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加强中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特殊意义。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中学生心目中遭到严重的误解和歪曲,学校及教师,应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亲近感、责任感和受益感入手,让中学生愿意进入且能够进入传统文化这座“精神家园”。
关键词 中学生 传统文化教育 问题 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十七大之后,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就如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入学生头脑等进行了一系列部署。但落实情况不容乐观。
一、当前中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遭遇“尴尬”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逐渐在整个中学教育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不可否认,这种教育还存在不尽完善的地方,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系统性和完整性上存在缺陷和不足,传统文化在部分中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甚至还被严重误解和歪曲。主要体现在:
1、多为糟粕或腐朽落后的形象
由于中学缺少一套系统介绍传统文化的教材体系,教育和普及的力度不够,导致中学生接受的传统文化只是“散落”在各学科之中,学生了解到的只是一些片面的零碎的知识,一些学生以为传统文化都是些诸如“之乎者也”之类的东西。加之我们在对封建社会落后性进行批判时,也将传统文化“捆绑”在其中,不加甄别地予以无情批判。又由于中学生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一些传统文化留在学生记忆中大多是负面的,是“万恶旧社会”的东西,是“糟粕”。
2、落后世界或理应淘汰的形象
对中学生进行近代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学生对相应的中国古代史了解的缺失,造成部分学生认为中国自古以来经济上是落后于世界的,在文化上自然也是落后于世界的。他们对几千年曾经创造辉煌的中华文化的事实知之甚少,缺乏应有的自豪感、归属感。另外,“民主”与“进步”曾经是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中进步力量向封建势力宣战的两面旗帜。在我们对封建文化宣战的同时,也将传统文化中一些合理的部分当作革命对象进行“无情的斗争”,导致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不少中学生心目中的整体形象成了“落后世界”、“落后时代”的东西,成为早应被时代淘汰的东西。
当今社会在提倡速度、效率的同时,浮躁也成了社会的一种“通病”。在中国古代一些十分受推崇的做法或精神与之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如“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学苦练与现代提倡的“快乐学习”显得格格不入;“卧薪尝胆”的奋发精神,“愚公移山”的执着精神,被一些现代人认为是愚蠢可笑的,一些青年学生转而对当今媒体炒作的“超女超男”几近着迷,渴望自己也能“一唱”成名。再如,古人提倡“君子敏于行纳于言”,现在流行的是“敢秀你就行”、“干得好不如说得好”等等。诸如此类,发人深思。
3、晦涩难懂或令人生畏的形象
作为优秀文化承载物的“经史子集”等典籍一般都是古文,阅读起来需要相当的古代汉语水平作为基础,让人看来晦涩难懂。除唐诗宋词普及相对较好之外,其他的东西基本都离学生较远。就算是进入语文教材及作为高考内容的古文,也是让学生为了应付高考而不得不进行艰苦的背诵和逐字逐句地翻译,成为学生的“任务”和负担。再如作为国粹的京剧及一些地方戏,学生普遍反映“听不懂,看不懂,不理解,没兴趣”,对他们来说,要休闲不如看武侠或言情小说;讲艺术不如学唱流行歌曲;玩刺激过瘾不如玩电脑或网络游戏……
4、无足轻重或被边缘化形象
相对于现行高考、中考必考科目或内容来说,除了上述的“古文阅读”等作为高考内容外,其余还没有硬性要求,因而也自然不为学校、家长及学生所重视。加上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一个人知识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考试成绩的提升,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一个人品格的形成作用也是缓慢的,在上级考核评估上也存在较大难度。因而,传统文化教育在某些学校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可有可无的东西,从而被“边缘化”。
二、学校对中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应负之责”
当前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学生身上,根源却在社会、在学校、在教育者身上,特别是作为学校及教育者,应该勇于从自身找原因,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1、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我们见到的作为中学教学内容的传统文化部分,不够全面和系统,散见于各学科中,起着一种点缀和陪衬作用。一些教师站在本学科立场上来解读传统文化内容,甚至出现任意曲解。而学生得到的是零碎知识,甚至是歪曲的理解。
2、教育者自身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的缺陷
一位老师被学生问及“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诗句所表现的思想是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这位老师这样回答:诗句是在宣扬一种个人英雄主义和鬼神的封建迷信思想,是我们应该批判的。呜呼!这本来是女词人李清照由于痛恨南宋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而写的一首传世之作,表现出的是一种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爱国爱家精神,而我们教师却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宣扬封建迷信的“拜鬼”之作。真是“以己昏昏,让人昭昭”。教师队伍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全面系统学习和理解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3、教育的方式方法存在问题
如我们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学习中,采用的学习方法大都是今古对译,把大量时间用在解词释义和对句段翻译上,而大量生僻的字词和晦涩的句子很难让学生乐在其中。
4、社会的“浮躁病”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和冲击
由于受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功利性趋强,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者不得不偏向于前者。再者,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传统文化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就是这样一种“润”的过程,社会的浮躁心理也在影响着学校教育,学校不愿在这方面下功夫,甚至部分学校在上级要求时应付应付,或注重形式不看效果,使传统文化只进校园却不进学生头脑。
三、增强“四感”,为中学生开启中华文化“精神家园”之门
1、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一是要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是培养自豪感的基础,中学可考虑编印一套合适的传统文化教材,设置一门传统文化选修课程,以便向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总体认识。二是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既有一些应该批判的精神糟粕和过时落后的东西,但精华部分是占绝对主流地位的。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及勤劳勇敢、善良守信等,这些都是中华 民族自强不息,实现民族振兴和崛起的宝贵财富和不竭动力,也是中学生应该传承的文化之“根”。三是让学生感到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无比骄傲和自豪的,我们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善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增强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一是向学生讲清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和发展之根,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品格。二是向学生讲清自身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要让学生理解,作为祖国的未来,肩上负有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如果在我们这一代,离开了传统,割断传统文化的血脉和根,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更谈不上实现民族的复兴。三是向学生讲清如何传承。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是要回到过去,复古守旧,更不是要用传统文化来指导现代化建设,而是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出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
3、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厚重而宏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画卷,令人震撼而又倍感亲切,也勾起了世界人民包括广大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就为我们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但照本宣科,或把传统文化当作一个古董“原汁原味”地摆在学生面前,这仍然会拒学生于千里之外。当前,要想让学生亲近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必须做到:一是教育者须先受教育。要给教师们补上传统文化这一课,增强教育者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二是要在校园营造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环境,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在校园文化建设及精神文明创建中,要注重把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重大节假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纪念活动,融学、演、育、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参与中学,在娱乐中学。三是要注意扬弃。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要做到与时俱进,传统与现代结合,赋予其强大生命力,要注意把古代朴实的道理与现代人身边事、当前事结合,便于学生理解。
4、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受益感
一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中获得美的享受,觉得学习传统文化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和时尚消费。二是促进学生优秀品格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如某校开展“读千美文,做现代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朝读四书五经,晚听古典乐曲”,学生每时每刻在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美文、品味经典、与圣贤对话,达到了文化熏陶、人格培养、提高道德素养的目的。三是知识财富的获取。传统文化本身就包含了语言文化、历史哲学、德育艺术等知识,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会使一个人知识结构更为全面,更合理,青年学生个人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可能会成为他成长道路上,甚至是他一辈子立身做人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作者单位:唐利荣,玉林市委党校;庞坚,玉林市第三中。广西玉林,537000)
关键词 中学生 传统文化教育 问题 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十七大之后,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就如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入学生头脑等进行了一系列部署。但落实情况不容乐观。
一、当前中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遭遇“尴尬”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逐渐在整个中学教育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不可否认,这种教育还存在不尽完善的地方,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系统性和完整性上存在缺陷和不足,传统文化在部分中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甚至还被严重误解和歪曲。主要体现在:
1、多为糟粕或腐朽落后的形象
由于中学缺少一套系统介绍传统文化的教材体系,教育和普及的力度不够,导致中学生接受的传统文化只是“散落”在各学科之中,学生了解到的只是一些片面的零碎的知识,一些学生以为传统文化都是些诸如“之乎者也”之类的东西。加之我们在对封建社会落后性进行批判时,也将传统文化“捆绑”在其中,不加甄别地予以无情批判。又由于中学生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一些传统文化留在学生记忆中大多是负面的,是“万恶旧社会”的东西,是“糟粕”。
2、落后世界或理应淘汰的形象
对中学生进行近代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学生对相应的中国古代史了解的缺失,造成部分学生认为中国自古以来经济上是落后于世界的,在文化上自然也是落后于世界的。他们对几千年曾经创造辉煌的中华文化的事实知之甚少,缺乏应有的自豪感、归属感。另外,“民主”与“进步”曾经是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中进步力量向封建势力宣战的两面旗帜。在我们对封建文化宣战的同时,也将传统文化中一些合理的部分当作革命对象进行“无情的斗争”,导致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不少中学生心目中的整体形象成了“落后世界”、“落后时代”的东西,成为早应被时代淘汰的东西。
当今社会在提倡速度、效率的同时,浮躁也成了社会的一种“通病”。在中国古代一些十分受推崇的做法或精神与之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如“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学苦练与现代提倡的“快乐学习”显得格格不入;“卧薪尝胆”的奋发精神,“愚公移山”的执着精神,被一些现代人认为是愚蠢可笑的,一些青年学生转而对当今媒体炒作的“超女超男”几近着迷,渴望自己也能“一唱”成名。再如,古人提倡“君子敏于行纳于言”,现在流行的是“敢秀你就行”、“干得好不如说得好”等等。诸如此类,发人深思。
3、晦涩难懂或令人生畏的形象
作为优秀文化承载物的“经史子集”等典籍一般都是古文,阅读起来需要相当的古代汉语水平作为基础,让人看来晦涩难懂。除唐诗宋词普及相对较好之外,其他的东西基本都离学生较远。就算是进入语文教材及作为高考内容的古文,也是让学生为了应付高考而不得不进行艰苦的背诵和逐字逐句地翻译,成为学生的“任务”和负担。再如作为国粹的京剧及一些地方戏,学生普遍反映“听不懂,看不懂,不理解,没兴趣”,对他们来说,要休闲不如看武侠或言情小说;讲艺术不如学唱流行歌曲;玩刺激过瘾不如玩电脑或网络游戏……
4、无足轻重或被边缘化形象
相对于现行高考、中考必考科目或内容来说,除了上述的“古文阅读”等作为高考内容外,其余还没有硬性要求,因而也自然不为学校、家长及学生所重视。加上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一个人知识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考试成绩的提升,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一个人品格的形成作用也是缓慢的,在上级考核评估上也存在较大难度。因而,传统文化教育在某些学校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可有可无的东西,从而被“边缘化”。
二、学校对中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应负之责”
当前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学生身上,根源却在社会、在学校、在教育者身上,特别是作为学校及教育者,应该勇于从自身找原因,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1、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我们见到的作为中学教学内容的传统文化部分,不够全面和系统,散见于各学科中,起着一种点缀和陪衬作用。一些教师站在本学科立场上来解读传统文化内容,甚至出现任意曲解。而学生得到的是零碎知识,甚至是歪曲的理解。
2、教育者自身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的缺陷
一位老师被学生问及“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诗句所表现的思想是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这位老师这样回答:诗句是在宣扬一种个人英雄主义和鬼神的封建迷信思想,是我们应该批判的。呜呼!这本来是女词人李清照由于痛恨南宋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而写的一首传世之作,表现出的是一种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爱国爱家精神,而我们教师却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宣扬封建迷信的“拜鬼”之作。真是“以己昏昏,让人昭昭”。教师队伍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全面系统学习和理解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3、教育的方式方法存在问题
如我们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学习中,采用的学习方法大都是今古对译,把大量时间用在解词释义和对句段翻译上,而大量生僻的字词和晦涩的句子很难让学生乐在其中。
4、社会的“浮躁病”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和冲击
由于受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功利性趋强,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者不得不偏向于前者。再者,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传统文化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就是这样一种“润”的过程,社会的浮躁心理也在影响着学校教育,学校不愿在这方面下功夫,甚至部分学校在上级要求时应付应付,或注重形式不看效果,使传统文化只进校园却不进学生头脑。
三、增强“四感”,为中学生开启中华文化“精神家园”之门
1、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一是要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是培养自豪感的基础,中学可考虑编印一套合适的传统文化教材,设置一门传统文化选修课程,以便向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总体认识。二是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既有一些应该批判的精神糟粕和过时落后的东西,但精华部分是占绝对主流地位的。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及勤劳勇敢、善良守信等,这些都是中华 民族自强不息,实现民族振兴和崛起的宝贵财富和不竭动力,也是中学生应该传承的文化之“根”。三是让学生感到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无比骄傲和自豪的,我们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善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增强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一是向学生讲清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和发展之根,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品格。二是向学生讲清自身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要让学生理解,作为祖国的未来,肩上负有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如果在我们这一代,离开了传统,割断传统文化的血脉和根,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更谈不上实现民族的复兴。三是向学生讲清如何传承。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是要回到过去,复古守旧,更不是要用传统文化来指导现代化建设,而是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出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
3、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厚重而宏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画卷,令人震撼而又倍感亲切,也勾起了世界人民包括广大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就为我们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但照本宣科,或把传统文化当作一个古董“原汁原味”地摆在学生面前,这仍然会拒学生于千里之外。当前,要想让学生亲近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必须做到:一是教育者须先受教育。要给教师们补上传统文化这一课,增强教育者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二是要在校园营造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环境,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在校园文化建设及精神文明创建中,要注重把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重大节假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纪念活动,融学、演、育、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参与中学,在娱乐中学。三是要注意扬弃。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要做到与时俱进,传统与现代结合,赋予其强大生命力,要注意把古代朴实的道理与现代人身边事、当前事结合,便于学生理解。
4、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受益感
一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中获得美的享受,觉得学习传统文化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和时尚消费。二是促进学生优秀品格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如某校开展“读千美文,做现代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朝读四书五经,晚听古典乐曲”,学生每时每刻在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美文、品味经典、与圣贤对话,达到了文化熏陶、人格培养、提高道德素养的目的。三是知识财富的获取。传统文化本身就包含了语言文化、历史哲学、德育艺术等知识,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会使一个人知识结构更为全面,更合理,青年学生个人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可能会成为他成长道路上,甚至是他一辈子立身做人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作者单位:唐利荣,玉林市委党校;庞坚,玉林市第三中。广西玉林,5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