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喜欢”之情,便是来自教师在教学中所创设的课堂教学环境。试想,学生在教师所营造的环境”刺激”下,充满了求知欲望,群情激奋,每个大脑都在充分运转起来,那这样的教学效果该会有多好!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振,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全班都活起来。教学中,教师则随教学内容的推进,不时地改变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感情不断激发出来,使他们能始终感情饱满、有滋有昧地进行学习,让教师情、学生情、教材情始终充盈于课堂。那么,怎样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呢?在曾经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非物质化的教学手段(即形体、动作、语言、表情、个性等手段),是一条非常简便而又有效的途径。
1、用情感去交流
语文教学不同于数理化课程的教学,因为”文章不是无情物”,学习时需”披文以人情”。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如果上课时没有激情,缺少对所学内容的热爱,不能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随其感而感,这样的课就会淡而无味,教学目的的完成也成问题。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时常会产生一些厌学情绪,往往以搞小动作、看课外读物、低声讲话和睡觉等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情绪产生,原因很复杂,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在讲课时缺乏一个”情”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和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一个教师冷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而没有情感的交流是上不好课的。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通过情感交流,去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当课文的基调清新爽朗时,如《草原》、《乡下人家》,教师就应该以愉悦欢快的讲授心情去感染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忧伤哀怨时,如《再见了,亲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师应以沉郁伤感的讲授心情去影响学生。总之,课堂中教师的情感应借助教材,通过形象的意境语言,传示给学生,或深沉,或激昂,或严肃,或振奋,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如果教师面无表情,毫无激情,整个教学进程平平淡淡,就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绪淡薄、教学效果低微的结局。可见,感情投入多少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2、用动作去启示
语文教师的手势、表情及走动等能传递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相互感知到的各种意识信号。语文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传情的特殊本领,当它被”引进”语文课堂领域后,就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对学生作意识上的导向,可以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自己所启示的思路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创新。语文教师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调控作用,表现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可以收到移情传神之功效。语文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视等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教学的作用。
3、用语气去导航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速和节奏等加以组合变换、把声音的声、色、情三者融为一体并运用到语气上,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在上课时的问题行为产生迅速的诱导性影响。学生”耳闻”教师的”弦外之音”,从而领悟到教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于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应,及时改正自己的误解行为。语气该舒缓则舒缓,该加快则加快,该拔高则拔高,该降低则降低。有时对于重点语句可以通过反复加重语气来”导航”。有时说到激昂处,语调铿锵;说到悲伤处,语气低沉。如果是朗读课文,声调更是关键的了。教师在课堂上范读、讲话时,应该抑扬顿挫,不应该喊一堂课或说一堂课,同是写景的古诗:《独坐敬亭山》与《望洞庭》,它们的朗读是不相同的,一篇要读出作者的孤独寂寞,读出他怀才不遇的失落;另一篇则要读出景物的美丽,读出作者愉悦的心情。教师要善于运用声调、语气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染学生,并使他们和作者发生共鸣,进入一种思想感情的境界中,其效果不言而喻。
4,用视觉去暗示
讲课前,学生从室外蜂拥地跑进教室。这时,他们的心情激荡,很不平静。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嬉笑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在课间休息时的趣谈而未清醒,具有这些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到课堂中来,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一样,会出现反激的浪花和一股回旋的倒流。在这时,教师应该用眼神扫视全班一周,形成一种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语文学习的目标上来。讲读时,也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地去平视和环顾大多数,不应老是两手着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其余则视而不见,也不应站在讲台的一侧而使视野顾此失彼。教师不论分析课文、范读,还是提问、解答问题,都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要给予满腔热忱的关注。教师的视野所及,以目传神,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个别学生面朝窗口,思想“开小差”,教師可运用目光注视的办法,通过耳光把教师想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地传送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眼传神,使学生对课堂上教师讲读的东西自始至终都能保持浓厚的兴味。
语文教学工作的确称得上是一门艺术,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的副标题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艺术”。教学手段的运用不是一种机械的运动,而是熔教师的思想、情感、审美、知识、能力与智力为一炉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劳动。而教师的情感、动作、语气、视觉等非物质化手段,能无声的、无形的调控纠正着课堂上出现的偏离现象,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畅愉快地进行,从而达到“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的美好境界。
1、用情感去交流
语文教学不同于数理化课程的教学,因为”文章不是无情物”,学习时需”披文以人情”。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如果上课时没有激情,缺少对所学内容的热爱,不能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随其感而感,这样的课就会淡而无味,教学目的的完成也成问题。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时常会产生一些厌学情绪,往往以搞小动作、看课外读物、低声讲话和睡觉等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情绪产生,原因很复杂,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在讲课时缺乏一个”情”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和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一个教师冷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而没有情感的交流是上不好课的。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通过情感交流,去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当课文的基调清新爽朗时,如《草原》、《乡下人家》,教师就应该以愉悦欢快的讲授心情去感染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忧伤哀怨时,如《再见了,亲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师应以沉郁伤感的讲授心情去影响学生。总之,课堂中教师的情感应借助教材,通过形象的意境语言,传示给学生,或深沉,或激昂,或严肃,或振奋,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如果教师面无表情,毫无激情,整个教学进程平平淡淡,就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绪淡薄、教学效果低微的结局。可见,感情投入多少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2、用动作去启示
语文教师的手势、表情及走动等能传递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相互感知到的各种意识信号。语文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传情的特殊本领,当它被”引进”语文课堂领域后,就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对学生作意识上的导向,可以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自己所启示的思路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创新。语文教师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调控作用,表现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可以收到移情传神之功效。语文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视等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教学的作用。
3、用语气去导航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速和节奏等加以组合变换、把声音的声、色、情三者融为一体并运用到语气上,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在上课时的问题行为产生迅速的诱导性影响。学生”耳闻”教师的”弦外之音”,从而领悟到教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于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应,及时改正自己的误解行为。语气该舒缓则舒缓,该加快则加快,该拔高则拔高,该降低则降低。有时对于重点语句可以通过反复加重语气来”导航”。有时说到激昂处,语调铿锵;说到悲伤处,语气低沉。如果是朗读课文,声调更是关键的了。教师在课堂上范读、讲话时,应该抑扬顿挫,不应该喊一堂课或说一堂课,同是写景的古诗:《独坐敬亭山》与《望洞庭》,它们的朗读是不相同的,一篇要读出作者的孤独寂寞,读出他怀才不遇的失落;另一篇则要读出景物的美丽,读出作者愉悦的心情。教师要善于运用声调、语气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染学生,并使他们和作者发生共鸣,进入一种思想感情的境界中,其效果不言而喻。
4,用视觉去暗示
讲课前,学生从室外蜂拥地跑进教室。这时,他们的心情激荡,很不平静。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嬉笑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在课间休息时的趣谈而未清醒,具有这些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到课堂中来,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一样,会出现反激的浪花和一股回旋的倒流。在这时,教师应该用眼神扫视全班一周,形成一种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语文学习的目标上来。讲读时,也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地去平视和环顾大多数,不应老是两手着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其余则视而不见,也不应站在讲台的一侧而使视野顾此失彼。教师不论分析课文、范读,还是提问、解答问题,都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要给予满腔热忱的关注。教师的视野所及,以目传神,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个别学生面朝窗口,思想“开小差”,教師可运用目光注视的办法,通过耳光把教师想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地传送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眼传神,使学生对课堂上教师讲读的东西自始至终都能保持浓厚的兴味。
语文教学工作的确称得上是一门艺术,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的副标题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艺术”。教学手段的运用不是一种机械的运动,而是熔教师的思想、情感、审美、知识、能力与智力为一炉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劳动。而教师的情感、动作、语气、视觉等非物质化手段,能无声的、无形的调控纠正着课堂上出现的偏离现象,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畅愉快地进行,从而达到“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