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本诗的教学分这几大版块组成: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了解诗境;二、初读全诗,学习生字——感知诗意;三、情境里明理,对演后升华——感知诗情;四、贯通课内外,诵读厚积累——感知诗理;五、应材施教,作业超市——感知诗趣。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冬夜读书示子聿》的道理,古人读书是怎样地不遗余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教书匠”的做法,采用用教材的理念,恰当地用老教材,落实了新理念。在教学中,我有下面几点感悟。
一、教法要多样化,对话要平等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时设计了“讀通”、“读懂”、“读好”三个环节。1、读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2、读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小组同学交流,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研究解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决之疑难,其他各组学生自由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3、读好。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置身于诗的意境。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二、诵读要感情化,情感要引共鸣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教学中只要我们合理地创设出一组情境来,引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涵泳”,一切难解与不可解的韵味和意境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就朗读的指导而言,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初步感受诗意的朗读。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初读时就使学生的感情有所定向,有利于理解诗意。
第二阶段,加深理解的朗读。初读是感受,那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这个阶段,通过分析朗读,使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阶段,深化理解的朗读。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辨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如在教学第四步时,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情境,写出陆游冬夜教子的情景。并指名两人为一组,上台对演。师生相机点评、深化。①表演要领点拨:陆游为什么要说这番话,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子聿听完后会说些什么?②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并进一步感知其中的诗理。
三、写诗教学诗歌,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古诗,大多教师都会按呈现诗句→解释字→理解句意的顺序,学生对这种模式也已习惯,兴趣不大,然该教师另辟蹊径,反其道行之,效果很好。首先,先出示句意,再鼓励引导学生删减字词成七绝诗,这一举措显然与古人“情意在胸,然后雕琢成句”的成诗过程相符,简言之,是按照写诗的过程来教学诗歌,这样更容易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有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带领学生融入到诗里。再者,这样“由博返约”,学生感到自己也能写诗,也能做小诗人,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你一言,我一句,各抒已见,不亦乐乎。学生说的句子与原句差距不大,估且算做诗,因为是自己写的,便更容易理解识记,学习难点一下子便被突破了。
四、课内课外贯通,诵读积累提高
随着近几年来古诗教学在各种教研平台上被广泛地关注,“关起门来教古诗”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如何用联系的眼光看待一首古诗教学,把一首诗放在一个得体的环境中展开教学,是这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所共同追求,却又难得要领困惑。课堂上,本诗的教学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自然而然地导入,又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合理地拓展延伸,整个教学过程过渡自然、有条不紊。这让我们认识到:教者合理地开发与组织教学资源是教好一首诗的基本保障;课堂上,教者对资源的恰到好处的利用更是对教学资源价值的有效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教书匠”的做法,采用用教材的理念,恰当地用老教材,落实了新理念。在教学中,我有下面几点感悟。
一、教法要多样化,对话要平等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时设计了“讀通”、“读懂”、“读好”三个环节。1、读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2、读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小组同学交流,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研究解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决之疑难,其他各组学生自由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3、读好。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置身于诗的意境。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二、诵读要感情化,情感要引共鸣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教学中只要我们合理地创设出一组情境来,引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涵泳”,一切难解与不可解的韵味和意境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就朗读的指导而言,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初步感受诗意的朗读。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初读时就使学生的感情有所定向,有利于理解诗意。
第二阶段,加深理解的朗读。初读是感受,那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这个阶段,通过分析朗读,使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阶段,深化理解的朗读。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辨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如在教学第四步时,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情境,写出陆游冬夜教子的情景。并指名两人为一组,上台对演。师生相机点评、深化。①表演要领点拨:陆游为什么要说这番话,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子聿听完后会说些什么?②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并进一步感知其中的诗理。
三、写诗教学诗歌,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古诗,大多教师都会按呈现诗句→解释字→理解句意的顺序,学生对这种模式也已习惯,兴趣不大,然该教师另辟蹊径,反其道行之,效果很好。首先,先出示句意,再鼓励引导学生删减字词成七绝诗,这一举措显然与古人“情意在胸,然后雕琢成句”的成诗过程相符,简言之,是按照写诗的过程来教学诗歌,这样更容易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有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带领学生融入到诗里。再者,这样“由博返约”,学生感到自己也能写诗,也能做小诗人,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你一言,我一句,各抒已见,不亦乐乎。学生说的句子与原句差距不大,估且算做诗,因为是自己写的,便更容易理解识记,学习难点一下子便被突破了。
四、课内课外贯通,诵读积累提高
随着近几年来古诗教学在各种教研平台上被广泛地关注,“关起门来教古诗”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如何用联系的眼光看待一首古诗教学,把一首诗放在一个得体的环境中展开教学,是这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所共同追求,却又难得要领困惑。课堂上,本诗的教学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自然而然地导入,又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合理地拓展延伸,整个教学过程过渡自然、有条不紊。这让我们认识到:教者合理地开发与组织教学资源是教好一首诗的基本保障;课堂上,教者对资源的恰到好处的利用更是对教学资源价值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