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比树更本分的事物了。
它们生长在城市里,生长在大街小巷中。夏天为路人提供绿意和阴凉,秋天提供落叶,与路人合影。人们把一切都当成理所应当,树就应该在那儿站着,历经四季轮回,犹如店就在那儿开着,顺着脚下的路走过去,就能抵达。树因为过于本分,而成为所有风景中的一部分,成为装饰、背景,仿佛天上的流云。
没有人看出树的小心翼翼。城市里的人总是步履匆忙,接打电话,想着心事,或赶赴约会,眼睛注视着某个不断变换的虚无之处。他们在同样匆忙的人群中穿行,以防跌倒。他们会不时留意坑洼的路面。树身高大,树皮灰暗,它们奋力向上生长,就像一根根矗立在路边的柱子,积留着时光斑驳的暗影。这个城市给它们的空间不多,铺满地砖的人行道上,砌出一个个小小的正方形,将它们框限其中,比树身稍大一点点。周围裸露的泥土早已经光滑硬实,不长草木或苔藓。可以想象,它们的根系用尽力气,不懈地向下抓取,由此,它们的身躯才能不断向上生长,努力超越身边的楼房,吸收多一点的阳光。
没有人好奇它们离近地面的树身为何不长枝叶,他们将此视为必然。他们理解不到树的良苦用心,更不懂它们的畏怯。树的每一次变化,无不是与周围的一次妥协。长在城市中的树,它们的悄然改变,就是与人、与时代的妥协。它们渴望和平相处,渴望在十字路口,或在幽蔽的巷子里独自生长。它们的根系在地底探寻着房屋的根基与人类的其他痕迹,它们的枝叶在地面小心地回避围墙、广告牌和阳台。逐渐变粗的根系总是压制自己,无法深扎下去时,才会顶起一片地砖,或者让墙体开裂。它们知道这般“暴露”的结果。它们的身体,原本应该像荒野里的同胞兄弟,尽情地生长、分蘖,根系多么宽广,枝叶也多么繁茂。可是城市里的树懂得怎样让自己生存下来。它们舍弃本能的狂放,压抑身上无数生长的芽苞,让靠近人类痕迹的一侧,留下荒凉的残缺,让不断探索的枝叶,对人类的空间秋毫无犯。它们示弱,畸形地存活其间。
面对树本能的退却,人得寸进尺,不断讥讽,但本分的树不置一言,它们用行动来宣示自己的妥协。压制、扭折、枯死,它们以对自身的暴行,换取生命的立锥之地。人们把树的生长茂密视为树木与植物的趋光性,是本能让它们在开放无阻碍的一侧,不断延展。很少有人发现,它们的扭曲与枯死,都是朝向人类活动的一面。
假如你正好走在一条种满树的路上,假如你无所事事,就可以看看掠过头顶的那些树,是不是朝向路中间的那侧,枝叶生长更自然,不受拘束。而靠着店铺的那边,枝干扭结更多,甚至挣脱了墙体的束缚之后,也可以从那些伸展的枝干间看出它们怯懦得近乎病态,在空荡之处仍然弯折自己,害怕有丁点冒犯。它们已然在广阔的空间里感受到一种无形的约束。
也许你看见之后,会忽然停下脚步,眼睛一热,眼眶潮湿起来,然后低头继续向前。也许,你仍旧无动于衷。
黑犬
新买的房子挨着江,每天出了小区侧门,要穿过一个歪扭的十字路口,去一公里外的地铁口乘车上班,重卡接二连三,横冲直撞,路口处有一家卖五金顺便修车的铺子。和拐角的垃圾回收站一样,店面不饰装修,被粉尘淹没,一片灰暗,往日经过,都不会抬头看一眼。前段日子,店主不知道从哪里买回一条小黑犬,不管开门闭店,没日没夜地叫,像是苦大仇深,或有誓死不从的气性,由不得看不见。
那是一条油光乌亮的黑犬,甚至眼睛都没有一点眼白。体型偏瘦,四肢细长,看着有三四个月大了。它被一根不相称的粗重铁链拴住,有时候拴在路口的电线杆下,更多时候拴在老板很少开的电动三轮车上。路面还没整修那会儿,电线杆周围生长着很多杂草,爱叫的黑犬对着路过的人和车狂吠,人或车走近了,它就混进杂草丛中,继续吠叫。没过几天,路面全部封了柏油,和它的毛色一般乌黑,它反而收敛不少,远远吠着,声响近了就绕到电线杆另一头躲着,声响过去了又叫。拴在电动三轮车上时也一样。吠的时候窜上驾驶座,脚踩挡泥板,雄赳赳气昂昂,躲的时候钻进车轮下,含着的声音在喉咙里滚动,弯下腰才能看见。
看过了一段时间,才发觉它不仅是对着过往的人和车吠,还对着主人一家子叫。應该说,它被拴在这家人门口的最初几天,都是对着主人吠叫的。大约那时候心里还有恨意——强行让它脱离了母亲的怀抱。或许也有恐惧——被捉了过来,不让它随意跑动,反而紧紧拴着,怕是不久就要被剥皮食肉。这里有杀狗的传统。一段时间无事后,它似乎变得挑剔和暴躁,对周围的一切不满,除了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还有就是空空如也的食盆,以及无时无刻不垂拉着脖颈的铁链。多动与狂吠让它时常饥饿,拴住身体无法跑动,让过剩的精力无处释放,或许黑犬天生就有独异于其他犬只之处,更偏向于神秘的一端?它小小的身躯,让那一小个角落随着它的叫声无限放大,推压着周围的一切,像一个令人胆怵的雷区。
我喜欢狗,上班从它身边经过,被它的叫声吸引,但我不敢掉以轻心。它的皮毛那么漆黑透亮,它的声音那么洪亮尖利,它的动作那么迅捷灵活,它的眼神那么捉摸不定,我生怕它突然就冲过来,在我腿上咬一口。每次走过,它嗷叫着试图冲上前来嗅闻,都被铁链拉着,我保持在它的攻击范围之外。我不害怕接近,可也并不确定它不会伤害我。
有段日子我起得早,刚好逢上老板开门,看见它和几只鸡一起,关在窄小的铁笼里,被主人提溜到外面。鸡笼放在门口,喂水喂食,这是它们惯常被放置的地方。主人拿起一个铁链,一头拴在它脖子的项圈上,一头拴在门口的电动三轮车旁,然后开始一天的营生。关在笼子里的它还是凶恶的,不断尖叫。没有听过店家呵斥,也没见过他们动手,仿佛被拴住的狗就是应该叫着,这种震耳欲聋的叫声,对他们来说近似于无。
我仍是习惯从那里经过,每次都会找找它在哪里:有时看见它窝在柏油路面,有时在电动三轮车驾驶座上昂首观望,有时又在笼里。直到有一天我摸黑往回走,看见它在地上找食吃,不锈钢食盆锃光瓦亮的,它只好转头舔舐涮洗锅碗处泛着油光的积水,无精打采,没有看我一眼。我才忽然想起来,它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吠叫了。
地铁里的中年人
从地铁一号线下来,在火车站换乘二号线去培训地,看见他的背影。想过去打个招呼,还没走上两步,就发觉并非认识的人。
轻快的脚步瞬间就慢了下来。车还没来,并不急着过去和他并排站在一起,相比于时不时转头过去,从后面尽情打量似乎没有那么冒犯。
他真的很像一个同事,穿正式着装,西裤和细条纹衬衫,脚下是皮鞋,头发三七开带着自然卷,戴眼镜,大脸庞。这些特征都符合。走近了才发现,他的身形要矮壮一些,肤色更为黝黑,同事个子更高,皮肤白净。他有着和同事几乎一模一样的唇形,笑起来也差不多。
只是他眉头紧锁,看着手机屏幕,并没有被上面的内容逗笑。其实不用走上前就能看见,他比同事更油腻,三七开的发型暴露了一切,头发稀疏,已经有了谢顶的迹象。
他背着帆布包,斜挎一个摄影包,隔挡玻璃前还放有一个塑料袋,细看是七八个大青芒。一定是提累了,他不时甩一甩拿着手机的手,手机时不时换到另一个手上。他很少抬头,抬头只是为了看还有多久列车进站。他的皮鞋很旧了,泛着微弱暗哑的光,鞋面已经被脚撑得很大。
此刻,他垂着头,好像要放松一下脖颈,但更像是有心事。他低头站在那里,两腿张开,双手十指相扣,自然放在身前,犹如默哀。他也许能从隔挡玻璃上看见自己的影子,也许距离太近了,看不真切。
列车终于进站了,距离的优势让他很快进到车厢,并在车门处找到位子坐下来。可能他真的太累了,坐下来后,青芒被推进座位底下,他把背包从背后转移到了胸前抱着,然后把头抵在背包上,摄影包仍是斜挎,包上有个口袋豁着口,拉链不知道何时掉了。
从他的行头看,应该是刚出差回来,背包里的是日用行李,摄影包是他的额外工作。这个地方就是如此,每个人都必须身兼数职,懂各种器械,一个掰成几个用,各个岗位都要顶上,美其名曰“锻炼综合能力”。
很大可能是,他在公职单位任职,被这样的工作折磨得疲惫不堪。他或许只想安静地做一件事,兢兢业业将它做得更好,但并没有哪个岗位如此单纯,允许他不厌其烦地做下去。他也许想到了辞职,不做了,另外找个随心所欲的工作。但哪里才有随心所欲的工作呢?况且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妻子在商场或流水线上,属于两个人的亲密时间都没有,为了這个家,各自奔忙。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再苦再累都要忍住,身心的疲累,留给与己无关的陌生人就好。
大青芒至少有五六斤重,或许是从岀差地带回来的。每次出差,他都会带回一些纪念品或衣食之物,抚慰家人。这早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每个出差的男人必不可忘。这些青芒是他的爱意与温暖,也是他妥协的证明。
列车轰然向前,他忽然抬起头看看前面。他或许刚做了个梦,梦见他坐过站了,惊醒过来才发现并非如此。他摸索着从裤袋里掏出手机,是最普通的那种,屏幕上的贴膜破碎,边角缺了不少。有几条未读信息,都是群消息,他浏览了一下就放入口袋。他不再将头抵在背包上,眼睛无神地向前睁着,看来快到站了。
我最初站在他的身后,与他一同等候二号线的车,然后又站在他面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左右观望。他下车后很久,我才缓过神来,急切地想要记起那个站点,苦求不得,也许就是我回家的那个吧。
(责任编辑: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