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教师对学生将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明确阐述。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因此,教学目标既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又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了评价的标准。那么,设计教学目标要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为教学活动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呢?笔者想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课程标准;目标设计;例谈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73
一、目标的制定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制定教学目标也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应当先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对相关内容的描述,在课程标准中找到相应的“内容标准”。 但是课程标准对各领域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分学段描述的,所以其中的内容标准可能并非一节课就能完成,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教材,将内容标准进行细化。
比如我在制定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目标时,发现《课程标准》把该内容纳入“常见的量”的范畴,对这部分内容的描述是这样的: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这是对整个第一学段(1——3年级)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总体描述,其中“吨”的学习是三年级内容。因此,这样的描述不能直接拿来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还需要结合教材进行分解和细化,才能制定出适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目标的制定要以学情为基础
制定教学目标,除了要以课程标准、单元目标、教材内容为依据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学生情况。目标制定过高,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会打击学生的信心;目标制定过低,教的内容学生都会了,不仅削减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学情分析是制定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在制定《克和千克》的教学目标时,就先对学生进行了一个前测,了解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知程度。前测题如下:
1、下面哪些单位可以表示物品有多重?(画√)
斤( ) 公斤 ( ) 厘米 ( ) 两( )
克( ) 時( ) 千克( )
2、你觉得下面物品大约有多重?(选择合适的答案)
(1)一个苹果大约重( )。
A﹒ 150克 B﹒ 5克
(2)小红的体重大约( )。
A﹒ 500克 B﹒ 25千克
(3)一袋饼干大约重( )。
A﹒ 100克 B﹒ 100千克
我找了优、中、差不同层次的10名学生参与前测。通过前测,我发现第1题的完成情况较好,80%以上的孩子都听过或在一些包装袋、超市标价签上见过克和千克两个单位,并知道它们是用来表示物品有多重的。第2题的情况就比较糟糕了,正确率只有30%多一点。其中1、2小题学生基本全部选错。我问了其中几个孩子:为什么苹果要选5克呢?他们都觉得苹果比较小,而“150”这个数字看上去很大,不合适,所以就选的“5克”。而第2小题,学生觉得人的个子比较大,“25”这个数字显得太小了,所以就选的500克。
由此可见,克和千克虽然在生活中普遍運用,并经常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但对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种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真切的关注。他们除了知道克和千克可以表示物品的重量以外,再没有任何其它的了解,更谈不上质量观念了。本来我心里的预设是上了这节课,多数学生能以熟悉的物品质量为标准,估测其他物品的质量。根据前测情况,我打消了这个想法,将这一预设改成了“学生能以1克和1千克为标准,为具体的物品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在学生没有任何质量观念的情况下,对于该单元的第一课时而言,“能估测物品质量”的要求显然过高了。
三、目标的陈述要清晰、具体,可观可测
我们制定出的教学目标,应当清楚地描述出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该知道些什么”、“能做什么”以及“需要发展什么”。这样的目标既能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指明方向,也为评估学习效果提供了依据。
上《克和千克》时,我最初制定的目标是这样的: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能以此为标准,给具体的物品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经过观课组老师的集体讨论,大家认为目标1和目标2的描述都还不够具体,比如“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学生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认识”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如何观测学生是否知道1千克=1000克?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观测学生是否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显然,目标还不够可观、可测,因此,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对目标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目标如下:
1、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学生能辨别给出的物品比1克(1千克)轻还是重,并能以1克和1千克为标准,为具体的物品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2、学生能说出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通过情境创设、分享课前调查结果、列举生活实例等活动,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游戏“猜一猜”、完成课后实践作业等环节,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
与之前的目标比起来, “能辨别给出的物品比1克(1千克)轻还是重”显然比“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加具体、可操作,“学生能说出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也明显比“知道1千克=1000克”更加具体、可观、可测。
总之,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它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了方向。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生情况出发,并清晰、具体地陈述出来,让目标为教学活动起到更好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课程标准;目标设计;例谈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73
一、目标的制定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制定教学目标也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应当先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对相关内容的描述,在课程标准中找到相应的“内容标准”。 但是课程标准对各领域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分学段描述的,所以其中的内容标准可能并非一节课就能完成,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教材,将内容标准进行细化。
比如我在制定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目标时,发现《课程标准》把该内容纳入“常见的量”的范畴,对这部分内容的描述是这样的: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这是对整个第一学段(1——3年级)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总体描述,其中“吨”的学习是三年级内容。因此,这样的描述不能直接拿来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还需要结合教材进行分解和细化,才能制定出适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目标的制定要以学情为基础
制定教学目标,除了要以课程标准、单元目标、教材内容为依据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学生情况。目标制定过高,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会打击学生的信心;目标制定过低,教的内容学生都会了,不仅削减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学情分析是制定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在制定《克和千克》的教学目标时,就先对学生进行了一个前测,了解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知程度。前测题如下:
1、下面哪些单位可以表示物品有多重?(画√)
斤( ) 公斤 ( ) 厘米 ( ) 两( )
克( ) 時( ) 千克( )
2、你觉得下面物品大约有多重?(选择合适的答案)
(1)一个苹果大约重( )。
A﹒ 150克 B﹒ 5克
(2)小红的体重大约( )。
A﹒ 500克 B﹒ 25千克
(3)一袋饼干大约重( )。
A﹒ 100克 B﹒ 100千克
我找了优、中、差不同层次的10名学生参与前测。通过前测,我发现第1题的完成情况较好,80%以上的孩子都听过或在一些包装袋、超市标价签上见过克和千克两个单位,并知道它们是用来表示物品有多重的。第2题的情况就比较糟糕了,正确率只有30%多一点。其中1、2小题学生基本全部选错。我问了其中几个孩子:为什么苹果要选5克呢?他们都觉得苹果比较小,而“150”这个数字看上去很大,不合适,所以就选的“5克”。而第2小题,学生觉得人的个子比较大,“25”这个数字显得太小了,所以就选的500克。
由此可见,克和千克虽然在生活中普遍運用,并经常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但对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种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真切的关注。他们除了知道克和千克可以表示物品的重量以外,再没有任何其它的了解,更谈不上质量观念了。本来我心里的预设是上了这节课,多数学生能以熟悉的物品质量为标准,估测其他物品的质量。根据前测情况,我打消了这个想法,将这一预设改成了“学生能以1克和1千克为标准,为具体的物品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在学生没有任何质量观念的情况下,对于该单元的第一课时而言,“能估测物品质量”的要求显然过高了。
三、目标的陈述要清晰、具体,可观可测
我们制定出的教学目标,应当清楚地描述出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该知道些什么”、“能做什么”以及“需要发展什么”。这样的目标既能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指明方向,也为评估学习效果提供了依据。
上《克和千克》时,我最初制定的目标是这样的: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能以此为标准,给具体的物品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经过观课组老师的集体讨论,大家认为目标1和目标2的描述都还不够具体,比如“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学生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认识”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如何观测学生是否知道1千克=1000克?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观测学生是否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显然,目标还不够可观、可测,因此,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对目标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目标如下:
1、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学生能辨别给出的物品比1克(1千克)轻还是重,并能以1克和1千克为标准,为具体的物品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2、学生能说出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通过情境创设、分享课前调查结果、列举生活实例等活动,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游戏“猜一猜”、完成课后实践作业等环节,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
与之前的目标比起来, “能辨别给出的物品比1克(1千克)轻还是重”显然比“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加具体、可操作,“学生能说出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也明显比“知道1千克=1000克”更加具体、可观、可测。
总之,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它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了方向。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生情况出发,并清晰、具体地陈述出来,让目标为教学活动起到更好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