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pengo0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和手段,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以问题为载体,不断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与延展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提问作为教学惯用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的提问不仅会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数学、思考数学、应用数学的热情,从而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一、问题设计要突出情境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一次观摩课中,有位老师在教学《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课时,教师出示flash:一个长方体,长4cm,宽和高都是3cm。瓿问:这个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求它的体积呢?然后老师通过动画的方式将长也缩短到3cm,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这样的提问不仅富有创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有了之前学习长方体体积知识的经验,很容易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二、问题设计要实现具体化,加强师生对话交流
  例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明确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我常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2000克等于多少千克?学生总是回答:2000克。这也是预料中的回答,为了避免学生走入这个误区,我认为教师的提问有时有必要稍作停顿,重点强调关键词等。譬如:两千——克等于多少——千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了解老师提问的用意了。
  三、问题设计要体现探究性,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长方体的体积”课时教学为例,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1、先让学生大胆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会跟长方体的什么有关。2.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有12个棱长是1cm的小正方体,把它们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可以怎样摆)。3.动手操作后,观察自己摆的长方体,思考:长、宽、高各是多少?小正方体的数量是多少?长方体的体积呢? 老师这一连串的问题设计顿时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每一位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欲望,从而击破了本节知识的重难点。
  四、问题设计要力求通俗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小学教师面临的是一个个年幼无知的儿童,他们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还不丰富,难以接受深奥、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提出一些通俗易懂的数学问题。譬如:在《数的运算》教学中,需要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而“意义”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如果在提问时能把“加法的意义是什么”换成“什么叫做加法”,这种通俗易懂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就能很快得到问题的答案了。
  五、问题设计要把握好时机,加强学生的思维引导
  比如教学《因数与倍数》,听到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生的:师:请找出2的倍数。生1:2、4、6、8。师问:你是怎样找的?生1:我是这样找的,2的1倍是2,2的2倍是4,2的3倍是6,2的4倍是8,所以2、4、6、8都是2的倍数。师追问1:还能找出哪些2的倍数?(这里的横向追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发散性。)生2:10、12、14、16。生3:18、20、22、24。师追问2:找得完吗?生:找不完。师追问3: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示2的倍数的个数吗?生1:无数个。生2:无限多。师追问4:2最小的倍数是几?最大的倍数呢?生:2最小的倍数是2,2的倍数有无数个,没有最大的倍数。(后面几个问题是纵向追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教师从横向、纵向两个不同向度的系列追问,让学生自主地掌握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效果非常好。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教学中的“追问”,这实际上也是教育资源的有意生成和有效利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数学教师只有在深入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学情与教法,才能设计出科学有效的数学问题,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朱菊香 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6期。
  [2]曾旭华 探究小学数学应用题提问能力培养的对策.《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年,9期。
  [3]李景志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能力培养分析.《华章》,2011年,24期。
  [4]王茜 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对策.《教师博览》,2013年,9期。
  [5]吴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要点分析.《新一代(下半月)》,2013年,8期。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是诞生于实际应用的学科,数学的实际应用一直是数学家和数学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应用问题的教学也日渐成为数学教育密切关注的内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多种途径, 揭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面纱。  关键词:应用题 策略 解答  一、应用题解题困难分析  1.生活经验的不足, 是造成初中学生解应用题难的屏障。由于受办学条件、学校经费、学生安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和家庭为学生创设的户外社
期刊
语文教学包括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内容。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将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认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而且也很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教授、解决。其结果,无形中留给学生一个错觉,似乎讲读课文与写作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学生甚至更错误地认为不上语文课照样能写好作文。根据这些情况,
期刊
摘 要:转化中学语文学困生是实施新课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理念的要求,也是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难点。中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语文老师普遍关注又均感困难的问题,许许多多的语文老师对此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虽然学困生人数不多,但对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却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本文从分析中学学生语文学习困难形成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入手,在理论
期刊
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慢工出细活”。有了丰厚的积淀,扎实的语文素养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如果片面地要求语文教学借鉴某个学科的做法,寻求“短平快”的教法,就很容易导致“邯郸学步”的结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教学的“妙招”应当与文本的内涵紧密相连。  科学运用文本材料,应当抓好三个突破点:  一、选好主题教学的突破口  近几年,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采用了人教版教
期刊
记得我念书的时候还没有练习册,我们的书包很轻,课桌也很干净,除了几本教科书(32开)以外,就是装着钢笔、铅笔和橡皮的文具盒。习题都在书里,不多,但是很精练。上初一的时侯,我的班主任教数学,我就酷爱数学,做数学题很上瘾,感觉是在做游戏,曾经把数学书上的练习题反复做了三遍,基础打得很牢,现在我都没忘。上高中时,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巩固知识,老师就用钢板刻写习题,油印出来,让我们做。练习册大概是在90年以
期刊
摘 要:评价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随机的激励性评价,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激发了学困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新课改 激励性评价 学困生 自信 成功  无论什么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尤其是小孩子,他们更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教师一句由衷的赞美、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会心的微笑或者一个简单的手势,都会促动孩子敏感的心灵,甚至可能让他们终身
期刊
摘 要:初中历史由于是开卷考试的科目,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对历史课程也一直没能产生足够的兴趣。那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枯燥的历史生动化,使遥远的历史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善于运用精彩的语言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点燃思想的火花,打造魅力课堂。  关键词:历史教学 兴
期刊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学生最早学习的课程。对于中学生来说,数学是比较难学习的课程,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有效的一种办法。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主动探索、学习的欲望,也能逐渐形成刻苦钻研的精神和意志。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热情、能愉快地自觉学习数学知识,一定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结合学生实际,重视教学导入,精心设疑
期刊
地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工具。经常运用地图,可以加强地理课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对于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巩固记忆、培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怎样阅读地图呢?七年级学生还很小,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应该了解学生,耐心细致、有步骤地教会学生
期刊
判断溶液中某些离子是否存在,是了解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素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以下列举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探讨离子存在的几种策略,运用此策略解决这类问题,显著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看“少量”排顺序  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某种试剂,若该试剂可与其中多个离子发生反应,则要排反应顺序,“少量”试剂只能与优先发生反应的离子反应。注意到这一点,才能避免多个离子“一网打尽”的错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