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借用"隐含作者"这一叙事学概念,从编码和解码两方面入手,探讨《华女阿五》这部自传作品中隐含作者存在方式,并得出"隐含作者"这一概念适用于研究华裔自传和非自传小说这一结论。此外,本文进一步阐释借助"隐含作者"来分析族裔作品能减少政治性与社会性的束缚,从而使得读者在伦理道德层面做到不误解,不夸大,不被利用。
【关键词】 自传,隐含作者,编码,解码
一、自传文学中的隐含作者
自传是作者记录"自我"的叙事文学。因其内容涉及着作者的亲身经历,自传也通常被认为是非虚构类文学。然而,随着自传文学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自传是一种"预制的"叙事。自传作者同样具有人性的弱点,他们在写作中突显自己的优点,隐藏一些事实,轻视他人的重要性,忽略一些至关重要的事件……自传叙事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历史与虚构结合在一起。"(Martin 75) 因为自传文学所具有的虚构性,自传作品中"我"的身份也引发了争议。在这场"身份"大战中,"隐含作者"这一概念被引用到自传文学批评中,且受到了学者们的格外偏爱。
近年来,国内学者申丹提出了对隐含作者"编码"和"解码"的解读方式。她认为:就编码而言,隐含作者就是处于某种创作状态,以某种方式写作的作者;就解码而言,隐含作者则是文本隐含的、供读者推导的作者形象。(申丹4-5) 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涵盖了作者和读者两方面,这种解读方式既丰富了"隐含读者"在文本中的应用,也解释了在仿写、代笔等现象产生时,自传作品所承载的文学和伦理意义。因此,本文将从作者对作品的编码和读者对作品的解码两个角度来探讨《华女阿五》中隐含作者的存在方式。
二、《华女阿五》中的隐含作者
得益于自传文学中"历史"的成分,越了解作者的生平,越容易辨析作品中的隐含作者。依据叙事学的阐释,编碼是创作时的作者,真实作者的创作状态与平时状态是有分别的。黄玉雪不以写作为职业,现实中的她是一名陶艺师。进行陶艺创作时的状态是她艺术的最佳体现;文学创作时的状态要求她常常追溯过去的情感与记忆;而在抛去陶艺师和业余作家头衔的日常生活中,黄玉雪的状态又会随着她扮演女性、女儿、女友等不同角色而有所改变。黄玉雪在采访中曾说过:"我不把写作当成自己的职业,我着迷于创作的是陶土而不是文字。写我的那本书是因为我发现美国白人对中国文化有许多错误的观念。一个西方人可以是中国艺术的专家,但他对普通华人的生活和思想则一无所知。我相信,如果他们阅读了有关我日常生活和受到的教育的故事,他们将会尊敬我们的家庭文化"。(张子清13) 由此可以看出黄玉雪在创作时的思维意识已经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和西方人打交道的思维习惯,作者在这种状态下编码出的隐含作者是为了纠正西方对东方的错误观念,让西方人尊重东方的家庭文化,而并非一些学者评论的为了讨好白人,为了进入社会主流而创作。
相比编码,隐含作者的解码是个复杂的过程。隐含作者是读者的建构物,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的读者会从同一作品中推导出不同的隐含作者,因此单一文本中可以存在多个隐含作者。相比其他文学作品,族裔文学是展现不同文化碰撞,不同意识形态冲突的范例和样本。因此在对《华女阿五》的隐含作者解码时,参与到建构的读者已经从单一的个人变成了有相同价值观与文化背景的群体。基于这个原因,对《华女阿五》中隐含作者的解码需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具体分析。以文化背景为基准,本文将读者群分为以下三类:
1.主流的西方读者
主流的西方读者为了满足自身对东方文化的猎奇心态,阅读的侧重点是发掘文本中的东方元素。他们更关注"玉雪"(文中的叙述者)在华人家庭中的日常琐事,更注重唐人街的生活风貌,更垂涎文中大篇幅描写的中国美食。对主流的西方读者来说,成功的女性形象并不陌生,所以他们对自己所构建的隐含作者成功与否并不在意,反而他们解码出的隐含作者形象更偏向于对该作品标题的直译--生在美国的黄家第五个女儿。
2.有相同生活背景的华裔同胞
在有相同背景的华裔同胞这个群体,隐含作者的形象出现了较大的分歧。第一种解码是成功的华裔女子形象。与主流的西方读者不同,华裔同胞由于自身的经历,在阅读文本时,与叙述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此他们构建的隐含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美好憧憬的投影。黄玉雪在接收采访时曾说:"虽然我在五十年前创作时心目中有白人读者,但我惊喜地发现华裔美国人对我的书也报以热烈的反响,其中的许多人说,他们在读到我的书之前,以为只有自己受到无情的约束,或残酷地受辱"。不仅如此,著名的华裔作家汤亭亭在被采访时说"《华女阿五》对我很重要……我第一次看到一个华裔美国人物,而且是从一个年轻女孩的视角叙述的。我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了有点像我的人。"由此可见,这类读者解码出的隐含作者是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形象。与之相对,另一种解码出的是被"白化"的华裔少女形象。华裔作家赵建秀和陈耀光曾怒斥黄玉雪为"汤姆叔叔"。他们认为《华女阿五》与自传不符,过多的迎合"异国情调"。由此可见,这类读者认为该文本已经失去了自传的性质,更像是介绍中国的旅游册子,因此,隐含读者在这类读者的构建中变成了失效的解码。
3.国内的读者
对黄玉雪来说,《华女阿五》在亚洲获得颇高的知名度实属意料之外。国内的读者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并不注重文本中的中国元素,相反他们更注重的是中国女孩在异国成长的经历。因此,他们构建出的隐含作者是在异国遭受坎坷但最终获得成功的华裔女子形象。然而,文本中过少体现的坎坷遭遇,让国内的评论家和读者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了质疑。学者张子清在与黄玉雪访谈时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歧视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很严重,但是一些批评家批评你在《华女阿五》里很少提及白人的种族偏见和歧视……请你解释一下你对这个问题究竟持什么态度。"由此可见,这类读者对隐含作者的构建与自身的读者期待产生了落差。 三、探讨《华女阿五》隐含作者的意义
韦恩·布思在后期作品中重申了提出"隐含作者"的原因,其中一点是"无论是在文学创作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写作或说话时,往往进行"角色扮演",不同于通常自然放松的面貌"。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了政客们利用这些"角色扮演"和欺诈性的修辞花招(rhetrickery)来迷惑读者。(75-78) 毋庸置疑,国际形势,政治态度等外部因素对族裔小说的影响十分巨大。金惠经认为,"《华女阿五》在表达政治立场方面远远多于描述华裔的生活经历。其作者对华裔扭曲生活采取的是迁就的态度,而不是质疑和挑战。黄玉雪把指责加注在自身,家庭,社区,种族,以此来美化华裔作为"模范族裔"的形象。黄玉雪在作品中塑造了自己是一个"特殊"美国人的形象,她更机灵,会更多语言,会做更多的美食佳肴,以此来为自己寻求生存空间"。(60-61) 与金惠经有相同评价的学者不在少数,他们大多认为黄玉雪为迎合主流,在创作上避重就轻。然而,用传统的分析模式:文本分析--文本选取--作者批判来分析《华女阿五》也是不全面的。将叙事者"玉雪"和作者黄玉雪完全等同,对叙事者的批判直接作用于真实作者,这种批评方式更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偏见。如前文所述,黄玉雪的主观创作并不是为了寻求个人发展,她后期的作品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中国情结"。为了能够客观的区分自传体作品中的作者、叙事者、文本、现实,我们应把"隐含作者"这一概念付诸于文本分析之中。通过对隐含作者编码和解码的双重分析,来客观的评价作品和作者。"隐含作者"这一概念在华裔作品的分析中是可行的,实用的。它既可以让读者对文本有深层次的分析,又可以为读者扫清外在的种种干扰。只有在真正的做到客观,才能让读者跳出政治的怪圈,不被肆意操控和利用。
参考文献
[1] Booth, Wayne C. " Resurrection of the Implied Author: Why Bother?" A Companion to Narrative Theory. Ed. James Phelan and Peter J. Rabinowitz. Oxford: Blackwell, 2005
[2] Kim, Elaine H.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3] Martin, Wallace. 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4] Shen, Dan. "What Is the Implied Author?" Narrative. Web. 6 July 2013
[5] 張子清. 2003. 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见证--美国华裔作家黄玉雪访谈录[J]. 外国文学动态, (2): 7-10
【关键词】 自传,隐含作者,编码,解码
一、自传文学中的隐含作者
自传是作者记录"自我"的叙事文学。因其内容涉及着作者的亲身经历,自传也通常被认为是非虚构类文学。然而,随着自传文学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自传是一种"预制的"叙事。自传作者同样具有人性的弱点,他们在写作中突显自己的优点,隐藏一些事实,轻视他人的重要性,忽略一些至关重要的事件……自传叙事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历史与虚构结合在一起。"(Martin 75) 因为自传文学所具有的虚构性,自传作品中"我"的身份也引发了争议。在这场"身份"大战中,"隐含作者"这一概念被引用到自传文学批评中,且受到了学者们的格外偏爱。
近年来,国内学者申丹提出了对隐含作者"编码"和"解码"的解读方式。她认为:就编码而言,隐含作者就是处于某种创作状态,以某种方式写作的作者;就解码而言,隐含作者则是文本隐含的、供读者推导的作者形象。(申丹4-5) 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涵盖了作者和读者两方面,这种解读方式既丰富了"隐含读者"在文本中的应用,也解释了在仿写、代笔等现象产生时,自传作品所承载的文学和伦理意义。因此,本文将从作者对作品的编码和读者对作品的解码两个角度来探讨《华女阿五》中隐含作者的存在方式。
二、《华女阿五》中的隐含作者
得益于自传文学中"历史"的成分,越了解作者的生平,越容易辨析作品中的隐含作者。依据叙事学的阐释,编碼是创作时的作者,真实作者的创作状态与平时状态是有分别的。黄玉雪不以写作为职业,现实中的她是一名陶艺师。进行陶艺创作时的状态是她艺术的最佳体现;文学创作时的状态要求她常常追溯过去的情感与记忆;而在抛去陶艺师和业余作家头衔的日常生活中,黄玉雪的状态又会随着她扮演女性、女儿、女友等不同角色而有所改变。黄玉雪在采访中曾说过:"我不把写作当成自己的职业,我着迷于创作的是陶土而不是文字。写我的那本书是因为我发现美国白人对中国文化有许多错误的观念。一个西方人可以是中国艺术的专家,但他对普通华人的生活和思想则一无所知。我相信,如果他们阅读了有关我日常生活和受到的教育的故事,他们将会尊敬我们的家庭文化"。(张子清13) 由此可以看出黄玉雪在创作时的思维意识已经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和西方人打交道的思维习惯,作者在这种状态下编码出的隐含作者是为了纠正西方对东方的错误观念,让西方人尊重东方的家庭文化,而并非一些学者评论的为了讨好白人,为了进入社会主流而创作。
相比编码,隐含作者的解码是个复杂的过程。隐含作者是读者的建构物,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的读者会从同一作品中推导出不同的隐含作者,因此单一文本中可以存在多个隐含作者。相比其他文学作品,族裔文学是展现不同文化碰撞,不同意识形态冲突的范例和样本。因此在对《华女阿五》的隐含作者解码时,参与到建构的读者已经从单一的个人变成了有相同价值观与文化背景的群体。基于这个原因,对《华女阿五》中隐含作者的解码需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具体分析。以文化背景为基准,本文将读者群分为以下三类:
1.主流的西方读者
主流的西方读者为了满足自身对东方文化的猎奇心态,阅读的侧重点是发掘文本中的东方元素。他们更关注"玉雪"(文中的叙述者)在华人家庭中的日常琐事,更注重唐人街的生活风貌,更垂涎文中大篇幅描写的中国美食。对主流的西方读者来说,成功的女性形象并不陌生,所以他们对自己所构建的隐含作者成功与否并不在意,反而他们解码出的隐含作者形象更偏向于对该作品标题的直译--生在美国的黄家第五个女儿。
2.有相同生活背景的华裔同胞
在有相同背景的华裔同胞这个群体,隐含作者的形象出现了较大的分歧。第一种解码是成功的华裔女子形象。与主流的西方读者不同,华裔同胞由于自身的经历,在阅读文本时,与叙述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此他们构建的隐含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美好憧憬的投影。黄玉雪在接收采访时曾说:"虽然我在五十年前创作时心目中有白人读者,但我惊喜地发现华裔美国人对我的书也报以热烈的反响,其中的许多人说,他们在读到我的书之前,以为只有自己受到无情的约束,或残酷地受辱"。不仅如此,著名的华裔作家汤亭亭在被采访时说"《华女阿五》对我很重要……我第一次看到一个华裔美国人物,而且是从一个年轻女孩的视角叙述的。我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了有点像我的人。"由此可见,这类读者解码出的隐含作者是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形象。与之相对,另一种解码出的是被"白化"的华裔少女形象。华裔作家赵建秀和陈耀光曾怒斥黄玉雪为"汤姆叔叔"。他们认为《华女阿五》与自传不符,过多的迎合"异国情调"。由此可见,这类读者认为该文本已经失去了自传的性质,更像是介绍中国的旅游册子,因此,隐含读者在这类读者的构建中变成了失效的解码。
3.国内的读者
对黄玉雪来说,《华女阿五》在亚洲获得颇高的知名度实属意料之外。国内的读者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并不注重文本中的中国元素,相反他们更注重的是中国女孩在异国成长的经历。因此,他们构建出的隐含作者是在异国遭受坎坷但最终获得成功的华裔女子形象。然而,文本中过少体现的坎坷遭遇,让国内的评论家和读者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了质疑。学者张子清在与黄玉雪访谈时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歧视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很严重,但是一些批评家批评你在《华女阿五》里很少提及白人的种族偏见和歧视……请你解释一下你对这个问题究竟持什么态度。"由此可见,这类读者对隐含作者的构建与自身的读者期待产生了落差。 三、探讨《华女阿五》隐含作者的意义
韦恩·布思在后期作品中重申了提出"隐含作者"的原因,其中一点是"无论是在文学创作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写作或说话时,往往进行"角色扮演",不同于通常自然放松的面貌"。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了政客们利用这些"角色扮演"和欺诈性的修辞花招(rhetrickery)来迷惑读者。(75-78) 毋庸置疑,国际形势,政治态度等外部因素对族裔小说的影响十分巨大。金惠经认为,"《华女阿五》在表达政治立场方面远远多于描述华裔的生活经历。其作者对华裔扭曲生活采取的是迁就的态度,而不是质疑和挑战。黄玉雪把指责加注在自身,家庭,社区,种族,以此来美化华裔作为"模范族裔"的形象。黄玉雪在作品中塑造了自己是一个"特殊"美国人的形象,她更机灵,会更多语言,会做更多的美食佳肴,以此来为自己寻求生存空间"。(60-61) 与金惠经有相同评价的学者不在少数,他们大多认为黄玉雪为迎合主流,在创作上避重就轻。然而,用传统的分析模式:文本分析--文本选取--作者批判来分析《华女阿五》也是不全面的。将叙事者"玉雪"和作者黄玉雪完全等同,对叙事者的批判直接作用于真实作者,这种批评方式更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偏见。如前文所述,黄玉雪的主观创作并不是为了寻求个人发展,她后期的作品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中国情结"。为了能够客观的区分自传体作品中的作者、叙事者、文本、现实,我们应把"隐含作者"这一概念付诸于文本分析之中。通过对隐含作者编码和解码的双重分析,来客观的评价作品和作者。"隐含作者"这一概念在华裔作品的分析中是可行的,实用的。它既可以让读者对文本有深层次的分析,又可以为读者扫清外在的种种干扰。只有在真正的做到客观,才能让读者跳出政治的怪圈,不被肆意操控和利用。
参考文献
[1] Booth, Wayne C. " Resurrection of the Implied Author: Why Bother?" A Companion to Narrative Theory. Ed. James Phelan and Peter J. Rabinowitz. Oxford: Blackwell, 2005
[2] Kim, Elaine H.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3] Martin, Wallace. 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4] Shen, Dan. "What Is the Implied Author?" Narrative. Web. 6 July 2013
[5] 張子清. 2003. 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见证--美国华裔作家黄玉雪访谈录[J]. 外国文学动态, (2):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