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船清梦你处寻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mi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35年的十八岁的少年:
  展信悦!
  现在是公元2018年,离你们所在的年代已有17年之久,此时的我正与彼时的你们一样,满怀豪情,壮志凌云,正想趁着十八岁年少,大干一场。
  张载先生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世纪宝宝”刚刚长大成人的我正与新中国一路同行与成长着,十八为界,突然便感受到源于先生的大儒重担,想与2035的你,共析一二。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全新的中国,一个又一个令人神往的清梦正在不断变为实现。从“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到公路“村村通”的完成,我们见证了这一代的建设者们先驱式的精神,从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到一分钟内移动支付可达3.7亿元,我们见证了这一代建设者不俗的实力。你也许无法想象第一辆汽车驶进小山村时村民的雀跃,也许无法想象留守儿童第一次在手机屏幕中看到父亲脸庞的热泪,也许无法想象贫困山区孩子吃上免费午餐那一刻的笑容,但你一定要記住,2035年的现代化的实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更是我们这一代建设者们为之奋斗、改造、创新而寻到的。
  2035年的中国,想来是蓬勃旺盛的,更是充满朝气的。现代化设备也许随处可见,人工智能可能已走向大街小巷,周末可携二三好友太空一游,暑期可随父母深海一探,但请你在恣意享受现代化的同时,勿忘天地之心,勿抛生民之名命,勿舍往圣绝学,勿沉湎时代清梦之中,失了民族根本。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自与新中国一同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你自应承我之梦,接过时代的接力棒,继续负重而登。你要记得汶川地震后众志成城的民族根骨,要记得北京奥运会中惊艳世人的“中国崛起”;你还要继往圣“仁义礼智信”的大国风范,要承天地的历史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不迷茫,也没有哪一代人不是成长于前贤梦想中,愿不忘初心,愿追梦而行。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十八岁的我建了满船宏伟清梦,愿十八岁的你终能寻到答案。
  祝身体健康,万事顺遂!
  2018的追梦者
  2018年6月7日
  【点评】
  1. 标题吸睛,清新诱人。标题化用诗句“满船清梦何处寻”,改“何”为“你”,变话题作文为交际写作,有很强的对话意识。
  2. 主题集中,虚实结合。行文时由张载的名言统领材材,在对过往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愿景中,把实写和虚写巧妙结合起来。
  3. 意境深远,诗情浓郁。本文在对过往的叙述完成之后,借助联想和想象,把笔触伸向了更为遥远的2035年,并对这一代青年寄予厚望,殷殷嘱托中饱含着浓浓诗意。
其他文献
这一部散文集的作者是一位退休少将。  那么,我们称他为将军,实际上不合军中“规矩”——正如我们不必称一位退休的军长为军长,然而在军中,一位将军即使退休了,别人也还是会称他为将军,军中有军中之习惯,况且,将军是他终身的荣誉。  但,当我们评价一位退休将军的文学写作时,换一种称谓似乎更能拉近文学与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因为此时,以上两种关系,有助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本人及其写作理念。  可究竟该怎样
期刊
又到毕业季,又该是个伤感的季节。离开意味着什么,离开又能拥抱什么。会不会偶尔难过地偷偷掉眼泪,会不会觉得过往有太多,没来得及珍惜,会不会在大声唱歌和一堆酒精里,笑着笑着就哭了呢?那些说过暖心话的人,那些无数个走过西河边的日子,那些无数个记忆里春天的午后,我们看花看天看未来,然后一个不小心,一个不经意,就变成笑着说再见。而这次,或许真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再见了吧!  记得当时自己高三的时候也曾被大段的
期刊
六月,初夏。  半业季汹涌而至。鏡头一 同窗数载少年情长,望征程千种思绪“呼——吸——呼呼——吸”  调整呼吸,让有些重的呼吸回归平稳,马上就轮到自己进行毕业论文阐述了,虽然紧张,却也兴奋。答辩的过程严肃而紧张,将近一年的准备,全部在这天的上午进行一个汇总。当评委老师们宣布你顺利通过的时候,“呼——”重重的一口气,你才真的放松下来,你为自己的学术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我们一路考学过来,经历
期刊
汉语的神奇,在于它能赋予词语以相当鲜明的感情色彩,从而使一些词语熠熠闪光,也使另一些词语灰头灰脸。前者即为所谓的褒义词,而后者,则就是所谓的贬义词。在各等词语粉墨登场的江湖中,褒义词犹似戏中的正面角色,被人追捧,讨人喜欢;而贬义词却仿佛与之对应的反面角色,遭人唾弃,令人厌弃。  词语遭遇褒扬或贬斥,与其相貌无涉,但与其精神指向颇有关联。褒义词呈现的,大多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姿态;而贬义词传导的,则是一
期刊
世事纷杂,风云变幻。多少回,我们遮眼于眼前的浮云;多少回,我们专注于眼前的蝇利;多少回,我们醉心于眼前的妖娆。生活,不只有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人生,不只有阴云、曲折,还有鲜花和阳光。挣脱惯性思维的禁锢,把目光投向更远的远方,那里也许是险峰,但却有无限风光。唯愿你独具一双慧眼,把世界清楚观看,阴云之后还有艳阳晴天!挣脱思维的藩篱  有时候,我们常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自以为是,沾沾自喜。也许我们太
期刊
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云“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文与可,苏轼表兄也,北宋时期著名画家。诗中赞扬其作画时,其身化为竹或竹化为其身,主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入乎其内”,深入到客体的灵魂之中,进入到物我不分、物与神游、天人合一的自由美妙境界。  书画同源同法,书法创作也须“入乎其内”。  孙过庭《书谱》云:“一点成一
期刊
宋代范仲淹在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明的是古代文人无论是顺境或逆境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这种境界实则高蹈,向来为贤者志士推崇。实际上,在范仲淹那里,若能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须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中,“不以物喜”最为紧要。质言之,人的悲和喜皆由物而生。何为物?物乃是世间之普遍存在,既是锦衣玉食,也是
期刊
同龄人,您好:  展信佳!  很奇怪吧,是谁写给你的信呢?是我——2000年出生的,于2018年,恰逢18岁的“世纪宝宝”的我。写给18年后的你,你一定想知道,18年前的中国是个什么状况吧。  2000年前的中国在前一辈人的努力奋斗下,迅速发展,2000年后的中国,在我辈的追梦中,更是飞速地发展,快速地崛起,速度之快,令你咋舌。  现如今的中国制造、中国标准、中国速度、中国模式……已然地引起来了全
期刊
我喜欢陕北民歌。   但十几年来,陕北民歌太普及了,什么人张口就唱,唱得越来越没了原来的品质,也没有了新鲜感。   这一年,我碰到了一个陕北人,她的歌声让我震撼,就如二十年前第一回听到陕北民歌时的那种兴奋,于是逢人便说,到处荐举。   其实,这人已经是位老歌手了。她的老,在于她先前一直唱通俗歌曲,而且唱得在全国比赛中还获过几次奖。   人蛮年轻,白脸长身,性情安稳,她唱陕北民歌也仅两三年,出版有一
期刊
一  打酱油曾是我们的常规工作。  八十年代的每个孩子都干过。家里做菜要用到酱油,下面条要用到芝麻酱,早餐要用到下粥菜——都要派遣孩子到杂咸铺走一趟。  打酱油有两种规格。一是用瓶,一是用碟。用碟的,几分钱就够了。用瓶的可能要两毛钱。两毛钱里,一毛八分钱用于打酱油,剩下两分钱买颗糖,神不知鬼不觉地吃掉——这属于儿童打酱油业的潜规则。  杂咸铺的前台,用几个脸盆装着橄榄、乌榄、腐乳、南姜……各种小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