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成长需要有竞争的社会环境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in5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见到齐秀生同志《社会环境与人才》一书,欣喜之余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感慨良多,尤其在书的最后一部分“启示与现实思考”中作者提出,人才成长“要有激烈竞争的环境”的观点,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人才成长不能缺少这样的环境。
  齐秀生同志在书中对“人才”的定义可谓返璞归真,即“人才便是有才之人”。人才之才从何而来?通过学习、实践得来。学习的动力从何而来?究其原因,环境使然。“合理、有序、公平的竞争,是激发人才进取精神、开发人才潜能智力、发挥人才聪明才智的重要社会环境,也是挖掘利用人才资源、优化人才结构、发挥人才效益的重要渠道。”竞争环境的作用就在于逼迫人们去学习。社会发展需要人们成才,激烈的竞争逼迫人们成才。竞争逼迫人们适应社会的需要,去学习能够为时代和社会所认可的知识。不学习便不能成才,便无以立足存世,被竞争所淘汰。因此,创造合理、有序、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加快人们成才的步伐,确是当务之急。
  时代需要人才,人才辈出需要有竞争的环境。西方经济学流派中的需求学派认为,需求创造供给,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催生什么样的供给。供给与需求相适应,得到社会的认可,即为有效供给。人才也是这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通过竞争的环境使其才能得以显现的即为“显才”。“显才”的涌现,不仅使个人的价值得以体现,更重要的是展示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能够引导更多的人按照这一方向来塑造自己,有利于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人才之才需要顺应社会发展之需求来培养提高,人才之能需要通过竞争来展现。
  竞争与宽松、和谐是一致的,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诚如该书中所言,宽容或者说宽松的社会环境对人才的发现、发掘、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人才辈出需要宽松的社会环境。社会需求提供了市场,激烈的竞争创造了机制,而宽松的社会环境则提供了丰厚的人才基础,使竞争得以在众多的人才基础上展开,使竞争出来的人才更具社会价值。作为社会环境的维护者必须是开明的,其目光是战略的、长远的,不搞唯我独尊、唯我是听、唯我是从,能够兼收并蓄,集百家之长。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雄厚的人才基础,再通过竞争形成“宝塔型”的“人才高地”,进而形成人才优势、竞争优势。人才自由流动也是竞争的结果,没有竞争,就不会有人才的自由流动。书中结语部分说到“竞争人才,首先竞争社会环境”,确是金石之言。社会环境的创造与形成,与民间诉求、力量积蓄所形成的社会基础有关,但更需要主政者的倡导与践行。
  良好的竞争环境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保证,民主作基础。制度问题至关重要,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社会需求的规范化体现,竞争机制的合理化运作,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都需要制度的支撑与保障。而具有较强约束力的制度莫过于法律,但法律如果不能处理好与权力的关系,也会形同虚设。处理法律与权力关系使之各司其职、各展所长的,又莫过于民主。法律保护竞争,而民主是实现有序竞争的基础。在民主的基础上,使制度或者说法律不仅规范选才用才的始终,而且规范掌控选才用才者的行为。
  相信齐秀生同志的《社会环境与人才》,对于人才环境的建设,对于人才的大量涌现,定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作者: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责任编辑刘学侠
其他文献
又一个岁末年初,又一个一元复始。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理论前沿》杂志社的全体同志向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广大作者、读者和社会各界朋友恭贺新年!祝福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繁荣昌盛!  过去的200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令人振奋的一年。  ——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全面起步的一年。伴随我国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有
期刊
近日,读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编著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一书,感觉畅然和兴奋,读后很受教益和启发。  该著作共8章和附录,21万余字,深刻阐述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科学分析了民族精神的内涵、特性及功能,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并着重阐明了其在现代和当代的新发展,明确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着力点,客观地介
期刊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做实农村集体所有制。文章分析了家庭承包制的局限性和发展前景,探讨了构建农村新型集体所有制的途径。  [关键词] 农村集体所有制; 新农村建设; 出路  [中图分类号] F3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1-0011-03    一、建设新农村必须变革集体所有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城
期刊
[摘要] 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地位与作用的评价应当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迫切需要发展和创新,但必须遵循科学的思路,而不能随意曲解或错解。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评价; 发展和创新  [中图分类号] F09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1-0037-02    《理论前沿》2006年第18期刊登了吉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
期刊
[摘要] 文章利用公共经济学的概念和方法分析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和任务,针对目前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构建和谐社会; 公共经济学; 公共部门  [中图分类号] C913; F0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24-0017-02    公共经济学的方兴未艾,纯然是世界性的市场经济制度普遍而深刻发展的产物。公共经济学认为私人部门
期刊
[摘要] 正规金融发展农地担保面临较多法律障碍,亟须借鉴民间融资“农地抵押担保制度”,从法律和金融制度等方面加快创新,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农地抵押担保制度。  [关键词] 农地抵押担保制度; 金融  [中图分类号] D9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1-0045-02    当前农村贷款难问题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难以找到有效的贷款抵押资产
期刊
[摘要] 本文对两个革命老区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赣州模式”和遵义“四在农家”两种模式进行了比较,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进一步深化遵义“四在农家”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 革命老区; “赣州模式”; “四在农家”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20-0044-02    2006年4月25日至30日,我们遵义市委党
期刊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历史,就是寻找社会治理的最佳模式的历史。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使维护国家这一阶级统治的工具代替原始血缘集团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如果说世袭性的家族统治是国家治理的初级形式,那么,非世袭性的政党执政就是国家治理的高级形式。因此,探索和发现政党执政的基本规律成为当代政治学的重要主题。张连月著述的《政党执政纲鉴——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就是通过研究各国政党执政的
期刊
[摘要]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根本,要继续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在构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关键词] 农民收入; “三农”问题; 机制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15-0038-03    当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来解决“三农”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也是推进社会主义
期刊
[摘要] 在现实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教学和研究中的指导地位下降了,这是个突出的问题。但是,其中的原因并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经济学家们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条化了,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脱离了实际,在很多地方不仅不能说明现实,甚至和现实相矛盾。当务之急是,破除教条主义的束缚,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普遍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对现实经济关系做出新的理论概括,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