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窑系列展:述说瓷国千年荣光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c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0年开始,结合学习、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陶瓷难点,尤其是为了解决馆藏陶瓷器的窑口归属问题,北京艺术博物馆专业人员对古陶瓷窑址进行了全面学习、考察。同时,针对全国古陶瓷窑址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窑址资料无比浩繁的现状,从2009年起,确立了“中国古瓷窑大系”项目,包括展览、学术研究与图书出版等。古瓷窑系列展,作为项目内容之一,启动于2010年,是在耿宝昌、叶喆民、王莉英等专家的指导下和北京艺术博物馆领导带领的专业团队的努力下,策划实施的陶瓷专题系列展,甄选了中国四十个有代表性的古代瓷窑,每年有计划地进京展出,旨在有针对性地、全面地、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瓷窑的发展历程及其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推进中国古陶瓷研究进程,普及古陶瓷知识,弘扬古陶瓷文化。
  瓷窑,是古代陶瓷手工业的遗存,在中国分布广,规模大,虽大多已成片片废墟,但沉睡其中的窑炉、窑具、废瓷与残片,却是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发明、发展与传播的重要资料,也是博物馆展示的珍贵文物。瓷窑系列展,以窑址、考古新发现和窑址所在地的国有博物馆、考古机构收藏的瓷器、生产工具等实物为主,配以图片、图表、文字构成专题展,构思精巧、组织缜密、内涵丰富,生动展示中国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再现新中国以来古窑址考古科研及古陶瓷领域的新发现、新成果,提供人们了解、欣赏与研究陶瓷的新途径,带给人们唯美的享受与智慧的启迪!
  当阳峪瓷器艺术展
  当阳峪窑是我国古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做工较为特别的窑场。它创烧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北宋晚期至金代,元末衰落。产品丰富,工艺精湛,装饰华美,气韵不凡,很早便在海外引起非凡影响,受到外国学者的关注与青睐。上世纪30年代,英国人对当阳峪窑进行了考古挖掘,其后瑞典人、日本人也来到当阳峪进行考察,并发表了学术论文。“当阳峪瓷器艺术展”择选了当阳峪窑址、河南焦作市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私人收藏家收藏的瓷器珍品以及窑址出土的窑具与瓷片标本239件,是当阳峪瓷器的首次来京展出,也是迄今为止全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当阳峪窑瓷器艺术展。精心构架的“定窑风采”“磁州楷模”“钧窑遗韵”“匠心独具”“目运天成”“鬼斧神工”六大部分内容,充分展示了当阳峪窑就地取材、粗料细作、博采众长、不断创新的烧瓷历史、优势与特色,不仅受到观众的喜爱,也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唐风一脉:巩义窑陶瓷艺术展
  巩义窑是古代巩义地区窑口的总称,包括了以黄冶窑、铁匠炉窑、白河窑为代表的北朝至唐宋时期的众多窑场,在中国陶瓷史上以产品种类众多而名声显赫,并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创烧于北魏,发展于隋,鼎盛于唐,衰落于宋金。其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高雅超群的艺术品位、多文明融合交流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中国陶瓷谱写了辉煌的一章。“唐风一脉:巩义窑陶瓷艺术展”择选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巩义市博物馆珍藏的巩义窑瓷器、窑具与标本等159件,全面展示了巩义窑陶瓷的烧造工艺与艺术成就。内容分为“交融与创新——北魏陶瓷”“蜕变与成熟——隋代陶瓷”“绚丽与辉煌——唐代陶瓷”三大部分,其中以早期青瓷窑炉和早期白瓷的展示为亮点,填补了北方陶瓷研究上的实物空白。另外,唐代白瓷、绞胎、颜色釉瓷体现了巩义窑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唐三彩、绿彩、蓝彩与唐青花等也是流光溢彩,呈现出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彼此交流、相融与影响的密切关系。
  千年迷梦:邢窑陶瓷艺术展
  邢窑是我国生产白瓷最早的窑场和中心之一,影响深远,蜚声中外。由于白瓷的烧制成功,结束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历史,形成了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与发展体系,在中国白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它创烧于北朝,隋代发展,至唐朝达到鼎盛,之后又历经了五代、宋、金、元、明五个时期的延续,成为有着千年烧瓷历史的著名瓷窑。“千年迷梦:邢窑陶瓷艺术展”择选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邢窑博物馆等八家单位的瓷器与标本234件。这是邢窑遗址在临城县发现30年以来,首次走出河北,走向全国,全面展示邢窑陶瓷文化精髓的一次大规模展出,因此有着非常的纪念意义。内容分为“银装素裹”、“艳丽缤纷”两个部分,完美展示了北朝至宋代的邢窑白瓷、青瓷、颜色釉瓷与三彩等,既突出了其白瓷烧造的高超艺术水平,又全面介绍了多种品类同时发展的综合窑场的工艺特色。尤其是学术回顾的资料展示部分,使人更加体会了这次展览的重要性,恰如专家所评价的:“千年一聚首,迷梦化春雪”。
  中和之美:定窑陶瓷艺术展
  定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白瓷窑场之一,窑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因古属定州而得名。定窑创烧时间在唐代中期,勃兴于晚唐五代,历经北宋、金代的辉煌鼎盛,衰落于元代。在长达700余年的历史中,它是中华大地上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精细白瓷窑场,并被后人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中和之美:定窑陶瓷艺术展”择选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市博物馆、曲阳县文物保管所、定窑遗址文物保管所、北京市海淀区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等单位的瓷器与标本198件,内容分为“创烧与勃兴的唐、五代时期”“蜕变与成熟的北宋时期”“繁荣与鼎盛的金代时期”“退化与衰落的元代时期”及“制瓷工艺”五大部分,全面而生动地再现了定窑创烧、发展、繁荣、鼎盛及衰落的过程。其中,选自定窑窑址、塔基、墓葬出土的“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等贡御产品为首次进京展示,令人印象深刻。同时还有多件精美的龙纹、凤纹、萱草纹、鱼纹等印花产品及带有明确纪年题款的一些文物,是瓷器断代与真伪识别的重要标准器,受到了极大关注。
  雅俗共赏:吉州窑陶瓷艺术展
  吉州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元代后期逐渐衰落,历时五百多年,烧造历史悠久,规模庞大。该窑博采南北诸窑之所长,以丰富的装饰、独特的工艺、浓郁的乡土气息及融汇儒释道于一体的多元文化内涵而独树一帜,成为个性鲜明、具有地域影响力的江南名窑,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雅俗共赏:吉州窑陶瓷艺术展”择选了江西省博物馆、吉安县文物管理所、吉安县博物馆、新建县博物馆、上饶市信州区博物馆等单位的文物精品118套(件)。内容分为“玄色雅韵”与“世俗风情”两大部分:前者分单元展示了吉州窑的素黑釉及以黑釉为底色的窑变、剪纸贴花、木叶贴花、釉上彩绘瓷器;后者则分单元介绍了吉州窑的白釉、青褐釉、绿釉、釉下彩绘、瓷塑与制作工艺。每个单元之下均以年代排序,较为全面而系统地揭示了吉州窑的瓷业发展历程。其中又以窑址考古发掘出土的标准器、纪年墓葬出土珍品为重点,突出了展览的学术性与艺术性。   天地之中:登封窑瓷器艺术展
  登封窑位于河南中西部,中岳嵩山南麓,窑址所在地登封市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登封窑产品种类齐全、器形丰富,从唐到宋,中原地区其他窑口所出现过的品种、器形,在登封窑几乎都能找到。其产品制作工艺精良,修坯精细规整,足底和口沿的处理都十分到位,对窑具的使用也十分考究,可为中原窑场之典范。登封窑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窑口之一,在数百年的窑业发展历程中,登封窑与周边的窑口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吸收周边边窑口的先进技艺,使自身技艺得到提高和完善,同时成熟的制作工艺也对周边的窑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天地之中:登封窑瓷器艺术展”择选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博物馆、登封市文物管理局、登封窑陶瓷博物馆、中原占陶瓷标本博物馆等单位瓷器珍品、窑具与瓷片标本187件(套),生动展示了登封窑珍珠地划花、划花、剔花、镶嵌、窑变、彩绘、色釉等娴熟、高超的装饰艺术,并通过窑址出土的漏斗形匣钵、三角支钉、垫环、垫饼、支圈、火照等多种多样的窑具标本及印模、剔刻花工具等,介绍了其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器物所采用的不同的烧造方法与制作工艺。展览主题鲜明、分题清晰、内容丰富,辅以大量的精美图片,不仅拓展了登封窑博大精深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还带给人以无尽的审美上的视觉享受。
  瓷映秦川:耀州窑陶瓷艺术展
  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名窑之一,以烧造青瓷著称于世。该窑历经近1400年,薪火未断,相传至今,成为中国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所烧造的陶瓷产品“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不仅深受平民百姓喜爱,还曾供奉皇室,远销海外。“瓷映秦川:耀州窑陶瓷艺术展”择选了耀州窑博物馆、铜川文物考古所等单位的瓷器珍品、烧造工具与瓷片标本195件。这是该窑的首次全面赴京展示。精心设计的展览,以编年为序,跨越千年的烧瓷史贯穿始终,结构清晰,时代特色鲜明的瓷品丰富多彩,真实地展示了唐代初创、五代创新、宋代繁荣鼎盛、金代延续发展、元代转型、明代转移更新、清代多元发展、民国引进借鉴的烧瓷历史,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千载名窑——耀州窑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及在工艺技术与装饰艺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
  结语
  每次策展之初,必先考察窑址。考察窑址令人印象深刻,类似的场景也是反复出现:田野中、河流边散落的古瓷片,俯拾皆是,整个村落也建筑在窑址废墟之上;偶然显露的器壁刻花图案,流畅自然,雅俗共赏,向人们揭开古瓷的神秘面纱;而粗犷中夹杂着细腻的窑具,残破处偶存完整的器皿,莹润下露出神采的釉光,则正述说着瓷国的千年荣光!上述已经完成的七个瓷窑系列展,只是北京艺术博物馆研究、展示瓷窑历史与艺术的开始,它源自于专业人上对中国占代瓷窑考古发掘成果的了解及对古瓷窑发展的高度重视,同时也顺应了广大陶瓷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的呼声。在展览期间均举办了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及瓷器鉴赏活动等,并出版了《中国当阳峪窑》《中国巩义窑》《中国邢窑》《中国定窑》《中国吉州窑》《中国登封窑》《中国耀州窑》等书,既是对瓷窑展览深入研究的图录补宽与学术成果展示,也是《中国古瓷窑人系》出版的内容构成,希望这一传统文化遗产能够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
  (责任编辑:李珍萍)
其他文献
编者按:前不久,万鼎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长幅巨制作品《看山还看祖国山》交接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二楼东厅举行。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名誉主席邵大箴、《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著名评论家孙克、刘曦林、王镛等以及十余家主流媒体共同出席了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当日,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局长严沛为万鼎颁发了作品收藏证书。  《看山还看祖国山》是万鼎先生继陕西省美协主席王西京《黄河,母亲河》之后又一巨作走进人民大会
期刊
天津博物馆是一座大型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拥有涉及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玉器、书画、甲骨、砚台、邮票、玺印、钱币、历史文献、民俗及民间艺术等多个门类的藏品近20万件,其中尤以历代书画、瓷器、玉器、甲骨、敦煌遗书、砚台、玺印、钱币及近代史料最具特色,在国内收藏界名列前茅。  历代书画是天津博物馆馆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数量可观、品质精良在中国博物馆界享有盛誉。在万余件绘画藏品中,除了部分宋元时期
期刊
“唐卡”原为藏语,可翻译为“卷轴画”,是绘制在丝绸、绢面或布面上的一种绘画艺术,也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和宗教用品。“唐”在藏语里是“展示”的意思,就是要用“唐卡”这种艺术形式将壁画上的内容展示出来。唐卡作为特殊的宗教器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绘制过程相当复杂,要求也极高。绘制唐卡的过程本身也就是一种修行行为,在绘制过程中要求画师严格遵循教义中的规定。从其内容上看,不仅有描绘藏传佛教中各种不
期刊
馆藏砚墨文物概述  砚台文物是天津博物馆颇具特色的一类收藏,以其品类齐全、形式多样、质美工精享誉国内外。馆藏砚台文物一千三百佘方,以明清两代传世晶为主,兼有汉、唐、宋、辽、元以及近现代作品。这些砚台大都来自天津著名古文物收藏、鉴赏家徐世章先生的捐赠。  徐世章先生收藏古砚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初,终其一生。其收藏古砚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从京津沪三地著名的文物古玩店(如博雅斋、达文斋、纯古阁、大罗天等)
期刊
一代巨匠张大千曾有语曰“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妇人”,这句话是他仕女题材偏多又得到世人诸多美誉的真实写照。在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张大千“人物画中佛像和仕女价格最高”(张颖《张大千绘画作品市场分析》,《荣宝斋》,2008年4期)。纵观张大千笔下的女性题材作品可以发现,他笔下庄严圣洁与世俗美艳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能够万分自如地呈现,我们不得不对他这种拿捏准确的艺术表达由衷地赞叹。众所周知,四川是张
期刊
近代天津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港口城市,同时又是京师的门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这里成为军阀政要、皇族贵戚、巨商富贾等各派势力的寓居之所,他们收藏大量珍贵文物,使天津成为文物流通的一方沃土。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孕育了众多文物收藏、鉴赏大家,他们不惜倾注一生心血,致力于古物收藏,殚精竭力地保护、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建国后,众多收藏家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政府的信赖,纷纷化私为公,慷慨捐献,这
期刊
天津博物馆所藏1770片甲骨,是天博诸多类型藏品中很有特色的一项,也是收藏意义极高的一项。其数量之大,藏品之精,学术价值之高,在国内乃至国际收藏甲骨的公私单位、个人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殷墟甲骨,作为20世纪初中国四大学术发现之一,从它浮现于世人眼中的那一天起,就确定了它在文物收藏界的极高地位。甲骨文是中华文明诞生以来,最早的成系统、可识别的文字记录,是了解中华文明源流最原始、最可靠的第一手资
期刊
艺术的世界,也许你永远不懂。  这不,苏富比拍卖行将2014年11月11日在纽约拍卖一幅几乎全白的油画,估价高达1500万至2000万美元(约9000万至1.2亿元人民币)。这个价格不仅让不懂艺术的门外汉目瞪口呆,也让业内人士吃惊不已。  难道,看不懂的才叫艺术?卖得贵才是艺术?离我们远的才算艺术?究竟,我们该怎么谈论艺术和欣赏艺术?  这幅神作名为《无题》,由现年84岁的纽约艺术家罗伯特·雷曼创
期刊
中华民族对玉情有独钟,他们在近万年的玉器发展历程中,创造了难以计数的艺术作品,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之多,用途之广,着实令人惊奇赞叹。天津博物馆藏玉器万余件,纵贯古今,品类丰富,器形精美,在国内外文博界享有盛誉。  神秘古朴的史前玉器  新石器时代玉器距今8000-4000年,主要有生产工具、装饰玉和礼仪玉三大种类,以数量多、造型简、工艺淳朴以及文化内涵丰厚,特别是神话、
期刊
天津博物馆历来重视历史研究和反映历史史实的文献文物收藏,经过长期的征集和接受社会捐赠,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珍贵近代历史文献。这些文献,涵盖近代以来政治、经济、军事、文教、法律、外交、地理、灾荒以及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内容。其内容之丰富,精品之荟萃,构成了天津博物馆馆藏的一大特色。  馆藏近代历史文献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清代中后期;一是北洋时期。  清代中后期的文献,作者多为王公贵族、部院大臣、统兵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