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做“教书匠”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haoxi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本诗的教学分这几大版块组成: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了解诗境;二、初读全诗,学习生字——感知诗意;三、情境里明理,对演后升华——感知诗情;四、贯通课内外,诵读厚积累——感知诗理;五、应材施教,作业超市——感知诗趣。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冬夜读书示子聿》的道理,古人读书是怎样地不遗余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教书匠”的做法,采用用教材的理念,恰当地用老教材,落实了新理念。在教学中,我有下面几点感悟。
  一、教法要多样化,对话要平等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时设计了“讀通”、“读懂”、“读好”三个环节。1、读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2、读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小组同学交流,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研究解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决之疑难,其他各组学生自由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3、读好。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置身于诗的意境。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二、诵读要感情化,情感要引共鸣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教学中只要我们合理地创设出一组情境来,引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涵泳”,一切难解与不可解的韵味和意境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就朗读的指导而言,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初步感受诗意的朗读。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初读时就使学生的感情有所定向,有利于理解诗意。
  第二阶段,加深理解的朗读。初读是感受,那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这个阶段,通过分析朗读,使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阶段,深化理解的朗读。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辨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如在教学第四步时,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情境,写出陆游冬夜教子的情景。并指名两人为一组,上台对演。师生相机点评、深化。①表演要领点拨:陆游为什么要说这番话,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子聿听完后会说些什么?②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并进一步感知其中的诗理。
  三、写诗教学诗歌,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古诗,大多教师都会按呈现诗句→解释字→理解句意的顺序,学生对这种模式也已习惯,兴趣不大,然该教师另辟蹊径,反其道行之,效果很好。首先,先出示句意,再鼓励引导学生删减字词成七绝诗,这一举措显然与古人“情意在胸,然后雕琢成句”的成诗过程相符,简言之,是按照写诗的过程来教学诗歌,这样更容易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有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带领学生融入到诗里。再者,这样“由博返约”,学生感到自己也能写诗,也能做小诗人,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你一言,我一句,各抒已见,不亦乐乎。学生说的句子与原句差距不大,估且算做诗,因为是自己写的,便更容易理解识记,学习难点一下子便被突破了。
  四、课内课外贯通,诵读积累提高
  随着近几年来古诗教学在各种教研平台上被广泛地关注,“关起门来教古诗”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如何用联系的眼光看待一首古诗教学,把一首诗放在一个得体的环境中展开教学,是这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所共同追求,却又难得要领困惑。课堂上,本诗的教学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自然而然地导入,又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合理地拓展延伸,整个教学过程过渡自然、有条不紊。这让我们认识到:教者合理地开发与组织教学资源是教好一首诗的基本保障;课堂上,教者对资源的恰到好处的利用更是对教学资源价值的有效提升。
其他文献
摘要:“授之以鱼,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益”。会学永远比学会重要,未来的“文盲”将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 自学    一、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能力,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自学能力包括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观察和独立实验
作为数学教师,每年带的班级中总会有一些“数学学困生”,所谓“数学学困生”,顾名思义是指在班级中学习态度、方法及过程及结果均有困难的学生。具体表现为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在课后不做或少做作业,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数学综合素养较差。如何转化“学困生”也是不少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发现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交往可
本节课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前一课时学生初步认识了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  教材从生活情景入手,通过让学生思考自行车饶圆形花坛骑一圈大约有多少米,引出圆的周长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圆的周长,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测量几组圆的直径和周长,自主发现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从而引
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是解决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矛盾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认识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作为发展变化主体的学生态度消极、被动——不想学,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充分运用或者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运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特别是不能或者不想动脑,去认识教师的所教,那么,即使教师"教"的再好,也不能促进学生自身知识
【摘 要】实践证明:初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实施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的灵活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从而使学生的潜能达到充分发挥与提高。  【关键词】有效教学 情境创设 兴趣 动力 全面发展    有效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教学效益,其定义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多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初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这方面都有经典的论述。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爱因斯坦则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  那么,何谓
农村分校的尴尬处境:第一,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教学楼相对陈旧,办学规模小,各种教学设施也相对落后,如多媒体电脑室等信息化工程建设、图书室实验室设备设施添置相对滞后。其次,目前的分校都率属于中心学校,因此在师资配置上,往往容易成薄弱地带——师生比低,代课教师多,新老教师多。第三,学校参加区级层面较高层次的各类教育教学研讨交流活动、各类竞赛机会不多,接受培养培训机会明显少于中心学校教师;同时由于目前分校
【摘 要】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语言驾驭的能力是提高思维质量的基础,思维品质其核心就是综合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品质 思维训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维就是一朵花,它是渐渐地积累生命的汁液的,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它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照射,它的花果就会绽开。”在学科教育素质化的今天,语文教学因其应用性、工具性的学科特点,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其思维质量和综合素质、造就创新人
【摘 要】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几年的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使我深切感受到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必须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关键词】品德 生活 课堂 有效性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新课程标准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天的信息,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这股春风吹醒了许多渴望教育教学改革者的头脑,他们积极投身教育改革。随着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我再也不能停留在等待和观望的台阶上,一定要投身到教育改革大潮中去,因此。在使用“九义”教材时,我注意结合新理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增减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些数学活动课。(数学活动课一“数学乐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