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是令不少学生望而生畏的“枯燥的”“无情的”学科,问题的原因是许多数学老师把本来就抽象的、无形的中学数学内容,强以满堂灌的形式向学生灌输,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嚷着数学难学,教师嚷着数学难教。如何改革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的以下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题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补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笔者在指数函数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1)现在老师手里拿着一张报纸,把这张纸折叠几次以后,再折就很困难了?(2)经过多次折叠(如果可能的话),你能猜出纸的高度吗?有可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你信吗?(纸的厚度为0.1毫米),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际实验操作和猜想。
这样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无疑的,数学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数学知识比较深奥,每堂数学课都对学生具有新鲜感。如能在引入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恰当地处理“教”与“导”的关系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应是主体地位。但在现在中仍有大量的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师只是在为学生听懂而“教”,学生则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试问在这样的课堂里,何来创新?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能好?要想更换角色,要恰当地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变“教”为“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学”,引导学生“学会”到“会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导”其开窍,也只有这样,课堂效果才能得到切实有效地提高。
例如,在“二次函数”概念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一)启发引导
【观察】圆的面积S(cm)与半径R(cm)之间的关系,S=πR2①
(引导)师:①中π是一个常量,S和R也是常量吗?
生:不是。它们的数值是可以变化的。
师:对,S和R都是变量,那么,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生:因为S随R的变化而变化,所以R是自变量,S是因变量。
师:根据前面我们所学知识,变量S是变量R的——
生:函数
(二)讨论辨析
师:我们知道,函数的表达式中自变量是一次的函数称为一次函数,那么 ① 式中S是R的一次函数吗?
生:不是,因为自变量R是二次的
师:好极了, 在S=πR2中,S是R的二次函数
说明这里,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已有的知识经验 ----“函数”、“一次函数”的经验发生联系,概括出二次函数的本质特征,同化了概念
(三)给函数下定义
师:(板书,略)
师:二次函数定义中为什么规定a≠ 0呢?
生:如果a=0,y=ax2+bx+c就化为y=bx+c,它不是二次函数
(四)对概念进行剖析
师:在二次函数中,y=ax2+bx+c中,a≠0, b、c可以为0吗?
生:可以,因为无论b、c是否为 0 ,只要a不为 0 ,自变量就是二次的,此函数仍为二次函数。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师板书: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
y=ax2+bx+c (a≠0 a、b、c是常数)
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
当b=0时,y=ax2+c
当c=0时,y=ax2+bx
当b=c=0时,y=ax2
(五)在运用中进一步理解概念
练习1,下面各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哪些是二次函数
①y=3x②y=3x-1③y=3x+2x2④y=3(x+2)2-3x2⑤y=x2-x+4⑥y=-1+x2
练习2已知函数y=ax2+bx+c,当 a、b、c是怎样的数时,它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
练习3当m是什么值时,函数y=(m-1)xm2+m 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
说明: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的概念进行分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辨析,认清二次函数固有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注意引导学生自我纠正理解中的错位,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获得的知识得到加深和巩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留出“空白”,有助思维提升
空白是书画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一幅字画,如果一点空白都不留,成不了好的作品。数学教学也是一样,如果一味追求讲深、讲透、讲细、讲全。把学生的思路完全束缚在老师设置的框框里,不留一点空白,将要讲授的新知识一下子都全盘托出。这样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主体作用就难以发挥出来。而在教学中我能够注意恰当的给学生思维的时空,延迟判断,让学生思,让学生做,让学生说,学生在这段时空里可能会作出这样的反思:结果可信吗?计算有无错误?推理是否严密?有无疏漏?有什么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又提高了思维的严密性,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选择适合学生的最佳方法,必定能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题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补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笔者在指数函数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1)现在老师手里拿着一张报纸,把这张纸折叠几次以后,再折就很困难了?(2)经过多次折叠(如果可能的话),你能猜出纸的高度吗?有可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你信吗?(纸的厚度为0.1毫米),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际实验操作和猜想。
这样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无疑的,数学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数学知识比较深奥,每堂数学课都对学生具有新鲜感。如能在引入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恰当地处理“教”与“导”的关系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应是主体地位。但在现在中仍有大量的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师只是在为学生听懂而“教”,学生则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试问在这样的课堂里,何来创新?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能好?要想更换角色,要恰当地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变“教”为“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学”,引导学生“学会”到“会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导”其开窍,也只有这样,课堂效果才能得到切实有效地提高。
例如,在“二次函数”概念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一)启发引导
【观察】圆的面积S(cm)与半径R(cm)之间的关系,S=πR2①
(引导)师:①中π是一个常量,S和R也是常量吗?
生:不是。它们的数值是可以变化的。
师:对,S和R都是变量,那么,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生:因为S随R的变化而变化,所以R是自变量,S是因变量。
师:根据前面我们所学知识,变量S是变量R的——
生:函数
(二)讨论辨析
师:我们知道,函数的表达式中自变量是一次的函数称为一次函数,那么 ① 式中S是R的一次函数吗?
生:不是,因为自变量R是二次的
师:好极了, 在S=πR2中,S是R的二次函数
说明这里,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已有的知识经验 ----“函数”、“一次函数”的经验发生联系,概括出二次函数的本质特征,同化了概念
(三)给函数下定义
师:(板书,略)
师:二次函数定义中为什么规定a≠ 0呢?
生:如果a=0,y=ax2+bx+c就化为y=bx+c,它不是二次函数
(四)对概念进行剖析
师:在二次函数中,y=ax2+bx+c中,a≠0, b、c可以为0吗?
生:可以,因为无论b、c是否为 0 ,只要a不为 0 ,自变量就是二次的,此函数仍为二次函数。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师板书: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
y=ax2+bx+c (a≠0 a、b、c是常数)
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
当b=0时,y=ax2+c
当c=0时,y=ax2+bx
当b=c=0时,y=ax2
(五)在运用中进一步理解概念
练习1,下面各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哪些是二次函数
①y=3x②y=3x-1③y=3x+2x2④y=3(x+2)2-3x2⑤y=x2-x+4⑥y=-1+x2
练习2已知函数y=ax2+bx+c,当 a、b、c是怎样的数时,它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
练习3当m是什么值时,函数y=(m-1)xm2+m 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
说明: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的概念进行分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辨析,认清二次函数固有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注意引导学生自我纠正理解中的错位,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获得的知识得到加深和巩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留出“空白”,有助思维提升
空白是书画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一幅字画,如果一点空白都不留,成不了好的作品。数学教学也是一样,如果一味追求讲深、讲透、讲细、讲全。把学生的思路完全束缚在老师设置的框框里,不留一点空白,将要讲授的新知识一下子都全盘托出。这样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主体作用就难以发挥出来。而在教学中我能够注意恰当的给学生思维的时空,延迟判断,让学生思,让学生做,让学生说,学生在这段时空里可能会作出这样的反思:结果可信吗?计算有无错误?推理是否严密?有无疏漏?有什么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又提高了思维的严密性,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选择适合学生的最佳方法,必定能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