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经常有学生作文止于三五行字,潦草涂完,便再无话可说。或是心里有话,却“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或是东鳞西爪,胡拼乱凑;或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毫无个性。尽管老师耐心引导,各种作文类书籍铺天盖地,但是学生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怎么样才能打破作文“沉默”,让学生把说不出来的东西说出来呢?
一、生活诱导,让学生自然真切地“说”
著名作家叶圣陶有一句名言,“作文,就是说话,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就应该帮助孩子们摄取生活素材,在诱导学生关心和热爱生活上下工夫。
让晕车的孩子说说自己乘车的感受,他一定会写得比较真切;让生意人的孩子谈谈生意经,他也一定有话讲。引导学生看图,观察事物后,让学生练习说话,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出来,做到观后说;把做过事情或正在做的事说出来,做到做后说;把从家里、社会上、广播电视听到的事情说出来,做到听后说。
如果经常让学生去关注身边、留心生活,那么生活中这些整日烂熟于胸的事情,说起来既不拗口,写起来也丝毫不费劲。抒真情,写实话,只有从生活中汲取材料,扔掉所有束缚和禁锢,才能让学生更容易地学会写点东西,而不是把作文看成是难以攀登的“畏途”。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轻松畅快地“说”
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提出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虽然提供的内容很宽乏,但学生有可能有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允许的。”因此,老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可以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爱怎么说就怎么写,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像小鸟一样爱怎么飞就怎么飞。老师要想尽办法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由地说,尽情地说,说出心中的苦与乐,说出心中的烦与恼,说出心中的爱与憎,然后指导学生把刚才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在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写下来。作为中小学生,他们观察事物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和成人有很大不同。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现在进行时”,而对已经过去或将来才发生的“命题”,让他们去搜肠刮肚地“回忆”或者“憧憬”,无疑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所以教师要在激发学生情感,为他们营造“现场感”上下功夫。
作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学生身边不缺乏美的事物,而仅仅缺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我们老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拥有慧眼去发现美,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立体地感受美,并用自己的笔去留住美。
三、引领思考,让学生标新立异地“说”
作文干巴巴,语言众口一词,读来如同嚼蜡。教师急,学生愁。这是因为学生作文时缺少生动具体的内容,语言缺乏个性,文章显得空洞无物。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受思维方式的制约,思维方式受思想的制约。语言有无个性,归根结底取决于思想有无个性。
為使学生的作文语言富有个性,作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所见所闻所感,探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师还要开发学生思维的广度,课本内容、家庭琐事、街头见闻、社会热点、学校生活、心路历程等,都可以成为思考的命题。同时,又要鼓励学生打破已有的条条框框,敢于标新立异,表达独到的见解。
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了,渐渐地,闪耀着个性思考火花的文字出现了。如:“蔑视是催化剂,一个蔑视的眼神,一个蔑视的动作,一句蔑视的话语,也许就促成了一个人一生最伟大的梦想。”“假期是什么?假期是有时间聊天了,聊天的人却少了;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了,少了竞争对手,兴趣却减退了;有时间看电视了,大把的时间看电视,却又觉得无聊了;不用早起了,却又觉得生活没规律了;作业少了,却有担心被拉下了……上学是什么?是苦,是累,细细品味,确实缺不了。”
只要老师善于引导,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写出像鲁迅的“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样新颖独特、启人深思、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智慧的语言。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只有深入地体察生活,咀嚼、理解人生滋味,才会以新的视角精彩地表现生活、表现人生。让学生把说不出来的说出来,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去尊重他们,为他们创设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让作文成为学生表情达意、抒写真我、爱不释手的生命活动。
一、生活诱导,让学生自然真切地“说”
著名作家叶圣陶有一句名言,“作文,就是说话,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就应该帮助孩子们摄取生活素材,在诱导学生关心和热爱生活上下工夫。
让晕车的孩子说说自己乘车的感受,他一定会写得比较真切;让生意人的孩子谈谈生意经,他也一定有话讲。引导学生看图,观察事物后,让学生练习说话,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出来,做到观后说;把做过事情或正在做的事说出来,做到做后说;把从家里、社会上、广播电视听到的事情说出来,做到听后说。
如果经常让学生去关注身边、留心生活,那么生活中这些整日烂熟于胸的事情,说起来既不拗口,写起来也丝毫不费劲。抒真情,写实话,只有从生活中汲取材料,扔掉所有束缚和禁锢,才能让学生更容易地学会写点东西,而不是把作文看成是难以攀登的“畏途”。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轻松畅快地“说”
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提出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虽然提供的内容很宽乏,但学生有可能有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允许的。”因此,老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可以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爱怎么说就怎么写,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像小鸟一样爱怎么飞就怎么飞。老师要想尽办法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由地说,尽情地说,说出心中的苦与乐,说出心中的烦与恼,说出心中的爱与憎,然后指导学生把刚才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在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写下来。作为中小学生,他们观察事物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和成人有很大不同。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现在进行时”,而对已经过去或将来才发生的“命题”,让他们去搜肠刮肚地“回忆”或者“憧憬”,无疑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所以教师要在激发学生情感,为他们营造“现场感”上下功夫。
作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学生身边不缺乏美的事物,而仅仅缺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我们老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拥有慧眼去发现美,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立体地感受美,并用自己的笔去留住美。
三、引领思考,让学生标新立异地“说”
作文干巴巴,语言众口一词,读来如同嚼蜡。教师急,学生愁。这是因为学生作文时缺少生动具体的内容,语言缺乏个性,文章显得空洞无物。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受思维方式的制约,思维方式受思想的制约。语言有无个性,归根结底取决于思想有无个性。
為使学生的作文语言富有个性,作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所见所闻所感,探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师还要开发学生思维的广度,课本内容、家庭琐事、街头见闻、社会热点、学校生活、心路历程等,都可以成为思考的命题。同时,又要鼓励学生打破已有的条条框框,敢于标新立异,表达独到的见解。
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了,渐渐地,闪耀着个性思考火花的文字出现了。如:“蔑视是催化剂,一个蔑视的眼神,一个蔑视的动作,一句蔑视的话语,也许就促成了一个人一生最伟大的梦想。”“假期是什么?假期是有时间聊天了,聊天的人却少了;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了,少了竞争对手,兴趣却减退了;有时间看电视了,大把的时间看电视,却又觉得无聊了;不用早起了,却又觉得生活没规律了;作业少了,却有担心被拉下了……上学是什么?是苦,是累,细细品味,确实缺不了。”
只要老师善于引导,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写出像鲁迅的“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样新颖独特、启人深思、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智慧的语言。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只有深入地体察生活,咀嚼、理解人生滋味,才会以新的视角精彩地表现生活、表现人生。让学生把说不出来的说出来,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去尊重他们,为他们创设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让作文成为学生表情达意、抒写真我、爱不释手的生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