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教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关注人文教育,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人文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这要求每堂历史课都有一个立意和主题,并且能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结合今天的社会现象,让学生体验历史,起到“读史明智”的效果。
袁振国先生在《理解文科教育》一文中谈到:“当教师把文科的教学变成欣赏的过程,变成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变成展现自由精神舞台的时候,这才是文科教育。”学习历史不是只为了学习而学习,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历史课教学是枯燥的,但如何给枯燥的课堂加点蜜糖,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能认真积极思考,努力探究历史学科中的精髓。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历史课堂加强人文教育的策略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整合教材,使每堂历史课有鲜明的立意和主题
好的课堂一定会有鲜明的立意和主题,能使师生产生共鸣,尤其是历史学科,由于讲解的是以前的历史,如何从古代历史中挖掘有利于现代发展的观点和创新,如何使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同时能够积极思考,并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的了解很重要。
例如,在复习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七时,就可以把该课的主题确定为“经济体制的调整要符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复习专题六时指出市场在配置资源时的无序性、盲目性导致经济危机,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的创新才有可能摆脱危机;罗斯福根据本国实际进行经济体制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复习专题七中突出新经济政策实施与苏联改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少一些意识形态的争论,多一些理性分析问题,对青年学生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形成全球视野会有好处。如果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也许会因为对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的学习而学会如何面对和解决。
二、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走近历史
教师如果想在高中学生的脑海中建构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历史”,不能只让他们背诵和记忆别人的思想和结论,必须让他们经历历史的建构,知晓今人是怎样认识和解释古人的过程及其真理性与局限性的。为此,必须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获得感悟和体验。
笔者在讲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这一课时,就运用了历史图片(康熙帝肖像、雅克萨之战形势图、承德避暑山庄图、清朝疆域图等)、影视资料(统一台湾的视频、乌兰布通之战的视频介绍)、历史文献(中俄《尼布楚条约》、康熙帝为庆祝台湾统一的诗词)等多种史料,让学生置身于康熙帝所处的时代,并设问:如果你是当时的少年天子,你面临怎样的局势?有哪些隐患?你会如何解决?在学生讨论回答后得出了“康熙帝为今天统一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的结论。然后又设问:你还知道康熙帝的哪些事迹?在学生回答诸如文字狱、《康熙字典》后,笔者展示了当时西方的社会发展情况和后人对康熙帝的多元评价,又设问:你现在怎么评价康熙帝?
这些结合客观事实的思考,不仅仅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史探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更好地认识世界,学会理解历史,理解当代,如何正确行走自己的人生路。
三、用历史认识加深对当今社会现象的认识
历史与现实问题一直是学生热衷于学习和讨论的话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辨别力,能够根据历史研究现代和当代的一些问题,用自己的视角探求未知的世界。尤其是对时事政治和国际关系,更喜欢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我们在学习必修一专题二“南京大屠杀”时,既要分析这一事件发生的内外原因、严重恶果,还应联系现实指出近几年日本国内右倾军国主义幽灵仍在徘徊:否认南京大屠杀,不断篡改历史教科书,歪曲侵华史实,购买中国的钓鱼岛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应如何处理好中日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如此紧张的中日关系,不是一日所能解决的。中日关系有着一千多年的友好历史,但是作为中国公民,必须牢记日本侵华的历史,尤其是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滔天罪行。当代的学生在历史面前,要不忘国耻,但也不能永远生活在仇恨里面,战争有战争的历史因素,但中日两国的友谊还要建设,可以给学生适当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既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历史,又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知识面的拓宽和思想境界的升华。
作为人文科学的历史教育,从根本上讲其实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学生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提高其自身修养与素质,学会做事做人。
袁振国先生在《理解文科教育》一文中谈到:“当教师把文科的教学变成欣赏的过程,变成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变成展现自由精神舞台的时候,这才是文科教育。”学习历史不是只为了学习而学习,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历史课教学是枯燥的,但如何给枯燥的课堂加点蜜糖,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能认真积极思考,努力探究历史学科中的精髓。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历史课堂加强人文教育的策略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整合教材,使每堂历史课有鲜明的立意和主题
好的课堂一定会有鲜明的立意和主题,能使师生产生共鸣,尤其是历史学科,由于讲解的是以前的历史,如何从古代历史中挖掘有利于现代发展的观点和创新,如何使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同时能够积极思考,并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的了解很重要。
例如,在复习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七时,就可以把该课的主题确定为“经济体制的调整要符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复习专题六时指出市场在配置资源时的无序性、盲目性导致经济危机,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的创新才有可能摆脱危机;罗斯福根据本国实际进行经济体制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复习专题七中突出新经济政策实施与苏联改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少一些意识形态的争论,多一些理性分析问题,对青年学生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形成全球视野会有好处。如果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也许会因为对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的学习而学会如何面对和解决。
二、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走近历史
教师如果想在高中学生的脑海中建构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历史”,不能只让他们背诵和记忆别人的思想和结论,必须让他们经历历史的建构,知晓今人是怎样认识和解释古人的过程及其真理性与局限性的。为此,必须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获得感悟和体验。
笔者在讲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这一课时,就运用了历史图片(康熙帝肖像、雅克萨之战形势图、承德避暑山庄图、清朝疆域图等)、影视资料(统一台湾的视频、乌兰布通之战的视频介绍)、历史文献(中俄《尼布楚条约》、康熙帝为庆祝台湾统一的诗词)等多种史料,让学生置身于康熙帝所处的时代,并设问:如果你是当时的少年天子,你面临怎样的局势?有哪些隐患?你会如何解决?在学生讨论回答后得出了“康熙帝为今天统一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的结论。然后又设问:你还知道康熙帝的哪些事迹?在学生回答诸如文字狱、《康熙字典》后,笔者展示了当时西方的社会发展情况和后人对康熙帝的多元评价,又设问:你现在怎么评价康熙帝?
这些结合客观事实的思考,不仅仅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史探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更好地认识世界,学会理解历史,理解当代,如何正确行走自己的人生路。
三、用历史认识加深对当今社会现象的认识
历史与现实问题一直是学生热衷于学习和讨论的话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辨别力,能够根据历史研究现代和当代的一些问题,用自己的视角探求未知的世界。尤其是对时事政治和国际关系,更喜欢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我们在学习必修一专题二“南京大屠杀”时,既要分析这一事件发生的内外原因、严重恶果,还应联系现实指出近几年日本国内右倾军国主义幽灵仍在徘徊:否认南京大屠杀,不断篡改历史教科书,歪曲侵华史实,购买中国的钓鱼岛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应如何处理好中日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如此紧张的中日关系,不是一日所能解决的。中日关系有着一千多年的友好历史,但是作为中国公民,必须牢记日本侵华的历史,尤其是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滔天罪行。当代的学生在历史面前,要不忘国耻,但也不能永远生活在仇恨里面,战争有战争的历史因素,但中日两国的友谊还要建设,可以给学生适当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既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历史,又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知识面的拓宽和思想境界的升华。
作为人文科学的历史教育,从根本上讲其实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学生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提高其自身修养与素质,学会做事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