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6月12日,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通知。通知在肯定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指出我省基础教育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和问题,尤其是有些地方和学校办学行为不够规范,违规补课多、考试多、作业多、学生睡眠少等现象比较突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制约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影响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通知指出:切实把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那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创新教育呢?本文拟就此作一抛砖引玉的探讨。
一、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关系的理解
什么是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在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关键是使他们具有创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系: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不是创新教育离开素质教育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
二、创新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要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努力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无法想象一个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爱学习、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会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
其次,教师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育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在“补课多、考试多、作业多、学生睡眠少等现象比较突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下,学生只知道死记标准答案的情况下,还会拥有创新的思维和热情吗?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民族复兴的要求。我们应该借苏办发(2009)24号文件的契机,认真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教师、学生地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真正的转变。
2.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夜,知识的更新换代加速,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改革,呼唤着教育终身化。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一个知识结构老化、思想保守的老师在一个思维活跃、不断学习的学生面前所起的作用是显然的。继承需要学习,创新更需要学习。
3.课内、课外努力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的认识“更上一层楼”。
教师要在课内教学中巧妙设问、激发想象,在课外辅导、学生课外探究中善于引导,努力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
三、信息技术对实施创新教育的影响
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性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独立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立动手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之在实施创新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平等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保证,而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激发思维兴趣,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
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迸发。
2.运用信息技术巧妙设问,激励思考,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内教学中提问是启迪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应在继承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意识,巧妙设问,激励思考。学生的思维兴趣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内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生动的演示,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更好地产生“疑”,并促使其独立思考,在思考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活跃想象,激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
想象思维的锻炼,信息技术可在其中发挥具大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的形象演示,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灵感,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的学习情境中,能很自然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中小学阶段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民族复兴的要求。开展创新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有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了其中的重要性、艰巨性,为之不懈努力,注入活力,才能使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推进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
通知指出:切实把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那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创新教育呢?本文拟就此作一抛砖引玉的探讨。
一、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关系的理解
什么是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在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关键是使他们具有创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系: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不是创新教育离开素质教育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
二、创新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要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努力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无法想象一个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爱学习、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会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
其次,教师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育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在“补课多、考试多、作业多、学生睡眠少等现象比较突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下,学生只知道死记标准答案的情况下,还会拥有创新的思维和热情吗?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民族复兴的要求。我们应该借苏办发(2009)24号文件的契机,认真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教师、学生地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真正的转变。
2.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夜,知识的更新换代加速,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改革,呼唤着教育终身化。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一个知识结构老化、思想保守的老师在一个思维活跃、不断学习的学生面前所起的作用是显然的。继承需要学习,创新更需要学习。
3.课内、课外努力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的认识“更上一层楼”。
教师要在课内教学中巧妙设问、激发想象,在课外辅导、学生课外探究中善于引导,努力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
三、信息技术对实施创新教育的影响
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性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独立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立动手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之在实施创新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平等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保证,而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激发思维兴趣,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
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迸发。
2.运用信息技术巧妙设问,激励思考,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内教学中提问是启迪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应在继承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意识,巧妙设问,激励思考。学生的思维兴趣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内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生动的演示,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更好地产生“疑”,并促使其独立思考,在思考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活跃想象,激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
想象思维的锻炼,信息技术可在其中发挥具大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的形象演示,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灵感,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的学习情境中,能很自然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中小学阶段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民族复兴的要求。开展创新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有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了其中的重要性、艰巨性,为之不懈努力,注入活力,才能使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推进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