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要求教师重视引导,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学之功,贵在引导,引导的核心是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的启示和点拨。教师的引导能够保证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瞎猜和无效的活动。这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关键。”(余文森,2007)下面我以“大班歌曲欣赏‘孤独的牧羊人’”(附后)为例来谈谈教师如何通过引导提高教学的效益。
第一,围绕理解歌名展开,引起幼儿学习的意愿,使他们自觉进入欣赏环节,并进行搜索证据等思维活动。活动一开始,教师便就“孤独”“牧羊人”等关键词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谁知道孤独的牧羊人是怎样的,等等。当幼儿说出“孤独”是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可怜、孤单、可能会有点难过时,教师说:“今天老师给你们欣赏一首歌曲,名字就叫‘孤独的牧羊人’。你们仔细听听看,这个牧羊人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为什么?”教师的问题均以幼儿已有知识为切入点,并与新的学习内容相联系,使幼儿自然地进入对问题的思考之中。此举不仅有助于幼儿提取已有经验来理解“孤独的牧羊人”,也激发了他们对后而学习的期待。同时,对于没有经验的幼儿来说,他们能在倾听别人发言时受到启发,产生依据新获得的概念去寻求“证据”的欲望。
第二,围绕证明“为什么牧羊人不孤独”展开,使幼儿必须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你们认为牧羊人孤独吗?你们是从哪里听出来的?”由于这一问题具有悬念,因而幼儿在听歌曲刚非常投入。每个人都认真细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使用的乐器、演唱人数、演唱形式等方面的特点,以便举出证据来说明牧羊人为什么不孤独。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主动要求教师反复放录音和清唱歌曲,他们听得特别专心和仔细,仿佛在进行一场快乐的游戏——比试谁搜索的证据丰富而有力。在活动中,教师让幼儿经历知识经验的发现过程,展示隐含其中的思维过程,将幼儿的知识增长和智力发展自然地融为了一体。
第三,围绕演唱衬词和二部合唱部分展开,让幼儿体悟牧羊人不孤独的_心理并学习准确表达。“我们也来学学牧羊人,用演唱‘口来咿噢都口来咿噢都口来咿噢’的方式,将对面的人们喊过来。”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幼儿学唱衬词部分。“我们来和牧羊人一起用‘噢都口来咿’玩追逐游戏”,这是让幼儿尝试二部合唱。这样的环节安排不仅满足了幼儿模仿演唱的需要,也使幼儿体验到牧羊人快乐、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另外,教师在激发幼儿表现欲望的同时,还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问题、澄清问题,以培养思维的精确性。如教师问:“音乐一共有8句,小羊每旬都学‘话’了吗?第一句就开始了吗?”听完一遍后,教师让幼儿自己确定答案,并继续引导幼儿思考小羊最后一句有没有学牧羊人唱歌。
在二部合唱部分的学习中,教师为了给予幼儿自己选择欣赏遍数、方法的空间,是这样安排活动环节的:第一,幼儿欣赏二重唱。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决定欣赏的遍数,教师的提问是“你需要听几遍”。第二,幼儿尝试跟着二重唱录音来演唱,以发现自己的学习难点。这时教师的引导是:“你认为需要练习几遍?是否需要老师的帮助?学会后告诉老师,我们来分组表演。”第三,分组表演。教师巡回了解幼儿的困难并加以指导。第四,在幼儿练习后,教师请幼儿提出自己感到困难的地方:“你们在练习中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吗?谁能帮助解决?有什么好办法帮助自己唱准?”并带领幼儿运用自己提出的解决策略进行练习。
“你需要听几遍”,这是将选择权给予幼儿。幼儿可以先诊断自己的需要,然后选择欣赏的次数。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应了各个层次幼儿的发展需要。交流时,幼儿提出的问题都是他们体验后自己发现和判断出来的,他们非常渴望别人给予帮助。因此,教师给予的指导——提供讨论和练习的机会是适时的,此时的练习不仅重点突出,有坡度、深度,有针对性,而且是从幼儿的需要出发的,因此,他们练得认真投入。
“你有什么困难”“你需要帮助吗”“谁能帮助解决”等问题有利于引发幼儿之间的对话。即教师提出问题请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幼儿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而幼儿也可向教师提出质疑,并就某一问题共同讨论。这些问题满足了不同层次水平幼儿的需求,使得每位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能力弱的幼儿可接受能力强的幼儿的指导,能力强的幼儿在辅导别人的同时也不断提高自己表达的准确度,并满足了当小老师的心理需求。
在该活动中,教师不满足于让幼儿得到一个结果,而是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体验、自己的表达、自己的疑问、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探究、自己的发现,让幼儿经历一个丰富的、立体的、有深度的学习过程。
向教学要效益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正如《优教优学》一书的作者刘水所说,“教师通过优教达到有效教学,学生通过优学达到有效学习,这是我们的所求。”
附:“孤独的牧羊人”的活动方教材分析:
《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经分析,我认为该歌曲可挖掘的价值有三:第一,音乐价值。这是一首用美声唱法演唱的英文歌曲,其中的女声演唱忽高忽低,真假声交替,形成了奇特的演唱效果。同时,它还通过旋律、衬词、配器等多种形式来表现活泼、诙谐的风格。这样的作品不仅可让幼儿感受优秀的音乐元素,还可以让幼儿体验对唱和二重唱的诙谐、有趣,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第二,文化价值。这首歌曲让幼儿初步接触到“约德尔调”的风格,歌曲中采用“咿”“哦”“口来”一类无意义的字音来呼唤远方的人们,呼唤天、地、羊群等的交流方式,不仅使幼儿初步了解和体验了不同民族的歌曲的风格,还向幼儿传递了牧羊人的文化,使幼儿了解到牧羊人都是孤独的,所以他们更关注周围事物,会对天、地等一切事物高歌。第三,人文价值。这首歌曲表现了孤独的牧羊人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在独自放牧时会借助唱歌、与人交流等方式来排解寂寞。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工作繁忙,生活节奏紧张,幼儿的交往机会较少,孤独感日益增强。这首歌曲可以启发幼儿在生活中用更积极的态度和更智慧的策略去面对各种消极情绪。
幼儿分析:
为了准确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特点,找到它们与幼儿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联系点,我对班上幼儿原有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一,幼儿曾接触过《小小萤火虫》的二部合唱,我可以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来学习《孤独的牧羊人》,并引导幼儿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第二,幼儿对“孤独”有一些来自生活和文学艺术作品的零散经验, 我可以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来验证作品的风格特点。第三,这首歌曲的二部合唱部分速度快、节奏密,加之演唱录音是英文版的,所以幼儿在听辨感受时有一定的难度。不过,由于幼儿有看图谱演唱和演奏打击乐的经验,有一定的理解符号的能力,所以我将动态的演唱过程制作成静态的图谱,让幼儿通过视觉来准确观察和学习,从而理解、掌握二部合唱的特点。
目标:
1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及其活泼、诙谐的风格,尝试演唱衬词和二部合唱部分,感受独特的演唱效果。
2积极参与“小羊、王子等学牧羊人唱歌”的游戏,体验游戏表演和看图谱演唱等策略在学习中的作用。
3理解“孤独”的含义,感受牧羊人的幽默和快乐,知道人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感到快乐。
准备:
1手提电脑,有关《孤独的牧羊人》的录音和电影片段。
2PPT——二部合唱的图谱和单声部图谱。
3幼儿已学过简单的二部合唱歌曲。
过程:
一、理解歌名
1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孤独的时候吗?人在什么时候会感到孤独呢?
2牧羊人是干什么的?他们一般在哪儿放羊?
3今天老师给你们欣赏一首歌曲,名字就叫“孤独的牧羊人”。你们仔细听听看,这个牧羊人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为什么?
二、完整欣赏用英文演唱的歌曲
1欣赏用英文演唱的歌曲录音,感受牧羊人的情绪。
(教师只提供英文歌曲,目的是让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到音乐风格上来。)
师:听了这首歌,你们认为牧羊人孤独吗?你们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教师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演唱者人数等方面感受牧羊人是快乐的,并不孤独。)
2再次欣赏英文歌曲录音,发现并感受衬词。
师: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最好玩?你来学一学。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些地方最有趣、最好玩?(如衬词“(口来)咿噢都口来咿噢都(口来)咿噢”、低音处、音色不断变化等。)
3玩“小羊学牧羊人”的游戏,学唱衬词。
师:下面我们来玩“小羊学牧羊人”的游戏。我做牧羊人,先唱衬词“(口来)咿噢都映咿噢都口来咿噢”,你们做调皮的小羊,跟我学唱一遍同样的衬词。
(此游戏满足了幼儿对演唱的需要,同时使幼儿进一步体验歌曲的幽默,也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做好准备。)
三、欣赏教师用中文完整演唱歌曲
1倾听中文演唱,借助歌词验证牧羊人的情绪。
师: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这首歌里说了什么呢?现在老师用中文来唱,你们仔细听歌词。看看歌里说的和,尔听到的感受是不是一样。
(教师用清唱、慢唱的方式帮助幼儿听清歌词,让幼儿借助歌词来验证自己的看法:牧羊人不孤独。)
2尝试用积极的方法排除孤独。
师:他快乐吗?他是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
第一,围绕理解歌名展开,引起幼儿学习的意愿,使他们自觉进入欣赏环节,并进行搜索证据等思维活动。活动一开始,教师便就“孤独”“牧羊人”等关键词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谁知道孤独的牧羊人是怎样的,等等。当幼儿说出“孤独”是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可怜、孤单、可能会有点难过时,教师说:“今天老师给你们欣赏一首歌曲,名字就叫‘孤独的牧羊人’。你们仔细听听看,这个牧羊人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为什么?”教师的问题均以幼儿已有知识为切入点,并与新的学习内容相联系,使幼儿自然地进入对问题的思考之中。此举不仅有助于幼儿提取已有经验来理解“孤独的牧羊人”,也激发了他们对后而学习的期待。同时,对于没有经验的幼儿来说,他们能在倾听别人发言时受到启发,产生依据新获得的概念去寻求“证据”的欲望。
第二,围绕证明“为什么牧羊人不孤独”展开,使幼儿必须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你们认为牧羊人孤独吗?你们是从哪里听出来的?”由于这一问题具有悬念,因而幼儿在听歌曲刚非常投入。每个人都认真细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使用的乐器、演唱人数、演唱形式等方面的特点,以便举出证据来说明牧羊人为什么不孤独。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主动要求教师反复放录音和清唱歌曲,他们听得特别专心和仔细,仿佛在进行一场快乐的游戏——比试谁搜索的证据丰富而有力。在活动中,教师让幼儿经历知识经验的发现过程,展示隐含其中的思维过程,将幼儿的知识增长和智力发展自然地融为了一体。
第三,围绕演唱衬词和二部合唱部分展开,让幼儿体悟牧羊人不孤独的_心理并学习准确表达。“我们也来学学牧羊人,用演唱‘口来咿噢都口来咿噢都口来咿噢’的方式,将对面的人们喊过来。”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幼儿学唱衬词部分。“我们来和牧羊人一起用‘噢都口来咿’玩追逐游戏”,这是让幼儿尝试二部合唱。这样的环节安排不仅满足了幼儿模仿演唱的需要,也使幼儿体验到牧羊人快乐、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另外,教师在激发幼儿表现欲望的同时,还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问题、澄清问题,以培养思维的精确性。如教师问:“音乐一共有8句,小羊每旬都学‘话’了吗?第一句就开始了吗?”听完一遍后,教师让幼儿自己确定答案,并继续引导幼儿思考小羊最后一句有没有学牧羊人唱歌。
在二部合唱部分的学习中,教师为了给予幼儿自己选择欣赏遍数、方法的空间,是这样安排活动环节的:第一,幼儿欣赏二重唱。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决定欣赏的遍数,教师的提问是“你需要听几遍”。第二,幼儿尝试跟着二重唱录音来演唱,以发现自己的学习难点。这时教师的引导是:“你认为需要练习几遍?是否需要老师的帮助?学会后告诉老师,我们来分组表演。”第三,分组表演。教师巡回了解幼儿的困难并加以指导。第四,在幼儿练习后,教师请幼儿提出自己感到困难的地方:“你们在练习中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吗?谁能帮助解决?有什么好办法帮助自己唱准?”并带领幼儿运用自己提出的解决策略进行练习。
“你需要听几遍”,这是将选择权给予幼儿。幼儿可以先诊断自己的需要,然后选择欣赏的次数。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应了各个层次幼儿的发展需要。交流时,幼儿提出的问题都是他们体验后自己发现和判断出来的,他们非常渴望别人给予帮助。因此,教师给予的指导——提供讨论和练习的机会是适时的,此时的练习不仅重点突出,有坡度、深度,有针对性,而且是从幼儿的需要出发的,因此,他们练得认真投入。
“你有什么困难”“你需要帮助吗”“谁能帮助解决”等问题有利于引发幼儿之间的对话。即教师提出问题请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幼儿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而幼儿也可向教师提出质疑,并就某一问题共同讨论。这些问题满足了不同层次水平幼儿的需求,使得每位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能力弱的幼儿可接受能力强的幼儿的指导,能力强的幼儿在辅导别人的同时也不断提高自己表达的准确度,并满足了当小老师的心理需求。
在该活动中,教师不满足于让幼儿得到一个结果,而是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体验、自己的表达、自己的疑问、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探究、自己的发现,让幼儿经历一个丰富的、立体的、有深度的学习过程。
向教学要效益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正如《优教优学》一书的作者刘水所说,“教师通过优教达到有效教学,学生通过优学达到有效学习,这是我们的所求。”
附:“孤独的牧羊人”的活动方教材分析:
《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经分析,我认为该歌曲可挖掘的价值有三:第一,音乐价值。这是一首用美声唱法演唱的英文歌曲,其中的女声演唱忽高忽低,真假声交替,形成了奇特的演唱效果。同时,它还通过旋律、衬词、配器等多种形式来表现活泼、诙谐的风格。这样的作品不仅可让幼儿感受优秀的音乐元素,还可以让幼儿体验对唱和二重唱的诙谐、有趣,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第二,文化价值。这首歌曲让幼儿初步接触到“约德尔调”的风格,歌曲中采用“咿”“哦”“口来”一类无意义的字音来呼唤远方的人们,呼唤天、地、羊群等的交流方式,不仅使幼儿初步了解和体验了不同民族的歌曲的风格,还向幼儿传递了牧羊人的文化,使幼儿了解到牧羊人都是孤独的,所以他们更关注周围事物,会对天、地等一切事物高歌。第三,人文价值。这首歌曲表现了孤独的牧羊人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在独自放牧时会借助唱歌、与人交流等方式来排解寂寞。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工作繁忙,生活节奏紧张,幼儿的交往机会较少,孤独感日益增强。这首歌曲可以启发幼儿在生活中用更积极的态度和更智慧的策略去面对各种消极情绪。
幼儿分析:
为了准确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特点,找到它们与幼儿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联系点,我对班上幼儿原有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一,幼儿曾接触过《小小萤火虫》的二部合唱,我可以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来学习《孤独的牧羊人》,并引导幼儿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第二,幼儿对“孤独”有一些来自生活和文学艺术作品的零散经验, 我可以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来验证作品的风格特点。第三,这首歌曲的二部合唱部分速度快、节奏密,加之演唱录音是英文版的,所以幼儿在听辨感受时有一定的难度。不过,由于幼儿有看图谱演唱和演奏打击乐的经验,有一定的理解符号的能力,所以我将动态的演唱过程制作成静态的图谱,让幼儿通过视觉来准确观察和学习,从而理解、掌握二部合唱的特点。
目标:
1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及其活泼、诙谐的风格,尝试演唱衬词和二部合唱部分,感受独特的演唱效果。
2积极参与“小羊、王子等学牧羊人唱歌”的游戏,体验游戏表演和看图谱演唱等策略在学习中的作用。
3理解“孤独”的含义,感受牧羊人的幽默和快乐,知道人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感到快乐。
准备:
1手提电脑,有关《孤独的牧羊人》的录音和电影片段。
2PPT——二部合唱的图谱和单声部图谱。
3幼儿已学过简单的二部合唱歌曲。
过程:
一、理解歌名
1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孤独的时候吗?人在什么时候会感到孤独呢?
2牧羊人是干什么的?他们一般在哪儿放羊?
3今天老师给你们欣赏一首歌曲,名字就叫“孤独的牧羊人”。你们仔细听听看,这个牧羊人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为什么?
二、完整欣赏用英文演唱的歌曲
1欣赏用英文演唱的歌曲录音,感受牧羊人的情绪。
(教师只提供英文歌曲,目的是让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到音乐风格上来。)
师:听了这首歌,你们认为牧羊人孤独吗?你们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教师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演唱者人数等方面感受牧羊人是快乐的,并不孤独。)
2再次欣赏英文歌曲录音,发现并感受衬词。
师: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最好玩?你来学一学。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些地方最有趣、最好玩?(如衬词“(口来)咿噢都口来咿噢都(口来)咿噢”、低音处、音色不断变化等。)
3玩“小羊学牧羊人”的游戏,学唱衬词。
师:下面我们来玩“小羊学牧羊人”的游戏。我做牧羊人,先唱衬词“(口来)咿噢都映咿噢都口来咿噢”,你们做调皮的小羊,跟我学唱一遍同样的衬词。
(此游戏满足了幼儿对演唱的需要,同时使幼儿进一步体验歌曲的幽默,也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做好准备。)
三、欣赏教师用中文完整演唱歌曲
1倾听中文演唱,借助歌词验证牧羊人的情绪。
师: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这首歌里说了什么呢?现在老师用中文来唱,你们仔细听歌词。看看歌里说的和,尔听到的感受是不是一样。
(教师用清唱、慢唱的方式帮助幼儿听清歌词,让幼儿借助歌词来验证自己的看法:牧羊人不孤独。)
2尝试用积极的方法排除孤独。
师:他快乐吗?他是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