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当前,大学生“找工作难”和企业“招工难”现象并存,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同样面临着毕业生“就业难、难就业”问题。笔者从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工作问题出发,结合临江学院实际,基于“园-企-校”合作平台,分析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宏观环境,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改进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解决毕业生就业难与就业市场劳动力急需的矛盾,从而实现规模、质量及效益的同步上升。
关键词:“园-企-校”合作 就业 对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b)-0163-02
当前,大学生“找工作难”和企业“招工难”现象并存,本文提出“园—企—校”合作为基础,构建高职生就业服务新模式,解决毕业生就业难与就业市场劳动力急需的矛盾,从而实现规模、质量及效益的同步上升。
1 目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热忱不高。很多企业往往是“重使用、轻培养”,认为人才培养是社会、政府和学校的事,与企业无关联,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工作岗位需求不匹配,应届毕业生不受企业的欢迎与重用,无法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进而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
1.2 政府就校企合作就业相应政策与制度建设滞后
与欧美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国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就业方面相应的优惠政策与制度建设明显存在不足。高职生的培养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犹如空中楼阁。政府应通过立法,要求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与学校共同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与质量,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
1.3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师资队伍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师生比偏低的现象,在岗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从而影响了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行业)岗位实操的锻炼,实践水平相对较低。由于制度的限制,企业(行业)的能工巧匠又难以加入学校教师队伍,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助力。
1.4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存在偏差
毕业生和家长就业观念比较陈旧,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基层岗位、艰苦岗位不愿意去;同时过分强调自身的兴趣,对就业岗位选择挑剔,导致与现实就业市场需求脱轨。就业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满意企业不满意”“企业满意学生不满意”的结构性矛盾。
2 “园—企—校”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宏观环境分析
2010年1月14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与园区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园—企—校”三方合作平台: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临江学院(原化学工程系的基础上共建的)。该学院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通过协议的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
2.1 政府引领,为就业服务工作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
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临江工业园区作为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省级工业园区,高新区发展迅速,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速,在全省产业平台中遥遥领先。近年来,园区政府通过组织引领、政策制定、宣传导向等引领学院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同时还出台了一些促进园区企业与高职教育深度融合的政策,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有效提高了临江学院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
2.2 企业主体,为就业服务工作实践和保障支撑
企业是高技能人才输出的终端,没有企业的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定如无本之木,难以适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及技术结构调整发展的需要,培养的学生无法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就职都可能存在困难,何谈高质量就业。
2.3 学校主导,为优质人才培养提供培养途径和平台支持
其一,学校积极寻求与主导产业的主流企业合作,指导制定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与深度合作企业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其二,学校做好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环节,即专业和课程建设。与企业合作就业,共同育人,即共同开发满足工作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同时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与要求,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私人定制”,实现毕业生与企业实际岗位的“无缝对接”。其三,学校根据企业需求选择适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校企就业的载体:订单式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旺入淡出柔性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3 “园—企—校”合作背景下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研究
3.1 校企共建课程,共同育人
如构建了基于精细化学品研产衔接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根据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的岗位调研分析,按照岗位描述、任务分析、能力定位、课程固化的过程,校企共建课程,双师(教师与师傅)共同授课,开展以企业真实项目的研发为主线,采取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实施教学,课程引入的企业真实项目,小班化、导师制教学使学生做到真才实学。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典型功能化学品放大与优化技术》等四门优质课程。不但专业核心课程校企共同制定,其他课程亦然。如《就业指导课程》企业HR和教师共同合作育人。
3.2 人才培养实施与保障的系列制度建设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临江学院专业负责人与车间主任(科长)联系制度(试行)”“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临江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管理办法”“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临江学院双师合作授课实施细则(试行)”等12条相关制度,保障了园—企—校工作顺利开展,形成了长效合作机制。
3.3 实训基地的建设
依托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建设“厂中校”,以临江化工企业为参照建设“校中厂”。(1)厂中校建设:在主流企业生产现场建立满足学生现场教学、顶岗实习和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2)校中厂建设:在校内建设实施准企业化管理、全天候开放,以满足“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实施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
3.4 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通过推行“教师下企业经历工程”,充分发挥园—企—校合作平台的资源整合优势,共同制定教师下企业实践方案,目前具有半年以上企业经历教师比例达90%。同时,学院还从深度合作企业引进一批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授课。
3.5 服务园区,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依托深度合作企业建立就业工作室,进一步为园区企业服务。组织学校专场招聘会或园区内招聘会,搭建了学生与深度合作企业外的桥梁。构建了职后高技能培训体系,深化三方合作,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稳定性。
3.6 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提高专业技能
在园—企—校合作平台下,职业技能比武中,企业专家能手和专业教师共同合作,企业车间和校园实训室的相互转化,学生的专业素质从理论、实践多方位得到检验。技能比武促使学生的第二课堂也融入校企合作机制中,能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深化专业建设,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程波,陆旭冉.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改革与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87-89.
关键词:“园-企-校”合作 就业 对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b)-0163-02
当前,大学生“找工作难”和企业“招工难”现象并存,本文提出“园—企—校”合作为基础,构建高职生就业服务新模式,解决毕业生就业难与就业市场劳动力急需的矛盾,从而实现规模、质量及效益的同步上升。
1 目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热忱不高。很多企业往往是“重使用、轻培养”,认为人才培养是社会、政府和学校的事,与企业无关联,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工作岗位需求不匹配,应届毕业生不受企业的欢迎与重用,无法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进而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
1.2 政府就校企合作就业相应政策与制度建设滞后
与欧美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国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就业方面相应的优惠政策与制度建设明显存在不足。高职生的培养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犹如空中楼阁。政府应通过立法,要求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与学校共同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与质量,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
1.3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师资队伍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师生比偏低的现象,在岗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从而影响了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行业)岗位实操的锻炼,实践水平相对较低。由于制度的限制,企业(行业)的能工巧匠又难以加入学校教师队伍,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助力。
1.4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存在偏差
毕业生和家长就业观念比较陈旧,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基层岗位、艰苦岗位不愿意去;同时过分强调自身的兴趣,对就业岗位选择挑剔,导致与现实就业市场需求脱轨。就业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满意企业不满意”“企业满意学生不满意”的结构性矛盾。
2 “园—企—校”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宏观环境分析
2010年1月14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与园区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园—企—校”三方合作平台: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临江学院(原化学工程系的基础上共建的)。该学院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通过协议的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
2.1 政府引领,为就业服务工作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
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临江工业园区作为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省级工业园区,高新区发展迅速,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速,在全省产业平台中遥遥领先。近年来,园区政府通过组织引领、政策制定、宣传导向等引领学院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同时还出台了一些促进园区企业与高职教育深度融合的政策,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有效提高了临江学院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
2.2 企业主体,为就业服务工作实践和保障支撑
企业是高技能人才输出的终端,没有企业的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定如无本之木,难以适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及技术结构调整发展的需要,培养的学生无法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就职都可能存在困难,何谈高质量就业。
2.3 学校主导,为优质人才培养提供培养途径和平台支持
其一,学校积极寻求与主导产业的主流企业合作,指导制定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与深度合作企业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其二,学校做好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环节,即专业和课程建设。与企业合作就业,共同育人,即共同开发满足工作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同时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与要求,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私人定制”,实现毕业生与企业实际岗位的“无缝对接”。其三,学校根据企业需求选择适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校企就业的载体:订单式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旺入淡出柔性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3 “园—企—校”合作背景下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研究
3.1 校企共建课程,共同育人
如构建了基于精细化学品研产衔接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根据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的岗位调研分析,按照岗位描述、任务分析、能力定位、课程固化的过程,校企共建课程,双师(教师与师傅)共同授课,开展以企业真实项目的研发为主线,采取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实施教学,课程引入的企业真实项目,小班化、导师制教学使学生做到真才实学。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典型功能化学品放大与优化技术》等四门优质课程。不但专业核心课程校企共同制定,其他课程亦然。如《就业指导课程》企业HR和教师共同合作育人。
3.2 人才培养实施与保障的系列制度建设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临江学院专业负责人与车间主任(科长)联系制度(试行)”“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临江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管理办法”“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临江学院双师合作授课实施细则(试行)”等12条相关制度,保障了园—企—校工作顺利开展,形成了长效合作机制。
3.3 实训基地的建设
依托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建设“厂中校”,以临江化工企业为参照建设“校中厂”。(1)厂中校建设:在主流企业生产现场建立满足学生现场教学、顶岗实习和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2)校中厂建设:在校内建设实施准企业化管理、全天候开放,以满足“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实施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
3.4 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通过推行“教师下企业经历工程”,充分发挥园—企—校合作平台的资源整合优势,共同制定教师下企业实践方案,目前具有半年以上企业经历教师比例达90%。同时,学院还从深度合作企业引进一批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授课。
3.5 服务园区,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依托深度合作企业建立就业工作室,进一步为园区企业服务。组织学校专场招聘会或园区内招聘会,搭建了学生与深度合作企业外的桥梁。构建了职后高技能培训体系,深化三方合作,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稳定性。
3.6 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提高专业技能
在园—企—校合作平台下,职业技能比武中,企业专家能手和专业教师共同合作,企业车间和校园实训室的相互转化,学生的专业素质从理论、实践多方位得到检验。技能比武促使学生的第二课堂也融入校企合作机制中,能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深化专业建设,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程波,陆旭冉.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改革与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