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92-02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个教师永恒的追求。
一、精心“预设”抓“生成”。
一节课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课前准备,所以教师的备课十分重要,好的课前“预设”,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设成功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预设教案就如杜威所说是教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进课堂,一个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教学机智的展现,蕴含着无限的智慧,它可以更好的發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如: “思维训练课”,我有幸听了3遍,他从学生熟悉的手指引入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指缝的变化,无论学生回答如何,总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借助幽默、风趣的语言,广博的知识功底,引导学生随着问题主线进行思考,进行思维的训练,并在活动中探索解决的方法,是节预设成功的好课。但课堂是动态变化的,动态生成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的执行教案的预设内容,应重视课堂新生成的资源,发挥出自己的教学机智,加以充分利用。如:在不同学校讲课时学生对设置的问题情境的处理,但李老师都能抓住学生的答案进行生成,使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处理都有所区别,但却同样精彩。
审视“预设”与“生成”,倘若没有精心预设,也谈不上生成,只有在实施预设的过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等精彩的瞬间,预设自然变为动态的生成。学生是有思维的人,不会完全按我们预设的那样进行活动,所以课堂上常出现老师意料之外的问题,使课前预设很难有效的达成。每一位数学教师,预设都要极为充分,对设置的问题,学生回答出来怎么办,回答不出怎么办,回答超越问题的本身怎么办等等,自然就能有效地解决预设生成中的一些矛盾,也只有这样,教师也才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进行调控,促进预设的有效生成,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二、创设良好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學习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在情境中创设悬念,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学“0表示没有的意义”时,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知的探求过程。上课开始,用课件播放五颜六色的气球正在徐徐上升的情景;然后拿来气球和学生一起玩放飞气球的游戏:每次放飞一个,每放一次问学生手里还有几个气球,把手中的最后一个也放飞了,手中没有气球了,还能用前面所学的5以内数来表示吗?怎么办?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通过安排儿童非常熟悉,非常喜爱的放飞气球的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提出问题,从有与无的对比中,突出“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自然地将0表示没有的意义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实践证明,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捕捉精彩细节,展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得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1、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他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
2、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如:我在教学“3的倍数”一课时,列举出一些3的倍数让学生观察,分析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有一位学生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如果是3、6、9,那么这个数是3的倍数;如果不是3、6、9,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于是,我把问题抛给大家:“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我们不妨先命名为‘某某猜想’,但这个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大家来验证。”在讨论中,有学生赞成,理由是:21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2+1=3,因而21能被3整除。也有学生反对,根据是:57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5+7是12,不是3、6、9,而57却是3的倍数。大家的验证结果,激起了那位学生的灵感,他将自己的想法做了修改:如果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不是一位数,再把它的和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一直到是一位数为止,看它是不是3、6、9。这就使原本一个错误的猜想演绎成正确的定理。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此细节处理得当,不仅使学生的不断碰撞,产生新的火花生成灵动课堂,而且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个教师永恒的追求。
一、精心“预设”抓“生成”。
一节课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课前准备,所以教师的备课十分重要,好的课前“预设”,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设成功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预设教案就如杜威所说是教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进课堂,一个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教学机智的展现,蕴含着无限的智慧,它可以更好的發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如: “思维训练课”,我有幸听了3遍,他从学生熟悉的手指引入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指缝的变化,无论学生回答如何,总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借助幽默、风趣的语言,广博的知识功底,引导学生随着问题主线进行思考,进行思维的训练,并在活动中探索解决的方法,是节预设成功的好课。但课堂是动态变化的,动态生成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的执行教案的预设内容,应重视课堂新生成的资源,发挥出自己的教学机智,加以充分利用。如:在不同学校讲课时学生对设置的问题情境的处理,但李老师都能抓住学生的答案进行生成,使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处理都有所区别,但却同样精彩。
审视“预设”与“生成”,倘若没有精心预设,也谈不上生成,只有在实施预设的过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等精彩的瞬间,预设自然变为动态的生成。学生是有思维的人,不会完全按我们预设的那样进行活动,所以课堂上常出现老师意料之外的问题,使课前预设很难有效的达成。每一位数学教师,预设都要极为充分,对设置的问题,学生回答出来怎么办,回答不出怎么办,回答超越问题的本身怎么办等等,自然就能有效地解决预设生成中的一些矛盾,也只有这样,教师也才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进行调控,促进预设的有效生成,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二、创设良好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學习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在情境中创设悬念,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学“0表示没有的意义”时,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知的探求过程。上课开始,用课件播放五颜六色的气球正在徐徐上升的情景;然后拿来气球和学生一起玩放飞气球的游戏:每次放飞一个,每放一次问学生手里还有几个气球,把手中的最后一个也放飞了,手中没有气球了,还能用前面所学的5以内数来表示吗?怎么办?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通过安排儿童非常熟悉,非常喜爱的放飞气球的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提出问题,从有与无的对比中,突出“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自然地将0表示没有的意义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实践证明,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捕捉精彩细节,展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得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1、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他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
2、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如:我在教学“3的倍数”一课时,列举出一些3的倍数让学生观察,分析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有一位学生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如果是3、6、9,那么这个数是3的倍数;如果不是3、6、9,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于是,我把问题抛给大家:“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我们不妨先命名为‘某某猜想’,但这个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大家来验证。”在讨论中,有学生赞成,理由是:21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2+1=3,因而21能被3整除。也有学生反对,根据是:57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5+7是12,不是3、6、9,而57却是3的倍数。大家的验证结果,激起了那位学生的灵感,他将自己的想法做了修改:如果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不是一位数,再把它的和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一直到是一位数为止,看它是不是3、6、9。这就使原本一个错误的猜想演绎成正确的定理。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此细节处理得当,不仅使学生的不断碰撞,产生新的火花生成灵动课堂,而且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