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瑶:未来会快乐吗?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qinshu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8月大理国际影会的一次新锐摄影师放映晚会上,我看到了余姚瑶的作品,她正在进行一个名为Container的拍摄项目,持续记录自己周围的同龄人。
  余姚瑶1994年出生于广州,2012年开始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读书,今年年初到捷克共和国布拉格艺术学院交换学习。年轻,成长过程中不断切换环境,或多或少带有国际化的背景,似乎是一些90后摄影师的共性。
  在这组照片中,充满着年轻的身体,脆弱而迷茫的姿态,执拗的青春气息……这种私摄影的记录方式并不陌生,从2000年前后的Madi Ju、编号223,到之后的任航,不少80后摄影师对青年亚文化的记录和表达,也大多通过这种方式。不过余姚瑶的照片也让人有些好奇,在似曾相识的身体表达之下,她如何捕捉90后群体的面貌和精神世界?他们的青春痛点是否已经与之前的一代代有所不同?这个项目还在进行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余姚瑶会呈现给观者一个答案。
  如今,在“新锐”阵线中,不少90后摄影师开始崭露头角。或许,他们的作品还显得略微零散不成熟,但不可否认,他们逐渐成为摄影群体中,你不得不关注的年轻人。
  余姚瑶自述:
  人生如果在18岁和19岁间循环该多好。
  那个年纪我刚开始拍照,并认为拍照是个比较合适的借口,可以去当一个自私、愤怒、懦弱、不屑一切、温柔、迷茫、多疑、脆弱、悲观又乐观的人。简单来说,拍照是出口,可以以自我为中心。高考完到香港读大学的两年里,因为换了环境,我开始慢慢思考人到达一个陌生环境中所能产生状态,当时有些自以为是,开始陆续拍周围的人,大量地拍,但拍过就拍过了,没有组织起来,也没有名字,都是碎片。
  那时,我也同时在做别的事情,比如在学生乐队里当鼓手,当电影美术指导,探索其他艺术形式等等。过了20岁生日之后,我似乎突然变冷静了,觉得这么拍下去,是不可以的。
  2015年上半年在捷克当交换生的时候,我把以前拍过的照片翻出来,编选成比较完整的组图,才有了这组作品。拍摄的时候不知道在哪里看过一句话:“身体是可见的灵魂,而灵魂是不可见的身体。”项目名称便用了Container(可直译为容器)作名字。
  这组作品就是我懵懵懂懂一时冲动,搁置,重新审视过往,充满青春荷尔蒙的产物。这个阶段正在过去,然后我会像成年人一样继续拍照。所以享乐今天,因为明天会更贵。
  那些真正值得体会的照片,都不是拍给观众看的,摄影师心里根本没有“他们”。我深信这种孤独且知道没有出路——除了加倍孤独。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几年我拍的很多东西在本质上并不值得被看见。而那些小心翼翼的正确,我都不要了。
  如何选择拍摄对象?
  没有刻意去选,更多时候像是他们选择了我。当时不知道想表达什么,但以为自己知道。现在将照片编辑成一个系列,却发现可能这一切超出了自己当初的意识。
  这个项目是围绕同龄人拍的,你觉得周围同龄人的面貌可以用哪些形容词概括?
  老实说拍照并不能帮助我了解他人。要说共同点,我觉得是“丧”。
  你在香港接受艺术教育,比较深的感受有哪些?
  我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读书,受到的并不是Fine Arts教育。我按自己兴趣选了很多不同的课,包括可穿戴设备设计、编剧、公共互动艺术、装置、纪录片拍摄、编程课、生物艺术等等。科学与艺术相互碰撞,可以激发出很多很好玩的东西。在内地读高中一路到参加高考,选择是很少的。到了大学,我感觉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很自由,然后想弄清楚自己禀赋所在,诚实地去完成它。
  不少80后摄影师,也是围绕私摄影展开自己的创作,你如何看待他们的作品?觉得自己与他们有何不同?
  私摄影让摄影师、拍摄对象、机器之间的关系更微妙。双方如何看待这层关系,最终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作品。另外我觉得很多人执着于青春和鲜活肉体,摄影师也会依赖年轻所带来的张力和能量。我其实想放下这种……执念吧。想起来有点惭愧,感觉自己不配这么年轻。
  你将来会选择做自由摄影师吗?
  我会一直以自由的心态拍照。职业方面我想做电影美术指导,这其实是受拍照的启发,想在影视行业中把视觉艺术、叙事功能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应用起来。
  你周围90后的摄影师都在做些什么?
  我身边拍照的朋友很少自称摄影师,大多数还在上学,拍照是比较认真的玩乐而已;也有少数去拍淘宝或者当独立摄影师。
  你觉得目前最大的困惑是?
  我以前偏向随性、线性地拍照。现在,我在学习如何让碎片联结成结构。
  你希望最终这组作品以怎样的方式呈现?
  就是一组挂在墙上或者天花板上的照片。尽量让摄影只是摄影,别的什么都不要有。
其他文献
王琛简历:1965年出生于广州,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策展委员,中国工业摄影协会副主席,荣获三届中国摄影艺术个人最高成就奖“金像奖”,文化部国家一级摄影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副会长、深圳企业家摄影协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深圳市福田区摄影家协会主席。  Q:你是如何与摄影结缘?  A:15岁从父亲宣传科里借来相机,由宣传干事教了些冲洗胶卷的知识,给同学拍照片,自己拍摄
期刊
讲述一个与人有关的故事,到底有多少种叙事方法?  除了单刀直入,不少摄影师擅长捕捉环境细节,引导观者顺着或明显或隐匿的人类活动痕迹,来剖析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而曾深陷事件漩涡中心的人,他们的命运,面貌,和可能遭遇却又被时间所隐埋的过往,在空空荡荡而又欲言又止的影像系列中,让每个观看者无法回避。  这些照片,不等同于单纯的风景或静物照片,影像不以物为最终的诉说对象;而所摄之物就像侦探小说里,神秘人物
期刊
路学军简历: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专职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理事,《甘肃摄影》主编、甘肃省摄影家协会培训中心负责人、甘肃省摄影家协会网站负责人。著有《剑雨》《剑语》诗集。  Q:你是如何与摄影结缘的?  A:对影像的早期认知来自家里的老照片,一种历史感和亲切感,我看到自己的长辈和亲戚们,很好奇。现在看老照片依然有一种时间穿越和无法回避的现实感。  Q:谈谈你用的第一台相机?  A
期刊
2015年9月19日,第15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PIP)拉开帷幕。9大展场、483个展览、66位国内外策展人、66家摄影机构、73所国内外院校、2116名摄影师、17827件摄影作品、30个国家和地区参展。  作为国内创办最早、举办时间最长的摄影节,第15年,平遥正在寻求突破。  呈现多元语境  “守望家园·放飞梦想”是今年平遥摄影大展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2014平遥大展主题“影像
期刊
吉迪恩·曼德尔(Gideon Mendel)是一位南非摄影师,1959年出生于约翰内斯堡,后迁居伦敦。自1980年代开始摄影以来,吉迪恩始终将镜头对准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其拍摄于1993年前后关注非洲艾滋病患者的项目《艾滋病患眼中的世界》(Though Positive Eyes)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很高的关注度。  《洪水淹没的世界》(Drowning World)是吉迪恩目前正在进行的拍摄项目名称
期刊
前段时间,电影《刺客聂隐娘》很火,不论票房如何,单是电影风格就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如火如荼的讨论。而该片导演,正是擅长用空镜头和留白来写意叙事的侯孝贤。  水气凌空,烟波苍茫,衣袂飘飘,纱帘映烛,一帧帧空镜头的串联,对女主角窈七来说,眼底的“每一样景物,都是记忆”;对观众来说,眼前的“每一个镜头,都是故事”。  在路上的空镜头  空镜头一般是指影片中描写自然景物或场面不出现人物的镜头。虽叫空镜头
期刊
上海这座城市,精巧中带有大气,婉约中带有粗犷。生活在其中的时间越久,越能体会得深。待得久了,喜欢她的程度会慢慢渗透到骨子里。初来乍到者、走马观花者,难以领略其精华,一不小心还会被那些传统的偏见所淹没。  拍照也一样。偶尔途径的地方,人们遇到兴奋处,快门不停歇地响起,但很难深入其内在。所以,关于上海百年来值得回味的街拍照片,一定是生活在这座城市有些年头的人拍摄的。只有把自己植根其间,才会得到她的灵魂
期刊
在阿姆斯特丹举办的2015 IBC展会(荷兰广播电视设备展)上,德国光学巨头施耐德展示了索尼FE卡口的5只电影镜头,包括25mm T2.1、35mm T2.1、50mm T2.1、75mm T2.1和100mm T2.1。众所周知,索尼全画幅微单镜头数量少一直是个短板,好在有蔡司和腾龙这样的镜头厂商鼎力支持。此次施耐德发布的这批镜头先前已有佳能和尼康版本。这些镜头面向专业视频领域,其售价并不“亲民
期刊
1995年,中国摇滚乐手、唐朝乐队贝斯手张炬在距25岁生日还差6天的时候遭遇车祸去世。为了纪念张炬,高原做了一本影集,照片里张炬和他的朋友们踢球、排练、演出、吃涮肉……她写道:“那时,我们青春,有劲儿。”  张炬是高原进入中国摇滚圈的引路者。十几岁时,她与张炬的姐姐在健美操培训班中相识,当时她也正在北京工艺美院师从韩子善学习摄影,很偶然地背着父亲送给她的一台理光相机,跟着张炬走进了那个带有乌托邦色
期刊
自176年前摄影术诞生之日起,人就是照相机面对的主要对象之一。  要表现人以及人的活动,既可以直接将镜头对准人,也可以仅仅记录下“无人”的画面,从这些无人的画面中去观察人的痕迹,去阅读人的故事,正所谓“无声之处觅有声”。这种摄影方法与直白地表现人相比,有时候显得更为隽永,韵味悠长。正因为如此,我们观察到,有越来越多的摄影师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即利用“无人”的画面来表现人和人的活动。  不能忽略的摄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