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逍遥游》它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中有两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一位庄子称他为宋荣子,另一位庄子称他为列子。庄子对这两个人的态度似乎颇有些不屑,还调侃他们“未数数然也”。
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我们常人眼中修为如此之高的二位贤者,在庄子眼中为何如此悲催,如此不逍遥呢?
要是翻翻古籍资料,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原来这位宋荣子可不是什么等闲之辈。宋荣子是与庄子同时代的人,他又叫宋钘,是宋国贤士。宋荣子与尹文合创了“宋尹学派”,这个学派在当时颇有影响。他们这一学派主张破除成见认识真理,又主张“均平寡欲”,他们号召“禁攻寝兵”,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宋荣子还差一点成了秦楚战争的和事佬,不过后来似乎不了了之了。天下之大,能像宋荣子那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又能有几人?
列子比起宋荣子,名气就更大些。其实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列子早就不是什么陌生人了,在语文教材中有两篇古文——《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这全是《列子》一书中的文章。列子其实与庄子一样,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物。他在郑国隐居了40年,潜心著述。列子一向低调,潜心于黄老之说,他“贵虚尚玄”,宣扬不可炫智于外而应养神于心,几乎已经达到了“和光同尘”的境界了。列子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又加以发扬光大。传说中他能在立春之日“乘风游八荒”,在立秋之日返回,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这比庄子所说“旬有五日而后返”可厉害多了。
庄子为什么否定他们?是他们还不够杰出,不够贤能吗?当然不是,庄子否定他们的最重要原因是他们不够逍遥。
何为逍遥?
庄子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肯定有不少老师喜欢用这句话来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学无止境嘛!可是,庄子的原意可不是这样,老师们断章取义,其实闹了个大笑话。庄子的原话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已而为之者,殆而已矣。”这句话出自《庄子·养生主》。它的大意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危险啊!既知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精疲力尽了。”也就是说要想逍遥,干脆就不要刻意学习什么艰深难懂的文化知识了。如此说来,逍遥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在庄子看来只有“齐物”才能“逍遥”,那么“齐物”又是什么呢?“齐物”就是指个体精神的解放,也即无矛盾的生存于世界之中,只有“齐物”才能“无为”,“无为”又是什么呢?“无为”是道家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它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指凡事都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不能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只有“无为”才能“逍遥”,才能摆脱一切束缚,自由自在,无拘束的生活。
宋荣子错就错在“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他把自己与客观世界分开得清清楚楚的,把荣与辱弄得明明白白的,他怎能“齐物”?怎能“无为”?列子虽然可以“御风而行”,可是没有风他又该怎么办呢?
他们无法摆脱这个外在世界的拘束,他们的心灵达不到“无为”的境界,他们尚处于“有为”之中,或者说是“人为”之中,一个“人”字加一个“为”字,这不就是“伪”字吗?所以他们“有所待”,他们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所以他们“为数数然也”,所以他们不逍遥啊!
佛家讲究修行,什么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佛家认为是大彻大悟,是放下生死。这个境界高吗?在庄周看来不够高,庄子认为只有“天人合一”才是最高境界。“天人合一”会有什么结果,那自然也就“无生无灭”了。
逍遥游到底逍不逍遥,逍遥游当然逍遥。
不过,大家应该明白通向逍遥游之路其实很不逍遥。我总觉得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国”,是道家的“乌托邦”。一个人要忘掉自己的存在,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才是“至人无己”,要把一切“有为”,一切功绩,一切名望,一切利益都抛弃,才能“神人无功”,才能“圣人无名”。
他要先获得一切,然后再抛弃一切;他要先苦苦追求,再慢慢思索;他要忘记自我,与天地合为一体,最后才能“大彻大悟”。
我不禁要感叹:庄子啊,你的逍遥不会只剩下悲摧吧!
陈富锟,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我们常人眼中修为如此之高的二位贤者,在庄子眼中为何如此悲催,如此不逍遥呢?
要是翻翻古籍资料,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原来这位宋荣子可不是什么等闲之辈。宋荣子是与庄子同时代的人,他又叫宋钘,是宋国贤士。宋荣子与尹文合创了“宋尹学派”,这个学派在当时颇有影响。他们这一学派主张破除成见认识真理,又主张“均平寡欲”,他们号召“禁攻寝兵”,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宋荣子还差一点成了秦楚战争的和事佬,不过后来似乎不了了之了。天下之大,能像宋荣子那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又能有几人?
列子比起宋荣子,名气就更大些。其实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列子早就不是什么陌生人了,在语文教材中有两篇古文——《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这全是《列子》一书中的文章。列子其实与庄子一样,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物。他在郑国隐居了40年,潜心著述。列子一向低调,潜心于黄老之说,他“贵虚尚玄”,宣扬不可炫智于外而应养神于心,几乎已经达到了“和光同尘”的境界了。列子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又加以发扬光大。传说中他能在立春之日“乘风游八荒”,在立秋之日返回,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这比庄子所说“旬有五日而后返”可厉害多了。
庄子为什么否定他们?是他们还不够杰出,不够贤能吗?当然不是,庄子否定他们的最重要原因是他们不够逍遥。
何为逍遥?
庄子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肯定有不少老师喜欢用这句话来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学无止境嘛!可是,庄子的原意可不是这样,老师们断章取义,其实闹了个大笑话。庄子的原话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已而为之者,殆而已矣。”这句话出自《庄子·养生主》。它的大意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危险啊!既知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精疲力尽了。”也就是说要想逍遥,干脆就不要刻意学习什么艰深难懂的文化知识了。如此说来,逍遥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在庄子看来只有“齐物”才能“逍遥”,那么“齐物”又是什么呢?“齐物”就是指个体精神的解放,也即无矛盾的生存于世界之中,只有“齐物”才能“无为”,“无为”又是什么呢?“无为”是道家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它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指凡事都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不能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只有“无为”才能“逍遥”,才能摆脱一切束缚,自由自在,无拘束的生活。
宋荣子错就错在“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他把自己与客观世界分开得清清楚楚的,把荣与辱弄得明明白白的,他怎能“齐物”?怎能“无为”?列子虽然可以“御风而行”,可是没有风他又该怎么办呢?
他们无法摆脱这个外在世界的拘束,他们的心灵达不到“无为”的境界,他们尚处于“有为”之中,或者说是“人为”之中,一个“人”字加一个“为”字,这不就是“伪”字吗?所以他们“有所待”,他们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所以他们“为数数然也”,所以他们不逍遥啊!
佛家讲究修行,什么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佛家认为是大彻大悟,是放下生死。这个境界高吗?在庄周看来不够高,庄子认为只有“天人合一”才是最高境界。“天人合一”会有什么结果,那自然也就“无生无灭”了。
逍遥游到底逍不逍遥,逍遥游当然逍遥。
不过,大家应该明白通向逍遥游之路其实很不逍遥。我总觉得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国”,是道家的“乌托邦”。一个人要忘掉自己的存在,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才是“至人无己”,要把一切“有为”,一切功绩,一切名望,一切利益都抛弃,才能“神人无功”,才能“圣人无名”。
他要先获得一切,然后再抛弃一切;他要先苦苦追求,再慢慢思索;他要忘记自我,与天地合为一体,最后才能“大彻大悟”。
我不禁要感叹:庄子啊,你的逍遥不会只剩下悲摧吧!
陈富锟,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