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历史中考题一般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构成,历史主观题是指综合题,也叫材料解析题,在历史中考试题中占34分,是分值主要集中的题型,其重要性可谓举足轻重,不容忽视。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情况来看,主观题部分的题型越来越呈现出“求新”“求变”“求活”的特点,学生在这种题型上的失分率是比较高的。下表是2013年乐山市中考主观题部分的得分情况统计。我们可以看到,4个主观题的平均分值都不高,有的题得分可以说极低。这是整体成绩提升的一个瓶颈。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中考历史主观题作研究,提高学生综合题的解题能力,打破这个瓶颈,从而提高中考历史的质量。
那么,如何来打破这个瓶颈呢?
先仔细研究一下主观题型。“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主观题的重要特征。从近几年中考情况来看,它的主要题型有:文字类史料分析题、图片阅读题、图文混合题、图表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问答题、历史小论文、选择题等多种多样的题型,问题的设置不再像以前单纯直接针对某一个知识点直问直答,往往联系热点时事引起话题来发问,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并可能涉及跨学科的知识,需要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灵活解答,分值最集中,对考生的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要求很高。
再来审视一下我们的历史教学。目前历史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对历史学科的认识还没有转变,依然停留在过去“背多分”的层次上,对新课改浪潮下的中考历史命题方向把握不足,对主观题型研究不深入,没有总结主观题型的命题规律和寻找有效解题策略,所以不要说学生对主观题头痛,就连有的老师对中考历史的主观题型也觉得很棘手。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做到从现实中找到与历史史实的联系点,不能做到史论结合,答题不规范,不注意语言的组织,造成过失性失分。学生们训练题做得不少,但却总是在主观题面前讨不了便宜,所以对主观题型丧失信心,畏之如虎,碰到主观题型,除个别简单的问题能解答外,大多数题只好望题兴叹,要么胡乱作答,要么就不做留下一片空白。
所以,我认为要打破这个瓶颈,应该人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夯实基础知识。虽说主观题“材料在书外”,但毕竟“答案还在书内”。主观题的突破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离开了基础知识,主观题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仔细梳理,理清知识脉络,作好知识归类,并对重点国家、重点事件的史实作专题复习。
第二,掌握审题技巧。许多学生失分不是因为知识不过关,而是审题不过关。要细读材料,关注材料出处之类的信息,如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家和作者等,这些地方往往是解题的切入点;要看清题意要求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回答”。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不同的问法,答题内容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注意知识点的顺利迁移就足够了;“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回答”,材料往往指明了答题方向,需要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课本知识点,精心组织语言来回答,如2013乐山市中考历史第44题主题二第3问;另外,还要注意设问的角度,“分别”“各”“先后”对问题的数量和时间是做了限定的,粗心就容易漏答。“世界格局”还是“世界经济格局”“根本原因”还是“直接原因”,回答是不一样的,一不小心看错就会张冠李戴。
第三,精心组织语言,用语准确。
历史学科答题不需要抒情,只注重史实和结论,讲究逻辑性、条理性,采意给分,对于谈理由、体会、感想这类题目,只要紧扣材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所以答题时要做到条理清楚,建议标序号列举式逐个回答问题一目了然,语句精练;准确使用历史术语,对于历史人名、国名、地名、历史事件名称、政策名称不能写错别字,比如,政策名,有同学认为义同字不同无所谓,“一国两制”写成“一国二制”,造成了过失性丢分。
第四,关注时事热点,知识迁移,以古鉴今。
近年来中考命题越来越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学科任务:“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基本都是以当今时事来引出话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现在的社会、环境、国家和国际问题上,也就是处理历史和现实的关联。所以,我们要多关注、了解时事,如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时政热点等,注意这些时事与历史的融合。只有准备充分,临考时才不会无所适从。
相信做到以上几点,我们应该可以打破历史主观题这个瓶颈,取得良好的成绩。
那么,如何来打破这个瓶颈呢?
先仔细研究一下主观题型。“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主观题的重要特征。从近几年中考情况来看,它的主要题型有:文字类史料分析题、图片阅读题、图文混合题、图表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问答题、历史小论文、选择题等多种多样的题型,问题的设置不再像以前单纯直接针对某一个知识点直问直答,往往联系热点时事引起话题来发问,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并可能涉及跨学科的知识,需要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灵活解答,分值最集中,对考生的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要求很高。
再来审视一下我们的历史教学。目前历史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对历史学科的认识还没有转变,依然停留在过去“背多分”的层次上,对新课改浪潮下的中考历史命题方向把握不足,对主观题型研究不深入,没有总结主观题型的命题规律和寻找有效解题策略,所以不要说学生对主观题头痛,就连有的老师对中考历史的主观题型也觉得很棘手。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做到从现实中找到与历史史实的联系点,不能做到史论结合,答题不规范,不注意语言的组织,造成过失性失分。学生们训练题做得不少,但却总是在主观题面前讨不了便宜,所以对主观题型丧失信心,畏之如虎,碰到主观题型,除个别简单的问题能解答外,大多数题只好望题兴叹,要么胡乱作答,要么就不做留下一片空白。
所以,我认为要打破这个瓶颈,应该人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夯实基础知识。虽说主观题“材料在书外”,但毕竟“答案还在书内”。主观题的突破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离开了基础知识,主观题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仔细梳理,理清知识脉络,作好知识归类,并对重点国家、重点事件的史实作专题复习。
第二,掌握审题技巧。许多学生失分不是因为知识不过关,而是审题不过关。要细读材料,关注材料出处之类的信息,如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家和作者等,这些地方往往是解题的切入点;要看清题意要求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回答”。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不同的问法,答题内容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注意知识点的顺利迁移就足够了;“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回答”,材料往往指明了答题方向,需要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课本知识点,精心组织语言来回答,如2013乐山市中考历史第44题主题二第3问;另外,还要注意设问的角度,“分别”“各”“先后”对问题的数量和时间是做了限定的,粗心就容易漏答。“世界格局”还是“世界经济格局”“根本原因”还是“直接原因”,回答是不一样的,一不小心看错就会张冠李戴。
第三,精心组织语言,用语准确。
历史学科答题不需要抒情,只注重史实和结论,讲究逻辑性、条理性,采意给分,对于谈理由、体会、感想这类题目,只要紧扣材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所以答题时要做到条理清楚,建议标序号列举式逐个回答问题一目了然,语句精练;准确使用历史术语,对于历史人名、国名、地名、历史事件名称、政策名称不能写错别字,比如,政策名,有同学认为义同字不同无所谓,“一国两制”写成“一国二制”,造成了过失性丢分。
第四,关注时事热点,知识迁移,以古鉴今。
近年来中考命题越来越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学科任务:“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基本都是以当今时事来引出话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现在的社会、环境、国家和国际问题上,也就是处理历史和现实的关联。所以,我们要多关注、了解时事,如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时政热点等,注意这些时事与历史的融合。只有准备充分,临考时才不会无所适从。
相信做到以上几点,我们应该可以打破历史主观题这个瓶颈,取得良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