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生没骨,一次无声息的变革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cdxlx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午生艺术简历
  周午生,生于内蒙古包头市,祖籍河北任丘,200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花鸟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131”创新型人才。作品曾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兰州、台湾及日本、韩国展出并发表。出版有《周午生画选》《当代中国画坛十家精粹——周午生卷》《当代名家工笔花鸟——周午生卷》《中国当代画家周午生专辑》《当代名家工笔花鸟——周午生》《中国画技法丛书——周午生》《没骨花鸟技法丛书——周午生》《当代中国画名家——周午生》等多本专辑。
  1999年《白头春浅》入选中国当代牡丹书画艺术大展,《雪》入选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览。
  2001年《幽谷先春》获天津市首届花鸟画大展银奖。
  2002年《满园清》获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娇艳醉色》参加大陆高等美术院校毕业生作品赴台展览。
  2003年《满园清》参加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序列展、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并获银奖。
  2004年《竹石图》参加全国梅兰竹菊中国画大展。
  2005年获天津青年艺术节十佳优秀青年艺术家称号。《晨露湿新妆》参加05全国当代名家邀请展。
  2006年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岁朝昌和》参加2006韩国青年双年展。
  2007年《松鹰图》参加日本国际现代美术展,在广东东莞举办首届个人画展,参加中国关协第二十次全国新人新作展,《暗香踪影》入选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
  2008年参加纪念日中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中国现代绘画作品展。
  2009年,参加“水墨传承”天津美院国画系花鸟教师作品巡回展,参加“十月微凉”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0年,被评为中国画名家50强,70年代领军画坛十人物。
  2012年,参加第四届当代中国学术论坛,参加日本东京都美术馆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
  2013年,参加“源流善下”天津当代中国画青年精英提名展。
  2014年,参加“艺术北京博览会”。
  2014年,参加“澄怀·观象”——当代青年水墨名家邀请展。
  2014年,“周午生水墨小品展”在寿光书画艺术城止逸斋举行。
  2014年,“周午生精品系列展之一”(水墨小品)在寿光书画艺术城止逸斋举行。
  2014年,参加“2014南京青奥会美术大展”。
  2014年,参加“情系延安一65周年国庆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4年,参加“和光同尘”当代水墨专题展。
  2014年,参加“金品·中国津派水墨名家精品展(淄博)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创作研究院创立纪念展”。
  2014年,参加“ART-滨海”。
  2014年,参加“2014艺术澳门博览会”。
  2014年,参加“大美中国行一首届中国画名家提名展”。
  2015年,参加“大美中国行一首届中国画名家提名展”。
  2015年,“周午生精品系列展之二”(没骨蔬果写生)在寿光书画艺术城止逸斋举行。
  2015年,参加“竞尺幅——当代学院六人迎新展”。
  没骨画不是一个新概念,历代没骨花鸟画也不缺乏大家,但周午生对没骨画的再解释却让他的绘画走出了一片新天地,让他在当代花鸟画领域赢得了自己的地位。中国画的传承性很强,创新不容易,要赢得一席之地更不容易,这不仅需要画家具有质疑与批判的精神,而且还需要对传统有着深刻的理解,需要有深厚的学养与扎实的绘画基础。周午生做到了,并做得很出色。他用他的“没骨法”取代了“兼工带写”的老方法;他“变墨法为彩法点染而就”,强调用笔的重要性,“在极似中求不似”,追神韵达妙趣。故而周午生的画,能工能破,能狂能变,既淡逸又雅正,耐看耐读,令人反复琢磨,体味再三。更因为他知道,“历代创新大家,多吸收没骨法以蘖新生”(周午生《我对花卉没骨法的一些想法》)。故而,周午生能在群雄并峙的当代画坛,悄悄然地以平常心态,利用没骨法进行一次不期引人关注的绘画实验,实现一次无声息的变革。
  周午生的绘画实验有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极简,一是极繁,也可说一疏一密。其实,或简或繁或疏或密只是表象,不涉及本质问题。因为无论简繁疏密,周午生还是周午生,其绘画的本质不变,所探讨的问题也不变。
  所谓简者,即疏体,择其要述之一二,不及其余。绘画的主体十分突出,四周大片留白,画面空灵而生动。这些画多是册页,如《柚子》(45×55厘米,2007年)、《榴莲》(68×68厘米,2012年),以及一批折枝花卉,诸如海棠、山茶、芍药、枇杷、桃花、竹枝、玉兰花、映山红,或间之以湖石、禽鸟,或双钩或墨色晕染,直取形意,画面宁静,蕴含深远。还有近年所作的两幅《猫》(68×42厘米,2012年;80×45厘米,2013年),极具媚态,周边空无一物。“媚”是一种表情,而周午生画中之“媚”,不仅仅是对象的表情,更是画之趣味,散发在画面中的各个细节,极具“雅兴”。雅,是古雅,而“媚”则具有当代性。因此,周午生的画能亲近大众,又远离世俗。从古典的审美原则出发,从用笔的基本法度出发,探求现代艺术的精神,使其绘画能跨越古今,融合中西,消弭工笔与写意的分界,在多种文化的相互渗透中显示着他对“纯粹”与“超然”的理解。如《碧烟染秋》(68×68厘米,2008年),略加晕染的背景,空漾而有意境。为什么我们会被周午生的画打动?就因为他知道他为什么要画画,他要表现什么。周午生的绘画意识很明确,关注点很集中,捕捉事物神情的能力也很强,能将一切景语化情语,能将画之空白推向想象的极致,随画之主体而动,构成特殊的绘画语境,并在我们可见的范围之外起作用。其审美原则是意向性而不是被动性的。周午生注意调动观众的视觉经验,同时也在调动自己的审美体验,但他的体验又是建立在对宋元经典绘画阅读的基础上,以此形成审美预期。在周午生新没骨法的实验中,疏体画最能说明他在笔法方面的变革意图。   所谓繁者,即密体,意象叠加,铺天盖地,满满当当,如梦如幻。绘画的主题十分明确,但主体却从单一性的对象扩展为某种概念性的存在,并在这些概念的聚集叠加中丰富画面的意涵。在周午生此类画中,有两种不同的取向,一是偏向意笔淡彩,关注笔墨质量,如《红掌清波》(2010年),又如《春江水暖》(133×66厘米,2010年)或《荷塘禽戏图》(136×68厘米,2010年);二是偏向工笔设色,关注图像的意义,如《梦笔生花》(136×68厘米,2012年)或《满园清》(240×120厘米,2002年),又如《岁朝昌和》(240×120厘米,2006年)。两者在创作时间上前后相互穿插,可见周午生在两者间不断徘徊,既关注笔墨质量又留意图像意义。或者说,周午生的潜意识里对工笔设色的态度始终是不离不即,对图像中的观念性问题也是不离不即。然而,周午生热衷的还是绘画,倾向书写,故有此“新没骨”一说。他的新意,就在于其重新处理工笔没色与写意笔墨之间的关系,重新阐释一些基本观念,强调骨气与崽蕴,适当吸收撞粉、撞水的技法。他从没有让技法成为绘画的主角,也没有让观念束缚绘画的感觉,冲淡画面的生活气息。他清楚地知道,末元以降中国花鸟画的各种题材就因主体的文化想象而具有象征性。不少花鸟画家专注于某一题材,而且善于组合各种题材,利用题材本身所固有的含义,进行“双关”表达,既满足视觉上的观赏需求,也满足心理上的阅读诉求。如画荔枝树下一只公鸡,寓意“人吉(鸡)大利(荔)”。但这种常见的意义组合被周午生解构了,并建立了他自己新的话语逻辑。
  如《梦笔生花》,画中由梅花、牡丹、荷花三者组合而成,其意义相对独立,可在花树下出现了一只猫,昂首向上,两只可爱的眼睛将所有的预想都打散了。周午生让人们回到了物喻体的本体,用含混的意义结构实现最富有诗意的形象表述。《岁朝昌和》也是画梅花、牡丹与荷花三者,可同样无法寻找一种被固定的意义关联,其中放逐人们想象的造型因素,或许是那一片流水,以及水上漂浮的荷叶,或许还有那块太湖石,其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象很清晰也很模糊。在周午生新没骨法的实验中,密体画最能说明他在意象方面的变革企图。
  周午生没有因“没骨法”限制了自己的创作,他是自由的,也是自觉自律的,更重要的是他会思考。激进的文化革命已经过去了,生活还在继续,传统的绘画样式延续着人们的文化记忆。周午生巧妙地掂起了“没骨法”,假借这一传统的概念,将自己的创作纳入到历史的话语系列,使他的画拥有一种厚度。周午生又没有停留在过去,他用包容的方式甚至是混搭的形式重新书写了没骨画在当代的意义,这是他的智慧。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珍萍)
其他文献
艺术的世界,也许你永远不懂。  这不,苏富比拍卖行将2014年11月11日在纽约拍卖一幅几乎全白的油画,估价高达1500万至2000万美元(约9000万至1.2亿元人民币)。这个价格不仅让不懂艺术的门外汉目瞪口呆,也让业内人士吃惊不已。  难道,看不懂的才叫艺术?卖得贵才是艺术?离我们远的才算艺术?究竟,我们该怎么谈论艺术和欣赏艺术?  这幅神作名为《无题》,由现年84岁的纽约艺术家罗伯特·雷曼创
期刊
中华民族对玉情有独钟,他们在近万年的玉器发展历程中,创造了难以计数的艺术作品,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之多,用途之广,着实令人惊奇赞叹。天津博物馆藏玉器万余件,纵贯古今,品类丰富,器形精美,在国内外文博界享有盛誉。  神秘古朴的史前玉器  新石器时代玉器距今8000-4000年,主要有生产工具、装饰玉和礼仪玉三大种类,以数量多、造型简、工艺淳朴以及文化内涵丰厚,特别是神话、
期刊
天津博物馆历来重视历史研究和反映历史史实的文献文物收藏,经过长期的征集和接受社会捐赠,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珍贵近代历史文献。这些文献,涵盖近代以来政治、经济、军事、文教、法律、外交、地理、灾荒以及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内容。其内容之丰富,精品之荟萃,构成了天津博物馆馆藏的一大特色。  馆藏近代历史文献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清代中后期;一是北洋时期。  清代中后期的文献,作者多为王公贵族、部院大臣、统兵将
期刊
从2000年开始,结合学习、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陶瓷难点,尤其是为了解决馆藏陶瓷器的窑口归属问题,北京艺术博物馆专业人员对古陶瓷窑址进行了全面学习、考察。同时,针对全国古陶瓷窑址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窑址资料无比浩繁的现状,从2009年起,确立了“中国古瓷窑大系”项目,包括展览、学术研究与图书出版等。古瓷窑系列展,作为项目内容之一,启动于2010年,是在耿宝昌、叶喆民、王莉英等专家的指导下和北京艺术博物
期刊
中国绘画历经数千年不断继承、演变的发展,加之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内容,使其成为传统艺术门类中最为独特的部分。天津博物馆经过数十年来征集、购买及接受社会捐赠等方式不断完善中国绘画收藏,形成时间跨度从宋迄清的丰富古代绘画藏品和几乎涵盖所有名家作品的近现代绘画收藏,藏品几乎可以串联起一部中国绘画史,在国内外博物馆界享有盛名。  宋元绘画  天津博物馆藏宋元时期的绘画作品数量虽然不多,却以品质取胜,几乎件件
期刊
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作为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屏风的历史由来已久,在西周早期就已开始使用,当时称之为“邸”,是天子专用的器具。及至汉唐,上层社会已经广泛地使用屏风,其形式也较前代有所增加,由原来的独扇屏发展为多扇屏拼合的曲屏,可叠,可开合,材质也由木板上漆后加以彩绘发展为纸糊。宋代以前,屏风上的绘画均绷在硬框上,大约到了北宋,逐渐流行将从屏风上拆
期刊
天津博物馆是一座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其藏品涵盖中国历代艺术品、近现代历史文物与地方史料,是天津地区最大的可移动文化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宣传教育机构。  2012年5月19日,天津博物馆新馆建成开馆,依托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丰富的馆藏资源,相继推出一批展示天津历史文化特色的展览,其主旨是将天津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现给观众。其中尤以“中华百年看天津”最受人瞩目,成为天津博物馆的名牌陈列。该展
期刊
翻开中国古代文化史,陶瓷器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凭借着坚实的质地,稳定的性能,得以传承千万年。它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随着文物保护宣传工作的开展,对文物的研究、保护、收藏在四川地区蔚然成风,西坝窑作为四川黑釉瓷的奇葩,在传承历史,弘扬文化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填补了中国古陶瓷史中西南边陲无大规模黑釉瓷的局面。  一般我们在研究古陶瓷时,主要从古陶
期刊
长沙市博物馆珍藏有一幅《宋人鸜鹆图》。这是该馆唯一一件宋人绢本花鸟画,国家一级文物。此图为绢本,纵23cm,横24.2cm,刻画精微,栩栩如生,实为罕见。图中秋枝横挑,一鸜鹆棲于枝干之上。鸜鹆目光锐利,体态丰满,尾翼整洁,羽毛黑亮,显出蓬松柔软之质感。双爪紧握枝干,坚实有力,角质描绘细腻,笔墨细润。这幅《宋人鸜鹆图》为湖南著名收藏家易元九旧藏,后捐赠于长沙市博物馆。  易兀九(1911-2000)
期刊
“动挈路搴秀静悬屋盎春”语出乾隆皇帝御制诗《咏瓷挂瓶》,全诗如下:“依然胆槌式,却异汝官珍。动挈路搴秀,静悬屋盎春。制惟日趋巧,道不易还淳。红紫随时阅,何曾着点尘。”(《御制诗集》三集卷五六)  壁瓶也称挂瓶、轿瓶,是古人用来插入鲜花后悬挂于室内墙壁、床柱或车辇、乘轿的内壁之上供其欣赏的器物,在室内的叫壁瓶或挂瓶,在车、轿里的就叫轿瓶,名称因使用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化,没有其它区别。绝大多数的壁瓶形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