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联合腹腔及系统化疗(HIPEC-IP-IV)模式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疗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HIPEC-IP-IV治疗方案的适应证为:(1)术前病理活检证实为胃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2)年龄20~85岁;(3)通过CT、腹腔镜探查、腹水或腹腔灌洗液细胞学证实为腹膜转移为单一Ⅳ期因素[仅纳入腹膜有转移(P1),若合并腹腔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CY1)或卵巢转移视为单一Ⅳ期因素];(4)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0~1分。禁忌证为:(1)血常规、肝
【机 构】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联合腹腔及系统化疗(HIPEC-IP-IV)模式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疗效。
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HIPEC-IP-IV治疗方案的适应证为:(1)术前病理活检证实为胃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2)年龄20~85岁;(3)通过CT、腹腔镜探查、腹水或腹腔灌洗液细胞学证实为腹膜转移为单一Ⅳ期因素[仅纳入腹膜有转移(P1),若合并腹腔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CY1)或卵巢转移视为单一Ⅳ期因素];(4)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0~1分。禁忌证为:(1)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显示有化疗禁忌证;(2)伴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3)存在肠梗阻、腹膜粘连等情况。根据上述标准,排除既往接受抗肿瘤药物或手术治疗的患者。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1年3月期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并接受HIPEC-IP-IV治疗的69例初治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HIPEC-IP-IV模式治疗是在腹腔镜探查及腹腔热灌注化疗后2周行腹腔及系统化疗,每2~4周期进行疗效评估,对疗效达到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疾病稳定,且腹腔游离细胞学转阴者,可考虑进行转化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转化率、R0手术切除率和总体生存情况。
结果本组69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26例;中位年龄59(24~83)岁;腹膜癌指数评分中位数为10(1~39)分。经HIPEC-IP-IV模式治疗后,共有13例患者(18.8%)接受了手术治疗,其R0手术切除率为13.0%(9/69)。全组中位总体生存期为16.1个月,中、大量腹水患者的中位总体生存期低于无或仅少量腹水患者(6.6个月比17.9个月,P
其他文献
小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存在较高的漏诊、误诊、致死和致残率。大多数小肠梗阻的患者,早期采用非手术治疗及放置肠梗阻导管,可以缓解病情。然而,决定非手术治疗的观察窗口期、急诊手术时机及方式仍然存在很多争议。近年来,有关小肠梗阻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均有了进一步的进展,但在临床实践方面,尚缺乏权威的参考标准,国内尚无相关的共识和指南来规范其诊断与治疗。据此,在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国际医疗保健促进交流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的倡议下,我国本领域的专家组成编审委员会,结合当前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参考国内外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近现代临床肿瘤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三大常见转移途径之一,直到20世纪末,胃肠道癌腹膜种植转移,才开始被重新认识,至今日才逐渐开始形成规范性诊断治疗体系。本文回顾腹膜转移癌诊治研究的发展历史,反思临床实践中的教训与经验,阐述腹膜转移癌在疾病再认识、机制深入理解和临床诊治策略上的难点,以及在理论建设、技术培训和学科建设中的痛点,并提出了认清客观现实、夯实技术培训和推进协同研究的解决方案,为腹膜肿瘤学稳步发展提供参考。
腹膜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形式,是主要致死原因之一。部分患者在手术时往往存在腹腔微小转移灶,这会导致胃癌患者术后的复发转移,因此要积极开展胃癌腹膜转移的防治。分子残留病灶是指经过治疗后,传统影像学或其他实验室方法不能发现,但可通过液体活检发现的肿瘤来源分子异常,代表肿瘤持续存在和临床进展的可能。近年来,基于循环肿瘤DNA检测分子残留病灶逐渐成为了腹膜转移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组建立了胃癌分子残留病灶分子诊断的新方法,并对该领域研究成果进行了评析。
腹膜是结直肠癌的常见转移部位,腹膜转移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晚期阶段。“种子-土壤”学说和“寡转移”学说是腹膜转移发生发展机制的主要假设。近年来,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相关的机制研究逐渐深入,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腹膜转移灶的形成依赖于多种分子的协同作用,以完成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灶至定植于腹膜并形成转移灶的全过程,而肿瘤微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治疗方面,肿瘤细胞减灭术及腹腔热灌注化疗在临床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而随着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除全身化疗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腹膜转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预后较差,目前以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为主的综合治疗体系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然而CRS和HIPEC的适应证要求严格,操作难度高,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经验不足的中心开展CRS HIPEC可能会降低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建立专科诊治中心可以为规范化的临床诊治提供保障。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立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治疗中心的必要性及国内外腹膜表面恶性肿瘤诊治中心建设的概况。然后重点介绍了笔者团队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治疗中心的建设经验,强调了中心建设必须要做好两方面:
腹膜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形式之一,也是临床诊治的难点。当前,胃癌腹膜转移的治疗仍以全身系统化疗为主。对于经过筛选的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和新辅助腹腔内联合全身化疗等新疗法的合理组合应用,将给患者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对于尚无明确腹膜转移、但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可降低腹膜复发的风险,进而提高生存率。但具体方案的选择还需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术中广泛腹腔灌洗作为预防性措施的效用并没有得到临床研究的证实,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安全性也需要进一步评估。腹腔热灌注化疗与新辅助腹腔内
目的分析小肠肿瘤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切除的原发于空肠和(或)回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接受小肠肿瘤切除手术;(3)发病部位为空肠或回肠者;(4)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或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5)临床病理学资料及随访数据完整。排除有恶性肿瘤病史和同时并发其他恶性肿瘤者,以及仅行小肠肿瘤活检手术而未行小肠肿瘤切除手术者。分析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
目的评估影响肿瘤细胞减灭术(CRS)加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总体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并生成有效的列线图模型,以预测该类患者的总生存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CRS HIPEC综合治疗的结直肠腹膜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预后信息。纳入的病例均为确诊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且腹膜转移为单一转移部位,未合并其他部位远处转移者,排除因梗阻或出血行急诊手术,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而
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模式,并进行预后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病理检查确诊为G-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肿瘤病理特征、治疗方法,随访并记录患者出院后治疗信息和生存资料等。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来比较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组间G-NEN患者生存率差异,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G-NEN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计纳入501例G-NEN患者
目的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T3~4或N M0)患者,全程新辅助治疗(TNT)已被证实可提高肿瘤退缩率,尽早控制远处转移。取得临床完全缓解(cCR)的患者有机会采取等待观察策略,实现器官功能保留(保肛)。相较于常规分割放疗,大分割放疗和免疫治疗具有更好的协同作用,有助于增加微卫星稳定(MSS)结直肠癌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短程放疗为基础的TNT模式联合免疫治疗,是否能进一步提高LARC患者的肿瘤退缩。方法这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二期临床研究(TORCH研究注册号:NCT0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