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崇高的社会事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学校而言,科学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瓶颈,才能提高学校发展水平。常州市李长志名师工作室致力于教师团队建设,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寻找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研究态度引领学科发展。几年来,工作室围绕“真诚服务、专业引领、实践探索、共同发展”的目标,挖掘区域联盟资源,深度研究适度课堂,充分发挥传、帮、带的引领作用,更好地促进了成员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推动了区域性体育学科建设。与此同时,也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学习型共同体,让更多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享受到职业的幸福感,让更多的青少年儿童在阳光下健康地成长。
一、推进多元联动,组建“区域联盟”研究团队,拓展智慧碰撞“新空间”,促进研训一体协调发展
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就是教育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区域等诸项要求的发展,而体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程。为此,工作室全方位构建了“以研训中心(教研室)—协作区(教学片)—教研组(学校)为主线的管理网络联盟体;以工作室—课改讲师团—青年教师发展部为主线的教师成长联盟体;以学科中心组—项目组(课题组)—实验基地为主线的学科建设联盟体;以体育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为主线的跨学科研究联盟体”等一系列合作团队,探索大面积推进体育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如工作室紧扣“常规调研”和“青年教师”这一关键词,采用了“研、导、评、训”一体化的赛课模式,整体设计了赛课目标、内容和操作策略,同一单元(涉及到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的教学内容),不同目标(不同课时不同目标,但每一课时都有核心目标),多样手段(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有执教者进行个性化设计),实现了“片级选拔与常规调研”、“教材培训与教学指导”、“市级展示与成果推广”相结合的成果辐射目标,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联盟体,促进体育学科课程协调发展。
二、树立人本理念,探索“模块教学”课程体系,抓住适度课堂“关键点”,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工作室按照“适合的就是有效的”发展理念,对每位成员的课堂教学风格进行深度研究,引导成员在自己教学实践的兴趣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区、课程教材的学习思考区,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为了体现“鲜活课堂每一节,健康生活每一天”的主题思想,工作室在“课型”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同题会课”等一系列公开教学研究活动。如采用的“新课堂、三人行”为主题的“同题异构”研训活动,通过同一课题、不同层面(高中、初中和小学),同一课题、不同形式(同一节课),同一课题、不同目标(不同课时)等多种方式,完成“看一堂示范课(省赛一等奖)、成员上一堂研究课(根据模块理念集体设计)、其他教师上一堂常态课(执教者自行设计)”研讨流程,来帮助老师们进一步明确课程性质,把握教学规律,寻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逐步形成特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
三、注重成果转化,开设“资源辐射”网络论坛,落实服务农村“宣言书”,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办教育要有社会视野,要主动服务社会,实现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是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工作室按照“成果辐射促均衡,服务农村同步行”的思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开辟互动交流平台,使工作室专题网站成为体育学科建设和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从而创新了农村体育教师培训方式,帮助体育教师开阔眼界,共享集体智慧。如通过邮箱、短信、BLOG、QQ群、视频和网站留言以及论坛平台等新媒体技术,开展了数千人次的远程交流研训活动,切实为成员和农村一线老师们提供资源学习的专业化平台,掀起了“每天上网一小时,撰写感悟一段话,专业成长一大步”的学习交流热潮。目前,工作室专题网站点击率已达260万多人次,数百项次科研成果被运用或转载,实践经验《以点带面、城乡联动、研训一体、稳步推进——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和《服务、引领、研究、共赢——组建名师工作室实践与思考》在全省体育教研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
四、坚持目标引领,编制“专业成长”考评手册,提供教师工作“说明书”,促进师资队伍持续发展
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工作室根据《实施意见》和《互帮共进协议》等相关要求,建立协同管理、过程量化、考核评价、奖惩激励等多元机制,重点编制《工作室成员绩效考核综合评价表》、《工作室成员成长手册》、《项目研究指导手册》等考评标准体系。这些制度的出台,为工作室成员规范工作提供了一份“说明书”,帮助每一位成员学会“用未来规划现在,让行动见证思想”的行动策略,更能清晰地记录每位成员专业化发展的成长轨迹,促进教师走上持续发展之路,真正形成了工作有目标、培训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的工作室文化氛围。
一、推进多元联动,组建“区域联盟”研究团队,拓展智慧碰撞“新空间”,促进研训一体协调发展
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就是教育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区域等诸项要求的发展,而体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程。为此,工作室全方位构建了“以研训中心(教研室)—协作区(教学片)—教研组(学校)为主线的管理网络联盟体;以工作室—课改讲师团—青年教师发展部为主线的教师成长联盟体;以学科中心组—项目组(课题组)—实验基地为主线的学科建设联盟体;以体育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为主线的跨学科研究联盟体”等一系列合作团队,探索大面积推进体育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如工作室紧扣“常规调研”和“青年教师”这一关键词,采用了“研、导、评、训”一体化的赛课模式,整体设计了赛课目标、内容和操作策略,同一单元(涉及到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的教学内容),不同目标(不同课时不同目标,但每一课时都有核心目标),多样手段(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有执教者进行个性化设计),实现了“片级选拔与常规调研”、“教材培训与教学指导”、“市级展示与成果推广”相结合的成果辐射目标,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联盟体,促进体育学科课程协调发展。
二、树立人本理念,探索“模块教学”课程体系,抓住适度课堂“关键点”,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工作室按照“适合的就是有效的”发展理念,对每位成员的课堂教学风格进行深度研究,引导成员在自己教学实践的兴趣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区、课程教材的学习思考区,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为了体现“鲜活课堂每一节,健康生活每一天”的主题思想,工作室在“课型”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同题会课”等一系列公开教学研究活动。如采用的“新课堂、三人行”为主题的“同题异构”研训活动,通过同一课题、不同层面(高中、初中和小学),同一课题、不同形式(同一节课),同一课题、不同目标(不同课时)等多种方式,完成“看一堂示范课(省赛一等奖)、成员上一堂研究课(根据模块理念集体设计)、其他教师上一堂常态课(执教者自行设计)”研讨流程,来帮助老师们进一步明确课程性质,把握教学规律,寻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逐步形成特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
三、注重成果转化,开设“资源辐射”网络论坛,落实服务农村“宣言书”,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办教育要有社会视野,要主动服务社会,实现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是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工作室按照“成果辐射促均衡,服务农村同步行”的思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开辟互动交流平台,使工作室专题网站成为体育学科建设和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从而创新了农村体育教师培训方式,帮助体育教师开阔眼界,共享集体智慧。如通过邮箱、短信、BLOG、QQ群、视频和网站留言以及论坛平台等新媒体技术,开展了数千人次的远程交流研训活动,切实为成员和农村一线老师们提供资源学习的专业化平台,掀起了“每天上网一小时,撰写感悟一段话,专业成长一大步”的学习交流热潮。目前,工作室专题网站点击率已达260万多人次,数百项次科研成果被运用或转载,实践经验《以点带面、城乡联动、研训一体、稳步推进——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和《服务、引领、研究、共赢——组建名师工作室实践与思考》在全省体育教研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
四、坚持目标引领,编制“专业成长”考评手册,提供教师工作“说明书”,促进师资队伍持续发展
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工作室根据《实施意见》和《互帮共进协议》等相关要求,建立协同管理、过程量化、考核评价、奖惩激励等多元机制,重点编制《工作室成员绩效考核综合评价表》、《工作室成员成长手册》、《项目研究指导手册》等考评标准体系。这些制度的出台,为工作室成员规范工作提供了一份“说明书”,帮助每一位成员学会“用未来规划现在,让行动见证思想”的行动策略,更能清晰地记录每位成员专业化发展的成长轨迹,促进教师走上持续发展之路,真正形成了工作有目标、培训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的工作室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