4.1 要培养学生从情境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情境中读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突显情境的实用性。情境出示后,学生往往被情境中的非本质属性所吸引,不能有效揭示出情境中的数学因素,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导,让学生更多的关注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而不仅仅是对颜色、人物、内容等感兴趣。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上有一题:先看图说一说,再写出加法算式。由于情境图中呈现的内容太多,有气球、文字、花盆,这些东西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沉浸在有趣的“教师节”活动中,忘在解决问题。此外,一年级的孩子搜索信息的能力较弱。因此,学生在解题时就无从下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选择图中的某一样物体提出加法问题,如你能根据气球提出加法问题吗?帮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的某一类信息上。此外也可以引导孩子从问题入手,从众多的信息里筛选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为解决问题服务。如求一共有几个气球,你会列算式吗?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到与气球相关的数学信息,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根据信息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要培养学生运用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创设的情境,引导他们进行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时间、路程和速度的关系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来解决问题,李叔叔正开着他心爱的小汽车,他说:“我2小时已开了160千米。”为什么他又犹豫了?(显示:限速60千米/时)1.你建议李叔叔按( )的速度行驶?2.如果用一条线段表示你建议李叔叔行驶的速度,出示3段能行驶多少千米?(1) 照你建议的速度,3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2) 照你建议的速度,行驶30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3.时间都是3小时,为什么路程却不一样?路程都是300千米,为什么用的时间也不一样?教师并没有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情境的创设上,而是在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中,适时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规律性的思考,赋予“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数量之间的关系以灵性。
总之, 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情境对于数学教学,并非只是一种美丽的包装,而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手段。情境创设是课改以未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不是要掀起一个又一个“热闹”的场面,而是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因此,情境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数学本质特征,有效的运用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创设有效的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 崔允漷,人民教育,2001(6).
[2]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下) 崔允漷,人民教育,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