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梦者”
1959年,奥拉夫出生于荷兰希尔弗瑟姆(Hilversum)。1987~1988年,他以作品系列《棋子》(Chessmen)获得欧洲青年摄影(Young European Photographer)比赛的一等奖。
今年奥拉夫60岁,却依旧保持健美的身材和奕奕的神采,带着最近15年创作生涯中的40多件作品,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举办个展“平行”,其中大部分作品皆为首次在中国展出。
走进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进门的第一张是经典的黑白照片:一位头戴弯曲鹿角的男人,几乎全裸地单腿跪在地上,另一条腿高高向后抬起,身体的线条形成一个完美的弧度。他双手支撑着桌子,手臂上青筋暴露,足蹬高帮靴,背负着硕大的圆形石头。男人的皮肤、金属、麻绳、石、木的质感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比和融合,让人联想到另一位摄影大师乔-彼得·威金(Joel-Peter Witkin)的暗黑画风。
奥拉夫的摄影作品也受各种商业用户的喜爱,经常出现在平面广告、电视广告、电影、MTV、报纸杂志中。他极为擅长在室内营造戏剧化的场景,从光效到道具都是他精心设计过的,而他每次拍摄的“阵仗”不输现在的一个电影短片团队。有人评论说他镜头下的人物总是“孤独得很明显”,也有人认为这些照片很像电影场景的切片。他在一次采访中解释说:“我很嫉妒,人们在看电影时,为一个伤感的爱情故事流泪;在看油画时,能感受到不同层次的情绪。所以我摄影的目标,是用光线、观点、色彩、细微的脸部表情来传达情绪。”
其实,奥拉夫曾在荷兰乌得勒支新闻学院学习新闻专业,但是他没有选择成为一个新闻记者,他说:“我不喜欢现实,我只拍摄我的想象、幻想与梦想。”
由表及里
奥拉夫的个人项目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一直在发生变化。年轻时,他更多地关注拍摄对象的皮肤质感和猎奇的布景。而在40岁之后,他说:“我忽然觉得老了,我拍了一系列上了年纪的女人,杂志都喜欢用年轻漂亮的女性做封面,为什么不可以让老年人看起来优雅成熟呢?”
可以说,奥拉夫在1990年代之前创作的早期作品,无论是服装还是化妆,都很注重营造夸张的戏剧感。之后,这种充满猎奇的镜头语言逐渐改变,他更关注反应当代社会的某些精神特质。他镜头中的人物看起来像是上流社会人士,但表情都略显不开心。除了单人照之外,双人或多人的人物关系也呈现出一种疏离感。例如《雨》《希望》和《悲伤》等系列,奥拉夫都在其中重点描绘个体的脆弱感,萍水相逢的际遇。
城市系列
从2012年开始,奥拉夫开始创作了一系列围绕城市主题的作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于2012年创作的《柏林》。出于对德国历史的好奇,奥拉夫造访了一系列有历史故事的建筑,例如纳粹高官戈林使用过的游泳池。在这张以泳池为背景的照片中(图06),右下角有一位青年男子赤裸着上身坐在泳池边,左侧的跳板上站着一位画着浓妆的小丑。“小丑的角色在这里象征着愤怒。”奥拉夫说。
在《柏林》系列里,还有一张照片是以柏林奥林比亚体育馆为背景。一个男子背对画面,拾阶而上,步履看起来并不轻松。这张是自拍,该男子正是奥拉夫本人,而他当时深受肺气肿的折磨。“我要与之共存,”他说,“这张照片里的每一级台阶都是我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克服的难关。”将自己的自拍照片,藏在作品中,也是他从年轻时就有的习惯,“对我来说,自拍就像是看心理医生——我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接受了自己,以及自己的未来。”
从《柏林》系列展开,在2017年奥拉夫创作了《上海》系列(图08)。奥拉夫说道:“上海让我想起一个年轻而自信的青年,具有饱满的能量,对自己的无限可能深信不疑,一往无前地去激发自己的潜能。”在《上海》系列中,他对上海1920~1940年代的建筑做了一番考察。
近年,奥拉夫更开始探索动态影像,除了上海,他还在深圳创作过,拍过一个关于女人等待恋人的录像作品。“年纪越大我就发现,其实我的东西和电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论是多么大幅的完美的摄影作品,当你走进影院,有故事的影像给人的感觉是其它作品不可比拟的。”
在这次展览的海报上,一位小男孩戴着黑色皮手套坐在沙发上,头扭转向镜头,神情毫无孩子的天真,倒是带着一种成人的不屑和冷峻。这张照片的风格,基本上是非常“奥拉夫”了,他最擅长也最吸引人的,便是用细节来呈现那些微妙的情感。“我希望人们能够在照片中寻找潜台词。当他们的眼球被抓住时,我希望他们能够思考每一个细节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