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hong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汲取文化的力量。显然,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论语》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其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论语》文简义长,质朴含蓄;语言形象,富含哲理;易于成诵,琅琅上口,是古代教育中蒙童的必读书目。近几年来,社会上重新掀起读《论语》、学《论语》的热潮,而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编写也顺应了这种形势,在原来十则选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则。
  在《<论语>十二章》中,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处世之道,而这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指出,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课旨在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语言含义,在此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在本学期接触到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知识积累较为薄弱,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詞汇。
  2.了解儒家思想,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论语〉十二章》中的语段。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和开阔的胸怀,提升为人处世的能力。
  4.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孔子的光辉形象和人格魅力。
  3.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难点】
  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讲述法;3.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自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十二章》,希望同学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二)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东汉它被列为“七经”之一,宋代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被合称为“四书”。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与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三)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同时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多“读”悟“味”1.初读课文——“字”正“腔”圆
  “字”正——“音”准;“腔”圆——发音饱满。
  2.再读课文——把握节奏
  ①按文意的逻辑层次划分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②按句子成分划分节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主谓)
  饭/疏食,饮/水……(动宾)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心词+状语后置)
  ③古今异义的特殊节奏
  可/以为师矣。
  ④一般情况下,“而”前、“则”前要停顿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三读课文——把握轻读、重读、停读、连读
  ①声韵和谐,读出句末语气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注意文章强调的重点和逻辑层次,读出抑扬顿挫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四读课文——读出字“义”
  ①结合注释法
  ②组词法(“单”变“双”)
  如:学——学习朋——朋友乐——快乐
  ③通假字法(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讲解“通假字”知识)
  如:说——悦
  ④结合字形望“文”生“义”法(多用于形声字、会意字、象形字的解释)
  如:愠——生气、恼怒川——河流殆——迷惑
  ⑤替代法
  如:堪——忍受斯——这5.师范读课文,生听读——感悟经典之“味”明确:经过师生的反复朗读,读出经典文言的味道,且悟其大意。
  (二)深层探究,再读会“意”   1.十二章《论语》分别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养性三个方面表述,请读出相应的内容,找出相对应的语句。
  交流点拔:(见图1)


  1.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A.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患/不知人也
  C.君子之/过也
  D.人/皆仰之
  2.解释加点的词(“知”“更”“患”)
  知——了解;更——改正;患——担心。
  3.儒家学派的待人接物之道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第三则的认识和理解。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走近了《论语》,学会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读书方法,领悟了儒家学派所提倡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世之道,深刻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
  六、板书设计(见图2)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反复诵读了《〈论语〉十二章》,感悟了经典之“味”。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探讨《〈论语〉十二章》中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
  2.《〈论语〉十二章》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则?哪一则对你的学习、生活的帮助最大?请说明你的理由。
  交流点拔:可以从文章内容、情感态度和写作方法(表现技巧、修辞、句式特点等)等多个方面交流,也可结合自身经历和孔子的故事谈论读后的收获。
  (1)写作方法
  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生1:按时间顺序写作,明确了各个人生阶段的使命和特点。从中我知道了少年立志学习的重要性,正因为年少有志于学,才有了三十岁的立学、立身、立言之成。
  生2:特别可贵的是到了一定年龄,能够顺应自然,顺应内心的呼唤,遵循身体的发展规律,但又能同时做到不超越规矩,有规矩意识,体现了孔子的智慧。
  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生1:我读到了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时间流逝之快。
  生2:面对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孔子触景生情,引发对生活的感悟,发出时光易逝的感叹,勉励我们珍惜时间。
  生3:写得形象生动,易引起我们读者共鸣。
  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生1:我读到了对比的写作技巧。
  生2:部队中的统帅相当重要,统帅是三军的灵魂、核心。在春秋战国纷争时期,孔子能拿统帅说事,强调了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哪怕是对一介“匹夫”!
  生3:孔子用“不可”写出了“志向”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有不容置疑的语气。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生1:首尾用了间隔反复的写作技巧和倒装、感叹的句式,可看出孔子对颜回的极度赞美和欣赏。
  生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细节描写,写出了颜回生活的穷困,让我们读者产生联想,有可视性。
  生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两种生活态度的对比,突出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我尤其欣赏古人坚贞的生活态度,由此,我想到了孟子的这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孔孟都是儒家学术的代表。
  生4:我很自然地联想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技巧,并与当今我们倡导的“清廉”执政不谋而合,从而明白儒家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对当今生活的智慧指导。
  (2)写作内容
  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生1:从中看出孔子可贵的自我反省精神,并且这种自我反省做到每“日”坚持。
  生2:尤其是反省的内容值得探讨:一来反省之全面,二来反省的顺序排位。孔子首先强调的是国家层面——工作,要尽职尽责;然后社会层面——与人交往,要讲诚信;最后才是个人层面的学习之事:可见孔子强调德才兼备,甚至德比才更重要。
  生3:当今教育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早在几千年前先贤圣人就意识到这点,可见先哲的智慧,传统文化的宝贵传承的确有其必要性。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交流明确:这是一组对称句,表明这两句是并列关系,强调的是“学”“思”的重要性,既“思”且“学”,既“学”还“思”,否则将一无所获。我们在学习中,有的同学只“学”不“思”或者空“思”不“学”,这都是有缺陷的。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交流明确:这句话既强调新旧知識的联系,又强调温习复习的重要性。复习旧知识将会有新发现、新启迪、新收获。
  (3)情感态度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交流明确:从这一则当中可见孔子并不以师者自居,而是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优点,都有值得学习的资源,选择他人的优点学习,用别人的缺点比对自己,反观自己并改正。可见孔子的谦虚好学和为人低调的态度,以及时时渐进的生活、学习作风。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交流明确:“时习”之“说”,“有朋”之“乐”,“不愠”之“君子”,可见孔子享受学习的态度、与朋交往并切磋的开心收获以及宽容大度的谦谦君子之态。
  ③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交流明确:“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对万事万物亲善的态度。在这一则当中,孔子认为:有着渊博的知识且有坚定的志向,恳切地发问并思考当前的事,也是一种仁的体现。可见“仁”体现在学习、生活的细节当中。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交流明确:用对比的写作技巧和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好之者”特别是“乐之者”的学习效果,可见热爱学习、享受学习的态度对获取知识和积极生活的重要性。
  (二)深层探究,各抒其见
  探究题: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生1: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2: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湖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3:我并不完全赞同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三)成语积累,传承文化
  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论语》中,我们得到了儒家智慧的传承,也得到了丰富的言语文化瑰宝。
  交流点拔: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三、拓展延伸
  问题探究: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生1:孔子的人格修养、“智”学方法和“智”学态度都深深打动了我们。
  生2:人格修养。比如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生3: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外界的压力或穷困改变自己的志向和理想。
  生4:“智”学态度和“智”学方法。善学善思,时时温习复习旧知识并践行;善于向他人学习,不以自我为中心,对人对事亲善仁和。
  四、课堂小结
  孔子真正的魅力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以及坚韧的个性。他坚守理想,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后人们将他称为“万世师表”,西方学术界也将他视为“世界十大哲学家”之首。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感受他伟大的精神力量。
  五、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所学及《论语》中的其他内容,写作《我眼中的孔子》。
  六、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文言文,“文”重于“言”
  学习此文,应遵循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字义,可结合注解,也可从字形出发,通过形声、会意、象形、指事等造字方法,进而了解重点实词的含义。当然,还要学会利用组词法、替代法来了解实词的意思。至于“之”“于”“其”等重要虚词,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认识,初一学段可以再次强化、巩固。“而”这个文言虚词,在此文出现得比较集中,可以通过诵读法和观察法,充分利用语感来感悟其不同用法之间的区别。
  对于文意和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用穿插孔子故事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体验,加深和丰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讲解文章内容时,教师不一定要按照编排十二章的课文顺序来教学,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影响大小等不同的方式区分讲解的顺序,也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来学习,先从简短的篇章着手。总之,要用既扎实又灵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文章的精髓。
  笔者一直认为,文言文的“言”是我们借以通往彼岸的桥梁,若不借助它,我们与彼岸就只能隔海相望;然而,我们更要认识到,我们的目的地不是桥梁,而是桥梁尽头的彼岸,即古人的心灵与思想。读文言文,最终的目的应该是知道古人在想什么,以及他们遵从自己的内心,做了些什么。概括来说,也就是“言”重于“文”。
  准备此文的教学设计时,笔者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父亲教自己诵读《论语》的情形。“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这样的语句,起初,笔者并不理解,也不知道语出《论语》。更难为情的是,直到初为人师时,笔者才知道曾经读过的半懂不懂的语句出自《论语》,才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而直到今天,我们的教材反复修改编订,中学课本仍然保留辑录《论语》的文章,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增添了两则,这充分彰显了《论语》在当今社會所具有的重要性。
  冰心曾倡导: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一本好书可以熏陶人的心灵,给人以精神的享受,而《论语》正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好书需要品,需要细细地品。两千多年前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教给我们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等多方面的智慧。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常思考:这样经典的文章,要采用何种形式教学才能让学生积极对其进行解读而非被动地理解呢?笔者认为,越是经典的东西就愈发朴实,我们应该以返朴归真的方式来推进课堂教学。于是,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一、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与其让老师喋喋不休地“告诉”学生答案,使其“昏昏”难懂,不如让学生津津有味地朗读,使其“昭昭”若悟。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读书能读得摇头晃脑,我们的学生为何不能读得入情入境,读出文中的情趣、意趣、理趣呢?读,需要有目的地读,而不是泛泛而读;需要声到心到地读,而非流于形式地读。
  在教学《<论语>十二则》中的第一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时,笔者故意抛给学生一个问题——
  师:假设你是老师,为了让你的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你将如何设计这一则的朗读?
  生1:男生读破折号前面的内容,破折号后面的三个问号句由女同学朗读。
  师:为何这样设计?
  生1:这样分角色朗读让我们读懂了破折号起到的解释说明的作用。在这句话中,破折号解释了“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而通过男女不同的音质,我们听懂了以“破折号”为界的前后不一的内容。
  师:多么生动的破折号作用教学法!你将来一定是个出色的老师。
  生2:老师,也可以这样读:全班齐读“吾日三省吾身”,然后三个小组分别读三个问句的内容,三个小组要读得比较快,一句紧接着一句,读出曾子反省的内容之多和角度之多,这样便于诠释“三”的含义。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读,起到强化的作用,也便于我们对整则论语有个相对完整的印象。
  师:你设计得很完整,无懈可击!
  生3:还可以这样读:“吾日三省吾身”是这一则的总起句,读得平稳些、庄重些,以显示其重要地位。“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句可读得缓慢些,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反思得认真而又深刻的古人形象。在词语的重读方面,“为人谋”“与朋友交”“传”这几个词重读,读出反思的范围,“忠”“信”“习”也要重读,说明了反思的具体内容。
  于是这位学生情不自禁地范读起来。读完,其还意犹未尽,又开始评论起来:“尽管这一则论语只有两种标点符号,但我觉得还应加上一种标点,那便是省略号。而且要另起一段,因为无论是曾子还是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可以反思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这样便起到了言尽而意不尽的效果。”笔者佩服这位学生思考的独立性,其不但读懂了文本,也读懂了作者,读懂了自己;不但和书本进行了对话,也和同学进行了对话,充分利用了课程资源。而这,不正中师“怀”吗?
  而在此后的课堂中,笔者逐渐尝试男女分角色读、全班齐读、小组读、二重读等多种形式,读出文中的问答式、并列式、递进式等多种句式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态度。这样读,读出来的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文字符号,而是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学生能在朗读中读出一片广阔的天地,享受经典溢满心胸的充盈感,实现与传统文化的对话,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情境体验法
  《论语》每一则都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如果仅仅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学生要么感觉浅显,要么感觉难懂。如此,既不能内化学生的情感,又无法熏陶其性情,是不可取的。例如,在指导学习“(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时,如果仅仅是将前人的“思想”“翻译”成为文字来教学,则将意境全无,空洞乏味。于是,笔者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开放你的“六官”,一起随曾点去踏春、游春,当然,别忘了带上你想象、联想的翅膀。
  (生诵读。)
  师:同学们,这次春游感觉怎么样?
  生1:我感受到了暮春者的浪漫,我似乎也和他们一道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脱去厚重的冬衣,穿上轻松的春服,享受生活、享受自然!人类回归到大自然的状态多么轻松!
  生2:我感受到了春景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人与人相处的和谐的情景。我甚至还嗅到了太阳的芳香。
  生3:我似乎更读懂了孔子的形象。以前我一想到孔子就觉得他是教育家、思想家,正襟危坐,一个板起脸孔说教的伟人形象。这里我觉得孔子蛮亲切的,原来他也主张人和自然要相融,要锻炼身体,享受自然之乐。
  生4:我从夫子的“喟然叹曰”中似乎看到了孔子的某种隐衷。我曾读过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知道孔子主张以仁道治天下,然终不得志。所以,夫子在听了曾皙的叙述后表示大加赞同。
  如此设问,可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学会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构建浓郁的情感体验氛围,营造开放的心理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贯穿始终,使其形成深刻的内心感悟;这样,教学就会事半功倍,语文课堂也将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批判式教学法
  语文课不仅要让孩子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唤起其美好的情感体验,还应给予他们应有的怀疑精神,鼓励其提出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并教会他们思考,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有的观点看似简单,但孩子们经过思考后形成的自己的认识,就是有价值的。在解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时,同学们很快地了解了这则论语的言表之意,并谈到如何看待先进和落后的问题。依循于此,笔者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师:看到这一则时,你还能联想到什么?
  生1:这一则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2:我联想到了“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生3:我却想到了“近墨者未必黑,近朱者未必赤”。因为人们可以以不贤者的行为作为参照,进行反思,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师:你们不但读懂了文本,还读懂了自我。并且,这种不唯书、不唯上的批判性思维尤其可贵!当我们拿起批判的武器时,我们自身一定要有可以批判的资源。
  生4:老师,我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有看法。这一则表达了儒家所提倡的恕道,孔子告诉我们,对人要宽容,要推已及人、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但有的同学常拿这句话当幌子,在他不想扫地、不想劳动、不想负责任时,他就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认为在现代社会,这个“欲”还应符合法治德治的标准,符合做一个大写的“人”的原则,这样才具有更鲜明的现实意义。
  (全班鼓掌。)
  生5:老师,我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也有看法。孔子心目中的君子的标准是先行而后言,我们不能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但我以为一个人先说再做,将要做的事先说出来,再去做也有好处。一是便于同伴或师长的监察、督促,二来先对要做的事有个思考的过程,行事时有条有理。
  (全班鼓掌。)
  师:假如你读懂了他们的思想,即使你不太赞同,我想你还是很尊重作者的。在《儒家传统与启蒙心态》中有一句话,大意是:对话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理解。而你用自己的思考告诉我们,对话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理解。
  笔者以这样的方式处理教材,一定程度上可以让“高大”的孔子从“神圣”的龛位上走下来,和同学们亲切地握手问候。因此,我们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一定要让“人”在场,既要有“学生”也要有“古人”,要让古人深邃的思想“活”起来、“立”起来。而一堂优秀的语文课,也一定是富有活力、充满激情且思想飞扬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1]要让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得借助于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探索并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进而从根本上完成新课标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策略的层面探索中学语文五轮式行动教学,旨在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无疑,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当代中国的发展正向全新的阶段迈进。就社会整体而言,现代化的发展吁求更为深刻、更为饱满的精神景观的建设——这既是对以往过分追求物质化发展而忽视人内在精神世界的构建的矫正,也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向。与之相适应的是,在文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视域下,教育的发展愈发显现出对于现
期刊
可以说,一篇小说的产生是由叙述来实现的,没有叙述便没有小说。小说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叙述的艺术,因而采取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及策略,便成为作家写作时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鲁迅先生的小说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小说优秀的叙述方式,同时也吸收、融合了西方现代小说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表达手法,从而创造出多姿多态、独具一格的叙述范式。作为其小说代表作之一的《祝福》,便是一篇突出展现其精湛的叙述艺术的经典作品。  
期刊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见,文章是写作主体的社会人生认知、内在精神和个性特质等人文素养的折射;人文素养是文章写作的基础动力,它决定了作者的作品内容格调、表达形式运用水平。所以,人文素养对于作者和文章来说极为重要,人文素养的培育应是写作教育的基础内容和核心内容。  然而,人文思想与精神缺失,人生、
期刊
在愈发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養,注重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水平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那种对每篇课文精讲少练的单篇阅读教学法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形势了。于是,真正意义上的单元教学闪亮登场。笔者认为,进行单元教学,应走好三个环节,下文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教学设计为例具体阐述。  一、确认目标  语文课程是一个具有丰富联系的结构体,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有全局观。
期刊
一、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学习该单元的目标是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语文核心
期刊
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会成为我们难以磨灭的记忆,也许会给我们的心里多少都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成千上万个逆行者远离家人,冲锋前线,保护了我们的安然无恙。作为战“疫”参与的普通人,我们亦有责任教育孩子感恩国家,感恩一线的战 “疫”英雄,感恩每一双传递温暖的援助之手……。  钟南山、李兰娟,在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却在疫情中不分昼夜地战斗在前线;白衣天使们与病毒做着殊死搏斗,在争分
期刊
一、教材分析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杰出的风俗画家,他用暖色调的文字描画了“济南的冬天”,他用温暖和慈爱的情怀抒写了《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冬天》是一篇集景物美、情感美、生命美于一体的精美散文,老舍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散文家中的丹青高手!  此文节选于老舍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節,亦能独立成篇,是老舍于1931年春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散文安排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
期刊
【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部编本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抒情散文,是作者对童年生活中的一个片段的美好回忆。走月亮是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指的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出去散步、游玩。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阿妈牵着“我”的手在云南洱海畔的月光下散步的场景,给人幸福温馨的感觉。细读课文便会发现文章结构十分巧妙,每段的结构都是先写“我”和阿妈一起看到的美景,然后由此联想起美好的回忆,最后再
期刊
【教学背景】  “以历史为客体抒写主体情志”的咏史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别,而《咏怀古迹(其三)》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的三首咏史诗之一。高一年级的学生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诗歌品读能力,但对于咏史诗还不能从人物形象感知、作者寓意解读和自我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整体把握。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现与文本、作者、自我的三重对话,同时在理解探究中自觉地输入人物形象、炼字方法、情感寓意等相关知识,对于教师的文本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