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学生都害怕上语文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语文教师如果将一篇课文细细地分析,反复地强调其思想内容,一味地发问,学生便觉得语文课枯燥无味,产生厌烦的情绪。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首要任务,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地诱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他们爱上语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通过实践,我体会到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每篇课文的朗读指导,通过朗读来激发起学生爱学习语文的情感。下面是我一直以来在朗读教学中得来的一些启迪。
一、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握住每篇课文的朗读基调,每一段课文的语气、速度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而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时时处处考虑到这一点,并且要懂得:要有效地加强朗读,提高学生本身的阅读能力,教师本身必须要懂得如何朗读每一篇课文。而要做到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朗读基调、该用的语气、速度等,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准确地将朗读的要领教给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如《山中访友》一课,在备课时,我分析了课文,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因而教师在课前必须饱含这一种感情来范读。那速度应当就像跟好朋友聊天一样,稍慢;而文中,作者还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丰富鲜活的想象。像课文第五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跟山里的“朋友”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好,飞流的瀑布!……这一系列打招呼的排比句,有着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相应读得更亲切,更有激情一些:或高音,或重读,或延长语音。由于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抓住这些要领,在课堂教学时,先由教师来范读,学生边听边看课文,自然而然,学生的朗读情感因素被激发起来了,我再让他们去看课件中的美图,边看边自由读。这样,学生们在朗读之中,被课文中所描绘的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所吸引,迫不及待的希望学懂课文的内容,求知的航船就开动了。
二、教师在上课时要抓住时机进行范读,增强课文的感染力
教师的范读,有时可以在一上课就进行;有的则可以在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时;有时还可以在教完课文后。而范读的分量也得注意:有时是全篇范读;有时是段落的范读;有时只是个别语句的范读。这就得看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情绪而定,学生的情绪高涨,就应当减少范读,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来发挥。课文的内容,一般来说;对抒情性强的,语言较易理解的课文,特别是诗歌,就可以一上课就范读,还要求全篇范读。如《匆匆》《长城》等;而对词句较难弄懂,含义深刻的,但学生必须理解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读课文,作初步分析后,教师对部分重点的段落进行范读,让学生从读中慢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准确地捕捉文章的中心做好准备,范读后,再边读边分析,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一板一眼的讲好得多。如《桃花心木》《詹天佑》等。而对一些说明文或说理性强的课文,则可以在教完全文后,挑一段进行范读,并让学生了解这一类课文的朗读方法,最后让学生自己朗读,对课文所说明的事物作进一步的了解体会,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太阳》等。
三、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利用每一个机会,每一种形式让学生多读,读出情感
教師通过范读,将学生带进文章的意境中,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就希望将所听到的通过自己的嘴巴表达出来,读出那一种情感。这时,教师应把握住这有利的时机,尽量给时间让学生多读。可以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小组读、默读等形式。这里要注意指导学生把握住课文的朗读基调,语气,速度,但这只是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对一般的学生,这时只要求正确,流利地读,他们也会在多次的朗读实践中逐步掌握朗读的方法,也就是培养了他们理解课文的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但可以让学生爱上语文,并且他们可以在朗读中培养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生活多么广阔》这一首诗时,我先范读了课文,然后由学生自由朗读。有了机会,学生全都启口朗读,并希望自己的朗读能像老师的范读那样有韵味。可由于他们对一些词句并不理解,读的效果当然不好了,就更激发了他们理解词句的欲望,内心便有了一股不可制止的强烈愿望。利用这一机会,教师便可以因势利导,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但不可以纯粹地分析课文,必须在分析的同时,给学生以朗读实践的机会。这时不能再限于自由朗读这一种形式了,可以用个别朗读,小组竞赛等形式。这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如果教师引导得好,学生这时候的学习热情是最高的,反应最快的,思维是最活跃的。整节课的重难点就在这样的朗读下,被孩子们攻破了,这就是朗读激起了学习情感的奇妙之处。
四、教师应多给学生朗读表演的机会
这机会,不限于语文课堂中,有时,还要利用有关的课(阅读课、队活动等),给学生以朗读表演的机会,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爱好语文的兴趣,同时,还有利于增强他们开口说话的自信心,表演欲。在课堂上,我有时会特别邀请一些同学进行“范”读,读完后,不管读得怎样,都以掌声来表示感谢。这样,不但这学生本身得到了鼓励,其它学生也受到了启发——朗读是一件值得做的事。在语文课外,我组织了多次朗读会,故事会。要求并不高,讲者感情真挚,吐字清晰,注意神态;听者注意细听,掌声鼓励。会前让他们自选朗读内容(不能是学过的课文)。朗读会开始后,让他们自由报幕,表演。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常常被表演者颇有其事,听众热情有余,跃跃争先的情景逗得忍俊不禁。从他们的那种神情,不难窥见孩子们正被朗读带进了美妙的语文世界里,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现在,孩子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大有提高,并且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说写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与教师注意从朗读入手,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是分不开的。需要指出的是朗读是一种手段,就像机器开动的润滑剂,其目的并不在于单纯的朗读,而在于朗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利于学生独立遨游语文海洋之中。
一、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握住每篇课文的朗读基调,每一段课文的语气、速度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而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时时处处考虑到这一点,并且要懂得:要有效地加强朗读,提高学生本身的阅读能力,教师本身必须要懂得如何朗读每一篇课文。而要做到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朗读基调、该用的语气、速度等,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准确地将朗读的要领教给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如《山中访友》一课,在备课时,我分析了课文,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因而教师在课前必须饱含这一种感情来范读。那速度应当就像跟好朋友聊天一样,稍慢;而文中,作者还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丰富鲜活的想象。像课文第五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跟山里的“朋友”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好,飞流的瀑布!……这一系列打招呼的排比句,有着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相应读得更亲切,更有激情一些:或高音,或重读,或延长语音。由于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抓住这些要领,在课堂教学时,先由教师来范读,学生边听边看课文,自然而然,学生的朗读情感因素被激发起来了,我再让他们去看课件中的美图,边看边自由读。这样,学生们在朗读之中,被课文中所描绘的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所吸引,迫不及待的希望学懂课文的内容,求知的航船就开动了。
二、教师在上课时要抓住时机进行范读,增强课文的感染力
教师的范读,有时可以在一上课就进行;有的则可以在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时;有时还可以在教完课文后。而范读的分量也得注意:有时是全篇范读;有时是段落的范读;有时只是个别语句的范读。这就得看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情绪而定,学生的情绪高涨,就应当减少范读,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来发挥。课文的内容,一般来说;对抒情性强的,语言较易理解的课文,特别是诗歌,就可以一上课就范读,还要求全篇范读。如《匆匆》《长城》等;而对词句较难弄懂,含义深刻的,但学生必须理解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读课文,作初步分析后,教师对部分重点的段落进行范读,让学生从读中慢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准确地捕捉文章的中心做好准备,范读后,再边读边分析,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一板一眼的讲好得多。如《桃花心木》《詹天佑》等。而对一些说明文或说理性强的课文,则可以在教完全文后,挑一段进行范读,并让学生了解这一类课文的朗读方法,最后让学生自己朗读,对课文所说明的事物作进一步的了解体会,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太阳》等。
三、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利用每一个机会,每一种形式让学生多读,读出情感
教師通过范读,将学生带进文章的意境中,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就希望将所听到的通过自己的嘴巴表达出来,读出那一种情感。这时,教师应把握住这有利的时机,尽量给时间让学生多读。可以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小组读、默读等形式。这里要注意指导学生把握住课文的朗读基调,语气,速度,但这只是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对一般的学生,这时只要求正确,流利地读,他们也会在多次的朗读实践中逐步掌握朗读的方法,也就是培养了他们理解课文的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但可以让学生爱上语文,并且他们可以在朗读中培养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生活多么广阔》这一首诗时,我先范读了课文,然后由学生自由朗读。有了机会,学生全都启口朗读,并希望自己的朗读能像老师的范读那样有韵味。可由于他们对一些词句并不理解,读的效果当然不好了,就更激发了他们理解词句的欲望,内心便有了一股不可制止的强烈愿望。利用这一机会,教师便可以因势利导,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但不可以纯粹地分析课文,必须在分析的同时,给学生以朗读实践的机会。这时不能再限于自由朗读这一种形式了,可以用个别朗读,小组竞赛等形式。这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如果教师引导得好,学生这时候的学习热情是最高的,反应最快的,思维是最活跃的。整节课的重难点就在这样的朗读下,被孩子们攻破了,这就是朗读激起了学习情感的奇妙之处。
四、教师应多给学生朗读表演的机会
这机会,不限于语文课堂中,有时,还要利用有关的课(阅读课、队活动等),给学生以朗读表演的机会,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爱好语文的兴趣,同时,还有利于增强他们开口说话的自信心,表演欲。在课堂上,我有时会特别邀请一些同学进行“范”读,读完后,不管读得怎样,都以掌声来表示感谢。这样,不但这学生本身得到了鼓励,其它学生也受到了启发——朗读是一件值得做的事。在语文课外,我组织了多次朗读会,故事会。要求并不高,讲者感情真挚,吐字清晰,注意神态;听者注意细听,掌声鼓励。会前让他们自选朗读内容(不能是学过的课文)。朗读会开始后,让他们自由报幕,表演。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常常被表演者颇有其事,听众热情有余,跃跃争先的情景逗得忍俊不禁。从他们的那种神情,不难窥见孩子们正被朗读带进了美妙的语文世界里,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现在,孩子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大有提高,并且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说写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与教师注意从朗读入手,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是分不开的。需要指出的是朗读是一种手段,就像机器开动的润滑剂,其目的并不在于单纯的朗读,而在于朗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利于学生独立遨游语文海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