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急需高职院校培养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然而一些学生不愿选择高职院校,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满意度不高,这似乎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基于此,文章构建了以“办学能力、办学质量、学校声誉、校园文化、社会影响”为主体的“五位一体”指标体系,并就学生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等个人特征对高职院校选择的影响情况做了具体分析,以助力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宣传推广和品牌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五位一体”指标体系 学生择校 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曹建东(1961- ),男,江苏常熟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方向阳(1971- ),男,江苏武进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张琦英(1981- ),女,江苏常州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苏州 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基于Aaker模型的转型期高职院校品牌评价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A0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32-0030-03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在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生产水平、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也日益明确。特别是一批示范院校的建设初显成效,对高职院校走品牌建设的发展道路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当然,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现象,一方面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亟须高职院校培养出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却不愿选择高职院校或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满意度不高。这一矛盾似乎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本文构建了以“办学能力、办学质量、学校声誉、校园文化、社会影响”为主体的“五位一体”指标体系,并就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以及家庭月收入等个人特征对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透视出高职院校的品牌与信誉所在,折射出高职院校的吸引力。既为谋求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探索路径,也为高职院校不断提升内涵,努力打造品牌,彰显高职特色,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中的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共同进步出谋划策。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覆盖苏南地区4家高职院校,每所院校选择100名左右的在校生,共计400名学生接受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67份,有效回收率91.75%。其中男生161人,女生206人;一年级新生201人,二年级学生136人,三年级学生30人(调查时三年级已经进入实习期)。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影响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因素重要度调查,根据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学生访谈,结合高职教育特点,编制了22个问题,包括图书馆条件、先进的实训场所、学校硬件资源、校内生活便利性、校园安全、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毕业生就业率、学校提供足够的实习就业机会、专业特色、教学评估结果、本校教职员工对学校的评价、社会公众对学校的评价、企业对学校的评价、媒体对学校的评价、校园环境、学校校风、学校社团活动、学校发展潜力、学校学费水平、入学条件(录取分数)、学校所处地域经济水平、学校的奖助学金情况,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设计问题答案为:5—非常重要,4—比较重要,3—重要,2—比较不重要,1—不重要;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二、结果与分析
数据首先采用SPSS17.0进行信度检验,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714~0.9832之间,克隆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37,表明该量表的信度良好。
(一)数据的描述分析
对367份问卷的描述统计量中,21个指标的重要度得分在4分以上,得分最高的是“校园安全”,为4.48分,说明安全是学生最看重的因素。排在第二、第三位的是“毕业生就业率”(4.47分)、“入学条件”(4.37分),说明毕业生就业率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所以学生认为非常重要,而一个学校是否值得报考,入学分数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企业对学校的评价”“校风”“学校硬件”等指标得分靠前;“媒体对学校的评价”得分最低,只有3.84分,原因可能是学校主要以广告的形式在媒体出现,虚假成分比较多,当然,这一项的标准差也是最高的,达到1.0129,说明学生对媒体评价信任度差异相对较大。
(二)“五位一体”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21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并按照方差最大化进行旋转,得出如下结果:在因子1中,因子载荷较大的是指标“图书馆条件”(0.749)、“学校硬件资源”(0.63)、“先进的实训场所”(0.691)、“校内生活便利性”(0.602)、“校园安全”(0.717),它们所反映的是学校保障教学、科研、生活的硬件条件,是一所学校可以开办的基础,因此可称为“办学能力因子”;在因子2中,“本校教职员工对学校的评价”(0.799)、“社会公众对学校的评价”(0.776)、“企业对学校的评价”(0.634)、“媒体对学校的评价”(0.576)的载荷较大,且这些指标集中反映了各界对学校的评价,因此可称为“学校声誉因子”;在因子3中,指标“校园环境”(0.648)、“学校校风”(0.669)、“学校社团活动”(0.624)、“学校发展潜力”(0.66)的载荷较大,所反映的是学校环境、文化等内容,因此可称为“校园文化因子”;在因子4中,指标“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0.311)、“毕业生就业率”(0.679)、“学校提供足够的实习就业机会”(0.625)、“专业特色”(0.831)、“教学评估结果”(0.776)的载荷较大,所反映的是学校办学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可称为“办学质量因子”,其中,由于指标“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载荷只有0.311,建议删去,可能是学生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还不是十分熟悉,而且对于课程的评价还比较少;在因子5中,指标“学校学费水平”(0.591)、“入学条件(录取分数)”(0.759)、“学校所处地域经济水平”(0.424)、“学校的奖助学金情况”(0.779)的载荷较大,一定程度反映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可称为“社会影响因子”。根据上述因子分析,从而构建出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五位一体”指标体系(见下图)。

三、基于学生个体特征开展的高职院校品牌推广
本文在对学生选择高职院校时的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调研统计的基础上,构建了“五位一体”的指标体系,而学生个体因性别、所处的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等不同,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为更好地从学生视角开展高职院校品牌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而科学制定高职院校品牌推广策略,提升学校的品牌影响力、招生数量与质量。
(一)高职院校品牌推广
1.根据性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招生宣传。对以上构建“五位一体”的21个指标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在性别差异性方面,仅“毕业生就业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女生认为就业率更重要,平均得分为4.58,男生的平均得分为4.31。这一调研结果可作为指导高职院校对外招生宣传的重要依据。
在对女生的招生宣传中,可以多从理想的工作着手,着重介绍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如就业率、对口率、薪资水平等,从而吸引女生报考本校;而对男生的招生宣传中,可以创新、创业为突破口,凸显未来就业的挑战和机遇。如此,能更好地满足男女生的不同期望与需求,提升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和招生质量。
2.借助高职在校生宣传推广。对高职院校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在受“本校教职员工对学校的评价”“社会公众对学校的美誉度”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三个年级受“本校教职工对学校的评价”影响程度平均得分分别为3.95、4.19、4.20,而三个年级受“社会公众对学校美誉度”的影响程度平均得分分别为4.0、4.24、4.1。
调查发现,二年级学生由于对学校更了解、对社会还不够熟悉,他们对于学校的满意度是最高的,因此在招生宣传等院校推广活动中,可以更多地选择二年级学生作为宣传推广人员,这些学生对本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还可以成为评价学校美誉度的重要社会公众,通过切身体验反映学校的真实情况,实现高职院校有效的宣传、推广。
3.针对不同专业进行差异化宣传。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以上21个指标也表现出了差异性,这里将“专业”粗略地划分成理工类、文史类、其他类。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学校所处地域”“社会公众对学校的美誉度”“本校教职员工对学校的评价”“媒体对学校的评价”这四项指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其中,三个专业大类受“学校所处地域”的影响程度依次为4.15、4.04、3.88,受“社会公众对学校的美誉度”的影响程度分别为4.14、4.02、3.84,受“本校教职员工对学校评价”的影响程度分别为4.20、3.99、3.89,而受“媒体对学校评价”的影响程度分别为3.90、3.89、3.62。理工类专业学生的评分远高于其他两类专业的学生。
这就要求对不同的专业采用不同的宣传、教育、推广方式。由于理工科学生更加理性、客观,因而其对各项指标的评分都高于文史类、其他类,在宣传推广中,针对理工科学生,要将高职院校所处的区域优势、社会公众及媒体对高职院校的评价、高职院校历年获得的杰出成就呈现于理工科学生面前,帮助其客观理性分析,进而吸引其申报就读高职院校;而针对文史类及其他类专业的学生,虽然也需要呈现这些信息,但更多的是进行引导,帮助他们理解这些评价和业绩,提升其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
4.针对不同区域开展差异化推广。学生家庭所在地对以上指标也表现出了差异性,将学生家庭所在地划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县级或县级市、村镇,具体在“学校硬件资源”“学校奖助学金”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其中,学生受“学校硬件资源”的影响程度依次为4.27、4.03、4.30、4.31,受“学校奖助学金”的影响程度分别为4.08、3.93、4.18、4.05。
针对这一调研结果,高职院校在对县级或县级市的学生宣传推介时,更多应凸显目前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资源条件,学校所提供的奖助学金项目、数量等;对村镇地区的学生进行宣传时则需强调学校所拥有的坚实的硬件资源。这样,通过开展有侧重点的宣传推介,吸引更多的学生申请就读高职院校。
(二)高职院校品牌建设
根据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五位一体”指标体系中的5个因子21个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开展高职院校品牌建设时,应将提高办学品质放在首位,同时提升高职院校的学校声誉和办学能力,从而吸引学生就读高职院校。
1.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品质。高职院校的办学品质是影响学生选择高职就读的最主要因素,而办学品质由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办学质量这两大因子直接决定。
首先,高职院校要全面提升办学能力,主要包括学校的各项硬件资源建设,如全面提升教学实训场所、图书馆条件、校园环境、校园安全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教学、实验、实训)、生活环境。
其次,高职院校品牌建设以提升办学质量为基础,重视专业特色、课程的合理设置及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实习机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对口率等,为高职院校赢得良好的口碑。
2.提升高职院校的美誉度。从不同个体学生对各项指标的影响程度来看,学校的声誉、美誉度均是考察高职院校的重要指标,而与学校美誉度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本校教职员工对学校的评价、社会公众对学校的评价、企业对学校的评价及媒体对学校的评价。
通过对这一因子的分析,高职院校首先要形成校内的声誉提升团队,责任人就是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通过对在校生的教育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学生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使其毕业后也成为社会评价的中坚力量;其次,高职院校要时刻保持与企业、社会、媒体的紧密联系,将学校举办的活动、参加的比赛、获得的优秀业绩通过媒体、网络加以宣传推广,帮助学校赢得良好的美誉度与知名度;最后,高职院校还要与企业深度接洽,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跟踪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并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为企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对口率,赢得良好的企业评价。
[参考文献]
[1]杨金华.高校自主招生权与考生择校权的冲突与平衡[J].高教探索,2011(6).
[2]肖蕾.影响高考志愿填报的因素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6(11).
[3]乐国林.城市家庭高考志愿填报中的代际差异[J].青年研究,2003(9).
[4]王毅杰,梁子浪,陆宏生.高考志愿填报中的行为策略:户籍的影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五位一体”指标体系 学生择校 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曹建东(1961- ),男,江苏常熟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方向阳(1971- ),男,江苏武进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张琦英(1981- ),女,江苏常州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苏州 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基于Aaker模型的转型期高职院校品牌评价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A0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32-0030-03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在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生产水平、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也日益明确。特别是一批示范院校的建设初显成效,对高职院校走品牌建设的发展道路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当然,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现象,一方面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亟须高职院校培养出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却不愿选择高职院校或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满意度不高。这一矛盾似乎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本文构建了以“办学能力、办学质量、学校声誉、校园文化、社会影响”为主体的“五位一体”指标体系,并就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以及家庭月收入等个人特征对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透视出高职院校的品牌与信誉所在,折射出高职院校的吸引力。既为谋求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探索路径,也为高职院校不断提升内涵,努力打造品牌,彰显高职特色,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中的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共同进步出谋划策。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覆盖苏南地区4家高职院校,每所院校选择100名左右的在校生,共计400名学生接受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67份,有效回收率91.75%。其中男生161人,女生206人;一年级新生201人,二年级学生136人,三年级学生30人(调查时三年级已经进入实习期)。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影响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因素重要度调查,根据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学生访谈,结合高职教育特点,编制了22个问题,包括图书馆条件、先进的实训场所、学校硬件资源、校内生活便利性、校园安全、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毕业生就业率、学校提供足够的实习就业机会、专业特色、教学评估结果、本校教职员工对学校的评价、社会公众对学校的评价、企业对学校的评价、媒体对学校的评价、校园环境、学校校风、学校社团活动、学校发展潜力、学校学费水平、入学条件(录取分数)、学校所处地域经济水平、学校的奖助学金情况,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设计问题答案为:5—非常重要,4—比较重要,3—重要,2—比较不重要,1—不重要;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二、结果与分析
数据首先采用SPSS17.0进行信度检验,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714~0.9832之间,克隆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37,表明该量表的信度良好。
(一)数据的描述分析
对367份问卷的描述统计量中,21个指标的重要度得分在4分以上,得分最高的是“校园安全”,为4.48分,说明安全是学生最看重的因素。排在第二、第三位的是“毕业生就业率”(4.47分)、“入学条件”(4.37分),说明毕业生就业率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所以学生认为非常重要,而一个学校是否值得报考,入学分数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企业对学校的评价”“校风”“学校硬件”等指标得分靠前;“媒体对学校的评价”得分最低,只有3.84分,原因可能是学校主要以广告的形式在媒体出现,虚假成分比较多,当然,这一项的标准差也是最高的,达到1.0129,说明学生对媒体评价信任度差异相对较大。
(二)“五位一体”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21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并按照方差最大化进行旋转,得出如下结果:在因子1中,因子载荷较大的是指标“图书馆条件”(0.749)、“学校硬件资源”(0.63)、“先进的实训场所”(0.691)、“校内生活便利性”(0.602)、“校园安全”(0.717),它们所反映的是学校保障教学、科研、生活的硬件条件,是一所学校可以开办的基础,因此可称为“办学能力因子”;在因子2中,“本校教职员工对学校的评价”(0.799)、“社会公众对学校的评价”(0.776)、“企业对学校的评价”(0.634)、“媒体对学校的评价”(0.576)的载荷较大,且这些指标集中反映了各界对学校的评价,因此可称为“学校声誉因子”;在因子3中,指标“校园环境”(0.648)、“学校校风”(0.669)、“学校社团活动”(0.624)、“学校发展潜力”(0.66)的载荷较大,所反映的是学校环境、文化等内容,因此可称为“校园文化因子”;在因子4中,指标“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0.311)、“毕业生就业率”(0.679)、“学校提供足够的实习就业机会”(0.625)、“专业特色”(0.831)、“教学评估结果”(0.776)的载荷较大,所反映的是学校办学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可称为“办学质量因子”,其中,由于指标“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载荷只有0.311,建议删去,可能是学生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还不是十分熟悉,而且对于课程的评价还比较少;在因子5中,指标“学校学费水平”(0.591)、“入学条件(录取分数)”(0.759)、“学校所处地域经济水平”(0.424)、“学校的奖助学金情况”(0.779)的载荷较大,一定程度反映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可称为“社会影响因子”。根据上述因子分析,从而构建出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五位一体”指标体系(见下图)。

三、基于学生个体特征开展的高职院校品牌推广
本文在对学生选择高职院校时的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调研统计的基础上,构建了“五位一体”的指标体系,而学生个体因性别、所处的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等不同,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为更好地从学生视角开展高职院校品牌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而科学制定高职院校品牌推广策略,提升学校的品牌影响力、招生数量与质量。
(一)高职院校品牌推广
1.根据性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招生宣传。对以上构建“五位一体”的21个指标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在性别差异性方面,仅“毕业生就业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女生认为就业率更重要,平均得分为4.58,男生的平均得分为4.31。这一调研结果可作为指导高职院校对外招生宣传的重要依据。
在对女生的招生宣传中,可以多从理想的工作着手,着重介绍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如就业率、对口率、薪资水平等,从而吸引女生报考本校;而对男生的招生宣传中,可以创新、创业为突破口,凸显未来就业的挑战和机遇。如此,能更好地满足男女生的不同期望与需求,提升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和招生质量。
2.借助高职在校生宣传推广。对高职院校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在受“本校教职员工对学校的评价”“社会公众对学校的美誉度”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三个年级受“本校教职工对学校的评价”影响程度平均得分分别为3.95、4.19、4.20,而三个年级受“社会公众对学校美誉度”的影响程度平均得分分别为4.0、4.24、4.1。
调查发现,二年级学生由于对学校更了解、对社会还不够熟悉,他们对于学校的满意度是最高的,因此在招生宣传等院校推广活动中,可以更多地选择二年级学生作为宣传推广人员,这些学生对本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还可以成为评价学校美誉度的重要社会公众,通过切身体验反映学校的真实情况,实现高职院校有效的宣传、推广。
3.针对不同专业进行差异化宣传。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以上21个指标也表现出了差异性,这里将“专业”粗略地划分成理工类、文史类、其他类。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学校所处地域”“社会公众对学校的美誉度”“本校教职员工对学校的评价”“媒体对学校的评价”这四项指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其中,三个专业大类受“学校所处地域”的影响程度依次为4.15、4.04、3.88,受“社会公众对学校的美誉度”的影响程度分别为4.14、4.02、3.84,受“本校教职员工对学校评价”的影响程度分别为4.20、3.99、3.89,而受“媒体对学校评价”的影响程度分别为3.90、3.89、3.62。理工类专业学生的评分远高于其他两类专业的学生。
这就要求对不同的专业采用不同的宣传、教育、推广方式。由于理工科学生更加理性、客观,因而其对各项指标的评分都高于文史类、其他类,在宣传推广中,针对理工科学生,要将高职院校所处的区域优势、社会公众及媒体对高职院校的评价、高职院校历年获得的杰出成就呈现于理工科学生面前,帮助其客观理性分析,进而吸引其申报就读高职院校;而针对文史类及其他类专业的学生,虽然也需要呈现这些信息,但更多的是进行引导,帮助他们理解这些评价和业绩,提升其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
4.针对不同区域开展差异化推广。学生家庭所在地对以上指标也表现出了差异性,将学生家庭所在地划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县级或县级市、村镇,具体在“学校硬件资源”“学校奖助学金”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其中,学生受“学校硬件资源”的影响程度依次为4.27、4.03、4.30、4.31,受“学校奖助学金”的影响程度分别为4.08、3.93、4.18、4.05。
针对这一调研结果,高职院校在对县级或县级市的学生宣传推介时,更多应凸显目前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资源条件,学校所提供的奖助学金项目、数量等;对村镇地区的学生进行宣传时则需强调学校所拥有的坚实的硬件资源。这样,通过开展有侧重点的宣传推介,吸引更多的学生申请就读高职院校。
(二)高职院校品牌建设
根据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五位一体”指标体系中的5个因子21个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开展高职院校品牌建设时,应将提高办学品质放在首位,同时提升高职院校的学校声誉和办学能力,从而吸引学生就读高职院校。
1.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品质。高职院校的办学品质是影响学生选择高职就读的最主要因素,而办学品质由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办学质量这两大因子直接决定。
首先,高职院校要全面提升办学能力,主要包括学校的各项硬件资源建设,如全面提升教学实训场所、图书馆条件、校园环境、校园安全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教学、实验、实训)、生活环境。
其次,高职院校品牌建设以提升办学质量为基础,重视专业特色、课程的合理设置及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实习机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对口率等,为高职院校赢得良好的口碑。
2.提升高职院校的美誉度。从不同个体学生对各项指标的影响程度来看,学校的声誉、美誉度均是考察高职院校的重要指标,而与学校美誉度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本校教职员工对学校的评价、社会公众对学校的评价、企业对学校的评价及媒体对学校的评价。
通过对这一因子的分析,高职院校首先要形成校内的声誉提升团队,责任人就是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通过对在校生的教育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学生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使其毕业后也成为社会评价的中坚力量;其次,高职院校要时刻保持与企业、社会、媒体的紧密联系,将学校举办的活动、参加的比赛、获得的优秀业绩通过媒体、网络加以宣传推广,帮助学校赢得良好的美誉度与知名度;最后,高职院校还要与企业深度接洽,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跟踪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并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为企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对口率,赢得良好的企业评价。
[参考文献]
[1]杨金华.高校自主招生权与考生择校权的冲突与平衡[J].高教探索,2011(6).
[2]肖蕾.影响高考志愿填报的因素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6(11).
[3]乐国林.城市家庭高考志愿填报中的代际差异[J].青年研究,2003(9).
[4]王毅杰,梁子浪,陆宏生.高考志愿填报中的行为策略:户籍的影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