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定县第八中学 河北 正定 050800)
【摘 要】教好散文,是语文教师不能回避的话题。面对散文写作课,老师要怎么处理才算到位,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懂呢?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都在教学中积累经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广大语文教师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学;语文;散文;教学
在散文写作中,朗读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不能疏忽的,是要贯穿始终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散文尤其要读,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优美的篇章与文段若能熟读成诵,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也将大有裨益。下面我就谈谈对散文教学提出几点自己的想法。
1. 抓住散文的线索,理清作者的思路 依据散文的文体特点,作者创作时,往往更讲究布局,注意结构,以求繁而不乱、杂而有章。一篇好的散文除以思想感情的脉络贯穿全篇外,总是以精巧的布局谋篇把繁多的题材组织得疏密有致,浑然一体。抓住散文的线索,就可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观察生活、构思作品、结构成篇的过程和特点。
(1)叙事散文一般按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发展过程为线索来安排结构表达中心。如《阿长与<山海经>》所写的事情很多,如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文章看似写得很“散”,但这么多材料都围绕阿长这个人物的活动来写,同时紧扣了作者对阿长的敬意和怀念组材的。
(2)抒情散文一般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作者先写儿时与蜜蜂的纠葛,因自己被蛰而讨厌它;但又被蜜蜂舍身自卫的精神所感动,便觉得其可怜而原谅它;再写因荔枝蜜的香甜可口而动情去看望它;接着写蜜蜂辛勤酿蜜不舍昼夜,无私忘我因而赞美它;再从赞美蜜蜂,联想过渡到歌颂具有蜜蜂精神的劳动人民;最后梦见自己变成蜜蜂,对蜜蜂由衷地爱慕。一线贯串,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只有抓住了散文的线索,理清文章思路,才能把握形似散乱的材料的内部联系,从而理清散文的结构艺术。
2. 引导学生领会散文的意境 “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己。”散文往往充满诗情画意,散文中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对象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因而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领会散文的意境。启发学生明白散文作者把强烈的感情、独到的见解,熔铸于所描绘的对象中。作者不论是写人生还是写自然,不论是说“自家事”还是说“人家事”,无不是从自我感悟出发。散文虽然选材广泛而自由,但作者总是写感受最深、融入思想感情最充分的生活经验。例如《白杨礼赞》,作者赋予白杨树以鲜明的特征,然后用咏物、抒情、说理三者紧密结合的手法,纵横叙写,礼赞白杨树。白杨树这个自然物染上了人的情感,有了人的意志,己不是原来的物了,从而形成了深邃的意境。
在散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最主要的意境,去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尤其要把那些言外之意,意外之情体会出来,这对丰富学生的感情,增强他们发现、认识、感受、欣赏美的能力,都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3. 引导学生品析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非常讲究文采,可骄可散,参差错落,富于变化,散文以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动人心弦。因此,散文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品味字、词、句,体会作者在“炼字”“造句”上的功夫,分析各种表达方式,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荔枝蜜》一文遣词造句确切生动,清新别致,寥寥数语而神态可见。试举一些副词的运用,以见其遣词用语的确切精当,功力过人。如“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往往”一词是“常常”的意思。常常叫人喜爱,并不全部叫人喜爱,若去掉“往往”,则意思大变。“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也许”表示可能而不肯定的意思,若去掉“也许”即变成肯定的意思了。这是作者的个人感受,并不是肯定的判断与科学的鉴别。“蜂王是黑褐色,身量特别长”, “特别”表示特有而区别于其他,从比较中说明其程度。“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它们从来不争”, “一向”, “从来”,表示从过去一直到现在一向如此,从时间上表示程度。阅读散文,就要这样引导学生去学习散文精炼、优美、含蓄、朴实的语言,从而品味、欣赏作品的意境,掌握思想内容。
4. 散文教学的两个关键点 (1)感知形象。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通过阅读文本,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阅读散文的第一步。如杨绛的散文《老王》(初中八年级(上)第二单元),通过阅读梳理可以发现,前半部主要写他生活的艰苦和精神的凄苦,作者从老王蹬三轮的职业、残疾的身体、简陋的居住环境等方面着笔;后半部以时间为序,回顾作者与老王交往的四个片段(A、愿意给我们送冰块,车费减半。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C、“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困难。D、去世前一天硬撑着身子给“我”送香油、鸡蛋。),写老王的为人,着重突出其“善良”的品质。
(2)把握情感。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散文在初中教材里占有一定量的篇幅,教好这类文章,提高课堂效果,是语文教师不能回避的话题。面对一篇散文,老师要怎么处理才算到位,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知道,散文难教,但教散文过瘾。教散文最能展现教师的才情,最易与学生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最易与作者同喜同悲。若教学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走出课堂,有不可言说的愉悦。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寻求散文的这种教学境界,试图建构自己课堂教学的理论,最终找到一条出路——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能经得起应试的检验,同时还具有操作性。三者有没有契合点呢?
散文的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发挥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优化散文教学。
【摘 要】教好散文,是语文教师不能回避的话题。面对散文写作课,老师要怎么处理才算到位,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懂呢?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都在教学中积累经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广大语文教师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学;语文;散文;教学
在散文写作中,朗读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不能疏忽的,是要贯穿始终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散文尤其要读,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优美的篇章与文段若能熟读成诵,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也将大有裨益。下面我就谈谈对散文教学提出几点自己的想法。
1. 抓住散文的线索,理清作者的思路 依据散文的文体特点,作者创作时,往往更讲究布局,注意结构,以求繁而不乱、杂而有章。一篇好的散文除以思想感情的脉络贯穿全篇外,总是以精巧的布局谋篇把繁多的题材组织得疏密有致,浑然一体。抓住散文的线索,就可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观察生活、构思作品、结构成篇的过程和特点。
(1)叙事散文一般按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发展过程为线索来安排结构表达中心。如《阿长与<山海经>》所写的事情很多,如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文章看似写得很“散”,但这么多材料都围绕阿长这个人物的活动来写,同时紧扣了作者对阿长的敬意和怀念组材的。
(2)抒情散文一般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作者先写儿时与蜜蜂的纠葛,因自己被蛰而讨厌它;但又被蜜蜂舍身自卫的精神所感动,便觉得其可怜而原谅它;再写因荔枝蜜的香甜可口而动情去看望它;接着写蜜蜂辛勤酿蜜不舍昼夜,无私忘我因而赞美它;再从赞美蜜蜂,联想过渡到歌颂具有蜜蜂精神的劳动人民;最后梦见自己变成蜜蜂,对蜜蜂由衷地爱慕。一线贯串,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只有抓住了散文的线索,理清文章思路,才能把握形似散乱的材料的内部联系,从而理清散文的结构艺术。
2. 引导学生领会散文的意境 “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己。”散文往往充满诗情画意,散文中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对象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因而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领会散文的意境。启发学生明白散文作者把强烈的感情、独到的见解,熔铸于所描绘的对象中。作者不论是写人生还是写自然,不论是说“自家事”还是说“人家事”,无不是从自我感悟出发。散文虽然选材广泛而自由,但作者总是写感受最深、融入思想感情最充分的生活经验。例如《白杨礼赞》,作者赋予白杨树以鲜明的特征,然后用咏物、抒情、说理三者紧密结合的手法,纵横叙写,礼赞白杨树。白杨树这个自然物染上了人的情感,有了人的意志,己不是原来的物了,从而形成了深邃的意境。
在散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最主要的意境,去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尤其要把那些言外之意,意外之情体会出来,这对丰富学生的感情,增强他们发现、认识、感受、欣赏美的能力,都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3. 引导学生品析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非常讲究文采,可骄可散,参差错落,富于变化,散文以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动人心弦。因此,散文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品味字、词、句,体会作者在“炼字”“造句”上的功夫,分析各种表达方式,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荔枝蜜》一文遣词造句确切生动,清新别致,寥寥数语而神态可见。试举一些副词的运用,以见其遣词用语的确切精当,功力过人。如“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往往”一词是“常常”的意思。常常叫人喜爱,并不全部叫人喜爱,若去掉“往往”,则意思大变。“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也许”表示可能而不肯定的意思,若去掉“也许”即变成肯定的意思了。这是作者的个人感受,并不是肯定的判断与科学的鉴别。“蜂王是黑褐色,身量特别长”, “特别”表示特有而区别于其他,从比较中说明其程度。“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它们从来不争”, “一向”, “从来”,表示从过去一直到现在一向如此,从时间上表示程度。阅读散文,就要这样引导学生去学习散文精炼、优美、含蓄、朴实的语言,从而品味、欣赏作品的意境,掌握思想内容。
4. 散文教学的两个关键点 (1)感知形象。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通过阅读文本,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阅读散文的第一步。如杨绛的散文《老王》(初中八年级(上)第二单元),通过阅读梳理可以发现,前半部主要写他生活的艰苦和精神的凄苦,作者从老王蹬三轮的职业、残疾的身体、简陋的居住环境等方面着笔;后半部以时间为序,回顾作者与老王交往的四个片段(A、愿意给我们送冰块,车费减半。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C、“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困难。D、去世前一天硬撑着身子给“我”送香油、鸡蛋。),写老王的为人,着重突出其“善良”的品质。
(2)把握情感。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散文在初中教材里占有一定量的篇幅,教好这类文章,提高课堂效果,是语文教师不能回避的话题。面对一篇散文,老师要怎么处理才算到位,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知道,散文难教,但教散文过瘾。教散文最能展现教师的才情,最易与学生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最易与作者同喜同悲。若教学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走出课堂,有不可言说的愉悦。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寻求散文的这种教学境界,试图建构自己课堂教学的理论,最终找到一条出路——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能经得起应试的检验,同时还具有操作性。三者有没有契合点呢?
散文的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发挥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优化散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