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危机中的反思
金融危机席卷中国,企业倒闭风潮涌起。这场金融危机对于尚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的我国的职业教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某媒体曾以“金融海啸考验中国职教应对能力”为题,认为“原本赖以吸引眼球的就业优势出现了问题,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会呈现停滞不前,甚至快速倒退的颓势”。
事实上,这种不良征兆已经开始显现。
多数用人单位关闭了招聘大门。据深圳人才大市场统计,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人才市场进场招聘的单位数量就开始明显减少,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又下降了三成。与之相对应的是,连续四个月找工作的人数却增长了近四成。
在武汉,从2008年11月下旬开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有20余家知名企业陆续取消在本地招聘的计划。在某职业学院举行的冬季大型校园招聘会上,到场企业仅有25家,与2007年同期150余家企业参会相比,有招聘意向的企业数量锐减了八成。
这无疑给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带来了一定影响。而且,专家预测,这种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消失。
金融危机终究会过去,但却带给职业教育许多的思考与启示:在市场需求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职教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增强自己的生命力呢?
专业设置,前瞻性不可忽视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洪一表示,此次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提醒职业教育要有预先的意识,要走在市场前头,不能等市场出了问题再来应对。
人才培养的市场取向长期以来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社会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办什么专业”,这是职业教育的一句行话。事实上,根据专业设置的一般程序和人才培养的周期,要真正做到有求必应是很难的。职业教育的专业申报和审批一般在两年内完成,其人才培养的周期一般为二至四年。因此,离开了前瞻性也就没有了市场针对性。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明伦认为,所谓前瞻性是指在制定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战略时,首先在空间上要“站得高”、在时间上要“看得远”、在战略上要“瞄得准”、在战术上要“抓得牢”。要对职业发展需求进行市场调研,分析现实,研究现实,反思现实。在准确把握现实的基础之上,高瞻远瞩,继承传统,超越现实,科学预见未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以及需采取的宏观政策措施。
其实,人才市场的需求不会毫无先兆地骤然变化,一般会有一个逐年递变的过程。三到五年的“中长期预报”有一定困难,但一两年的“短期预报”还是可行的。对此,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的杨晓东副教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按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一年级开设基础性的公共基础课,二、三年级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预报周期’,及时调整并细化专业方向,做到‘行进中的精确指导’。”当然,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各学校或部分有实力的学校“按大类招生,一年后明确专业方向,最后按专业方向就业”。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卢晓东认为,现在社会对职业人才需求进入了“苛求期”。职业教育要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赢得发展机遇,需要以务实的态度和超前的思维来审视社会对职教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做至少三到五年的精确规划,不然既浪费教育资源又不能让学生实现社会价值。
北京市交通学校可谓是用前瞻性眼光设计专业的典型代表,以“汽车整形与涂装”为例,现在一些学校刚开始有条件做,但是北京交通学校早在8年前就开始做了。北京市交通学校副校长马伯夷介绍,2000年前,该校就与德国巴斯夫公司合作成立了国内首个“汽车整形与涂装”专业,填补了国内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空白。同时,校企双方还共同投资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巴斯夫汽车漆培训中心。2002年,北京市出租车厂家车身改色,祥龙出租公司的所有出租车车身都需要改色、喷漆。交通学校的学生在老师、企业合作伙伴技师的带领、指导下,在学校做了实车的训练,敦豪国际快运运输车的改色也全部是这批学生完成的,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得到了锻炼。由于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北京市交通学校知名度逐渐提高,市场认知度加强,从而带动了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广博加精专”取代专业化
在金融危机中,部分劳动者失去了工作。如何能够重新找到新的岗位?可以想见,他们同时还面临着在临近行业再就业的困难。因此提高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另一关键。而早期在校教育时过细的专业设置,可能会让这些“专业”人才失去职业迁移能力。
2005年,有机构曾对山东高职部分热门专业设置的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计算机应用技术62个,计算机网络技术44个,软件技术30个,计算机信息管理22个,相加有158个;会计电算化62个,电子商务49个,市场营销44个。数量都非常集中。
对此,有专家认为,一些职业院校在设置专业时是为了“捞取生源”——上新专业是为了多招学生,结网捕鱼,所以这张网织得越大越好,网眼越密越好,尽可能多上专业。一些学校也普遍喜欢上投资少、见效快、靠几本书、找几个老师就可以应付的软专业,而对像工程技术,数控机床、机械电子等需要上设备、上仪器、投入比较大的硬专业一般不“感冒”。这样便造成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的泡沫的产生。
事实上,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因而必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虚。现代社会提出的问题已不再是“学科式”,而是涉及多门学科,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刘洪一认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宜太狭窄,应优化整合,加强交叉专业的设置;其次,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把“能力本位”和“素质本位”结合在一起。职业院校培养学生不能狭隘地局限于一种技能,应适当培养学生应对职业变迁的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开发,让学生学会应变,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一些学校也做过有推广价值的尝试。江苏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积极推行课程综合化、模块化改革就是一例。该校依据以工科类专业为主的传统,将专业基础课进行了重组、整合,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及金属工艺学综合成一门机械基础课程。对于不同类别的专业,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技术素质、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不同,分别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加以学习。电气系则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将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课程综合在一起后,将其分成数个模块,然后根据各专业所面对的职业岗位群进行选择,使得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得以增强,同时选学部分其他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职业岗位范围,扩大了就业渠道。
建立综合活动课程也是提升职业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做法之一。近年来,四川双流中和职业中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学校各专业部、教研组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开展大型技能竞赛、组织协会成员进行“计算机在社会的应用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 的需求前景”等的大型社会调查。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还让学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为将来就业创造了条件。还进行了由学校德育处牵头,由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共同参与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从2002年开始,学校还与铁道部成铁局合作,参加了铁路春运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职业学校充分认识到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课堂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带来深刻变化,矫正了学生将来的就业期望。
江苏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四川双流中和职业中学,对于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升,一个是通过专业和学科课程建设进行,一个是通过实践活动进行。二者虽然层次和形式都不一样,但在摒弃以过细的专业素质为培养目标的做法上都有积极意义,在提升学生规避就业风险的能力方面有适用价值。
校企合作升级为“校行联合”
在对职业学校校长的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是,金融危机给他们带来的启示是,应该多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因为行业是代表了一大部分企业的群体,它对企业的发展、产业的走向、行业的发展比个别的企业更有发言权。“我们和企业的合作是有深度的,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与行业的合作,进行‘校行合作’的空间还很大。”刘洪一说。
重庆大学城市学院院长赵月望认为,职业教育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缺乏行业引导和支持,职业教育行业组织不健全,政府统筹力度不够。但这并不意味着“校行联合”不可作为。以重庆为例,近年来,该市以实施中澳(重庆)职教项目为契机,确立了“政府主导、行业引导”的职教发展新体制。重庆市通过制定《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实行政府主导、行业引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要求职业教育行业协调机构应当协助有关行政部门,参与职业教育规划编制、制订有关标准、预测人才需求、编写教材、指导培训、教育评估等工作。
《条例》首次将“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作为重庆市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体制,这是对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其强化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主导责任和综合统筹职能,突出并提升了行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提供了体制保障。
重庆还率先在全国建立了“行协委”,依托“行协委”大力推进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广泛合作。在各“行协委”的协调推动下,各参与项目学校普遍加强了与行业的联系,促进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例如,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重庆长安福特汽车公司、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等20余个企业及行业组织加强联系和合作,在对该行业相关职业岗位及岗位群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了157个各汽车行业能力标准模块,共同编写出版了40余本汽车维修技术系列教材。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也先后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创维集团等数十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依托电子信息行业协会对重庆市IT行业近20年人力资源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预测,提出了重庆市IT行业人才培养、培训规划的建议,并为行业企业提供订单培养、技术咨询和员工培训等服务。
其他各“行协委”在统筹行业职教资源,促进校企合作,提升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水平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重庆各职业院校主动加强与行业的联系与合作,按“专业群对口服务行业”的指导思想加强对专业群的规划建设,使职业院校呈现出依托行业办专业、行业引导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发展的良好态势。
谈到与行业的合作,刘洪一认为,职业院校不能只看到这一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就业这些有利的方面,忽视了其中的风险和自身的责任。职业院校要深刻思考“自主办学”和“开放办学”的关系——自主办学不能封闭,开放办学也不是丧失主体,应把两者结合起来,不能全部推给行业企业。尤其是校企之间长期合作应建立“调适机制”和“互惠机制”,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提倡适度合作,根据双方特点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绑在一起。
金融危机席卷中国,企业倒闭风潮涌起。这场金融危机对于尚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的我国的职业教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某媒体曾以“金融海啸考验中国职教应对能力”为题,认为“原本赖以吸引眼球的就业优势出现了问题,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会呈现停滞不前,甚至快速倒退的颓势”。
事实上,这种不良征兆已经开始显现。
多数用人单位关闭了招聘大门。据深圳人才大市场统计,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人才市场进场招聘的单位数量就开始明显减少,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又下降了三成。与之相对应的是,连续四个月找工作的人数却增长了近四成。
在武汉,从2008年11月下旬开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有20余家知名企业陆续取消在本地招聘的计划。在某职业学院举行的冬季大型校园招聘会上,到场企业仅有25家,与2007年同期150余家企业参会相比,有招聘意向的企业数量锐减了八成。
这无疑给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带来了一定影响。而且,专家预测,这种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消失。
金融危机终究会过去,但却带给职业教育许多的思考与启示:在市场需求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职教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增强自己的生命力呢?
专业设置,前瞻性不可忽视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洪一表示,此次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提醒职业教育要有预先的意识,要走在市场前头,不能等市场出了问题再来应对。
人才培养的市场取向长期以来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社会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办什么专业”,这是职业教育的一句行话。事实上,根据专业设置的一般程序和人才培养的周期,要真正做到有求必应是很难的。职业教育的专业申报和审批一般在两年内完成,其人才培养的周期一般为二至四年。因此,离开了前瞻性也就没有了市场针对性。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明伦认为,所谓前瞻性是指在制定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战略时,首先在空间上要“站得高”、在时间上要“看得远”、在战略上要“瞄得准”、在战术上要“抓得牢”。要对职业发展需求进行市场调研,分析现实,研究现实,反思现实。在准确把握现实的基础之上,高瞻远瞩,继承传统,超越现实,科学预见未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以及需采取的宏观政策措施。
其实,人才市场的需求不会毫无先兆地骤然变化,一般会有一个逐年递变的过程。三到五年的“中长期预报”有一定困难,但一两年的“短期预报”还是可行的。对此,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的杨晓东副教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按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一年级开设基础性的公共基础课,二、三年级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预报周期’,及时调整并细化专业方向,做到‘行进中的精确指导’。”当然,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各学校或部分有实力的学校“按大类招生,一年后明确专业方向,最后按专业方向就业”。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卢晓东认为,现在社会对职业人才需求进入了“苛求期”。职业教育要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赢得发展机遇,需要以务实的态度和超前的思维来审视社会对职教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做至少三到五年的精确规划,不然既浪费教育资源又不能让学生实现社会价值。
北京市交通学校可谓是用前瞻性眼光设计专业的典型代表,以“汽车整形与涂装”为例,现在一些学校刚开始有条件做,但是北京交通学校早在8年前就开始做了。北京市交通学校副校长马伯夷介绍,2000年前,该校就与德国巴斯夫公司合作成立了国内首个“汽车整形与涂装”专业,填补了国内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空白。同时,校企双方还共同投资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巴斯夫汽车漆培训中心。2002年,北京市出租车厂家车身改色,祥龙出租公司的所有出租车车身都需要改色、喷漆。交通学校的学生在老师、企业合作伙伴技师的带领、指导下,在学校做了实车的训练,敦豪国际快运运输车的改色也全部是这批学生完成的,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得到了锻炼。由于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北京市交通学校知名度逐渐提高,市场认知度加强,从而带动了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广博加精专”取代专业化
在金融危机中,部分劳动者失去了工作。如何能够重新找到新的岗位?可以想见,他们同时还面临着在临近行业再就业的困难。因此提高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另一关键。而早期在校教育时过细的专业设置,可能会让这些“专业”人才失去职业迁移能力。
2005年,有机构曾对山东高职部分热门专业设置的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计算机应用技术62个,计算机网络技术44个,软件技术30个,计算机信息管理22个,相加有158个;会计电算化62个,电子商务49个,市场营销44个。数量都非常集中。
对此,有专家认为,一些职业院校在设置专业时是为了“捞取生源”——上新专业是为了多招学生,结网捕鱼,所以这张网织得越大越好,网眼越密越好,尽可能多上专业。一些学校也普遍喜欢上投资少、见效快、靠几本书、找几个老师就可以应付的软专业,而对像工程技术,数控机床、机械电子等需要上设备、上仪器、投入比较大的硬专业一般不“感冒”。这样便造成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的泡沫的产生。
事实上,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因而必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虚。现代社会提出的问题已不再是“学科式”,而是涉及多门学科,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刘洪一认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宜太狭窄,应优化整合,加强交叉专业的设置;其次,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把“能力本位”和“素质本位”结合在一起。职业院校培养学生不能狭隘地局限于一种技能,应适当培养学生应对职业变迁的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开发,让学生学会应变,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一些学校也做过有推广价值的尝试。江苏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积极推行课程综合化、模块化改革就是一例。该校依据以工科类专业为主的传统,将专业基础课进行了重组、整合,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及金属工艺学综合成一门机械基础课程。对于不同类别的专业,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技术素质、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不同,分别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加以学习。电气系则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将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课程综合在一起后,将其分成数个模块,然后根据各专业所面对的职业岗位群进行选择,使得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得以增强,同时选学部分其他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职业岗位范围,扩大了就业渠道。
建立综合活动课程也是提升职业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做法之一。近年来,四川双流中和职业中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学校各专业部、教研组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开展大型技能竞赛、组织协会成员进行“计算机在社会的应用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 的需求前景”等的大型社会调查。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还让学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为将来就业创造了条件。还进行了由学校德育处牵头,由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共同参与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从2002年开始,学校还与铁道部成铁局合作,参加了铁路春运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职业学校充分认识到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课堂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带来深刻变化,矫正了学生将来的就业期望。
江苏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四川双流中和职业中学,对于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升,一个是通过专业和学科课程建设进行,一个是通过实践活动进行。二者虽然层次和形式都不一样,但在摒弃以过细的专业素质为培养目标的做法上都有积极意义,在提升学生规避就业风险的能力方面有适用价值。
校企合作升级为“校行联合”
在对职业学校校长的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是,金融危机给他们带来的启示是,应该多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因为行业是代表了一大部分企业的群体,它对企业的发展、产业的走向、行业的发展比个别的企业更有发言权。“我们和企业的合作是有深度的,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与行业的合作,进行‘校行合作’的空间还很大。”刘洪一说。
重庆大学城市学院院长赵月望认为,职业教育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缺乏行业引导和支持,职业教育行业组织不健全,政府统筹力度不够。但这并不意味着“校行联合”不可作为。以重庆为例,近年来,该市以实施中澳(重庆)职教项目为契机,确立了“政府主导、行业引导”的职教发展新体制。重庆市通过制定《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实行政府主导、行业引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要求职业教育行业协调机构应当协助有关行政部门,参与职业教育规划编制、制订有关标准、预测人才需求、编写教材、指导培训、教育评估等工作。
《条例》首次将“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作为重庆市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体制,这是对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其强化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主导责任和综合统筹职能,突出并提升了行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提供了体制保障。
重庆还率先在全国建立了“行协委”,依托“行协委”大力推进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广泛合作。在各“行协委”的协调推动下,各参与项目学校普遍加强了与行业的联系,促进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例如,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重庆长安福特汽车公司、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等20余个企业及行业组织加强联系和合作,在对该行业相关职业岗位及岗位群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了157个各汽车行业能力标准模块,共同编写出版了40余本汽车维修技术系列教材。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也先后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创维集团等数十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依托电子信息行业协会对重庆市IT行业近20年人力资源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预测,提出了重庆市IT行业人才培养、培训规划的建议,并为行业企业提供订单培养、技术咨询和员工培训等服务。
其他各“行协委”在统筹行业职教资源,促进校企合作,提升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水平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重庆各职业院校主动加强与行业的联系与合作,按“专业群对口服务行业”的指导思想加强对专业群的规划建设,使职业院校呈现出依托行业办专业、行业引导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发展的良好态势。
谈到与行业的合作,刘洪一认为,职业院校不能只看到这一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就业这些有利的方面,忽视了其中的风险和自身的责任。职业院校要深刻思考“自主办学”和“开放办学”的关系——自主办学不能封闭,开放办学也不是丧失主体,应把两者结合起来,不能全部推给行业企业。尤其是校企之间长期合作应建立“调适机制”和“互惠机制”,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提倡适度合作,根据双方特点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