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叶圣陶曾在《改变学风》中论道:“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道,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者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学校的最大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这句话道出了高效课堂的真谛。一是孩子的学习经验——要靠老师的学法指导;二是孩子自由地取得知识——要自主地学习。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孩子的自主学习,即孩子应用教师指导的数学方法,通过个人独自思考,来实现自主学习。
关键词:“先学后教”;以导促学;“学路”
“先学后教”的核心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孩子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在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孩子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寻找数学知识的规律,教师就应改变角色,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先学后教,顺学巧导,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直接思考的问题。
一、 培养预习习惯,实现“先学后教”
充分的课前预习,为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今社会,孩子应该具有较强的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数学的课前预习就是孩子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过程,不但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而且可以为孩子提供广阔的发展时空,真正做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课前预习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2013年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数学书的编写,既简练、概括,逻辑性也非常强。所以在预习时,孩子应用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分析,这让孩子的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
数学课的预习可以按小节进行,也可以按课时进行,在课前由老师规定预习内容。结合平时的经验,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每个孩子都备有专门的预习本,对孩子预习的要求如下:
1. 想一想。预习时先想一想课题是什么意思?共有几道例题?习题又有几道?与前面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2. 学一学。(1)想一想。一边自学例题,一边在例题上找出数字、符号、图形,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画一画。在预习例题时,用自己喜欢的记号画出重要的语句、概念、规律和性质,并大声地读一读。(3)试一试。预习时,可以模仿例题试着动手操作实验,也可以试着动手完成例题上预留的练习。
3. 做一做。(1)尝试独立完成教材中“做一做”的练习。(2)认真试做习题中的题目,对不理解或不会做的习题做上标记。
4. 问一问。在专用的预习本上写出不明白或想探究的问题。想一想是不是还有别的解法。并结合自己的预习初步制订学习目标,写在预习本上。
为了真正地培养孩子预习的能力,一开始教师可以先安排孩子在当堂课上进行,在孩子有了一定的预习方法之后,就可以布置孩子进行课前的自我独立预习了。我们可以采用“问题式”预习的策略,例如,在导学案中通过几个问题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方向和进步的阶梯。
二、 “学路”优先,提高自学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变“教路”在先为“学路”在先,真正把孩子的学习主动权还给他们,让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新知,这样孩子才能对所学知识印象、感受最深,轻巧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要培养孩子自主探索,主动积极思索的好习惯与品质。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们应用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原有的能力水平、掌握的学习方法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测,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大胆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提高自学能力。例如,教学“认识百分数”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们争着说:“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怎么读、怎么写?百分数有什么作用?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确定了目标,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在接下去的自我学习、小组合作中,学生依据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断清晰思路,探索百分数的知识,完善了对百分数知识的自主建构,实现了教学目标。
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學生预习的基础上,变“教”为学,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因为预习时,孩子通过对教材例题进行独立的预习,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绩,学会一些数学知识,这让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了基础。这种预习的结果,有可能是一种“真知”,是孩子真正学会了;还有可能是一种“假知”,孩子没有真正的学会。这都没有关系,因为在全班或小组学习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或方式把学会的知识表达出来,这样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果学生理解有偏差,也可以得到老师或同学的纠正或补充。这样既有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自学,也有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真正提高课堂实效。
三、 变“教”为“导”,提高实效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应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学习活动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试着应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在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孩子的智力以及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影响是很大的。总之,就是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变“教”为“导”,提高课堂实效。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是不是孩子们互相交流、探究、动手操作、巩固练习的时间多了,就意味着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把实际经验提升为理论知识,概括出学习的规律,不是学生通过自学新知就能够感知的。举例来说,“确定位置”一课,图中的四个位置可以用四组数对来表示,即(3,4)(6,4)(3,2)(6,2)。通过学生自学,他们的认识停留在用这四组数对能够描述相应的位置,但是如果教师不给予恰当点拨,即“观察这四组数对和图中的位置,你们能够发现用数对表示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学生根本想象不到它们之间存在着“同列不同行,同行不同列”的关系。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有效?这已经成为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更新教学理念,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坚持“先学后教,以导促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真正构建起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
作者简介:
黄小莲,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城关中心小学。
关键词:“先学后教”;以导促学;“学路”
“先学后教”的核心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孩子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在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孩子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寻找数学知识的规律,教师就应改变角色,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先学后教,顺学巧导,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直接思考的问题。
一、 培养预习习惯,实现“先学后教”
充分的课前预习,为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今社会,孩子应该具有较强的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数学的课前预习就是孩子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过程,不但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而且可以为孩子提供广阔的发展时空,真正做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课前预习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2013年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数学书的编写,既简练、概括,逻辑性也非常强。所以在预习时,孩子应用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分析,这让孩子的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
数学课的预习可以按小节进行,也可以按课时进行,在课前由老师规定预习内容。结合平时的经验,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每个孩子都备有专门的预习本,对孩子预习的要求如下:
1. 想一想。预习时先想一想课题是什么意思?共有几道例题?习题又有几道?与前面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2. 学一学。(1)想一想。一边自学例题,一边在例题上找出数字、符号、图形,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画一画。在预习例题时,用自己喜欢的记号画出重要的语句、概念、规律和性质,并大声地读一读。(3)试一试。预习时,可以模仿例题试着动手操作实验,也可以试着动手完成例题上预留的练习。
3. 做一做。(1)尝试独立完成教材中“做一做”的练习。(2)认真试做习题中的题目,对不理解或不会做的习题做上标记。
4. 问一问。在专用的预习本上写出不明白或想探究的问题。想一想是不是还有别的解法。并结合自己的预习初步制订学习目标,写在预习本上。
为了真正地培养孩子预习的能力,一开始教师可以先安排孩子在当堂课上进行,在孩子有了一定的预习方法之后,就可以布置孩子进行课前的自我独立预习了。我们可以采用“问题式”预习的策略,例如,在导学案中通过几个问题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方向和进步的阶梯。
二、 “学路”优先,提高自学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变“教路”在先为“学路”在先,真正把孩子的学习主动权还给他们,让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新知,这样孩子才能对所学知识印象、感受最深,轻巧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要培养孩子自主探索,主动积极思索的好习惯与品质。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们应用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原有的能力水平、掌握的学习方法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测,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大胆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提高自学能力。例如,教学“认识百分数”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们争着说:“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怎么读、怎么写?百分数有什么作用?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确定了目标,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在接下去的自我学习、小组合作中,学生依据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断清晰思路,探索百分数的知识,完善了对百分数知识的自主建构,实现了教学目标。
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學生预习的基础上,变“教”为学,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因为预习时,孩子通过对教材例题进行独立的预习,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绩,学会一些数学知识,这让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了基础。这种预习的结果,有可能是一种“真知”,是孩子真正学会了;还有可能是一种“假知”,孩子没有真正的学会。这都没有关系,因为在全班或小组学习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或方式把学会的知识表达出来,这样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果学生理解有偏差,也可以得到老师或同学的纠正或补充。这样既有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自学,也有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真正提高课堂实效。
三、 变“教”为“导”,提高实效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应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学习活动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试着应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在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孩子的智力以及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影响是很大的。总之,就是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变“教”为“导”,提高课堂实效。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是不是孩子们互相交流、探究、动手操作、巩固练习的时间多了,就意味着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把实际经验提升为理论知识,概括出学习的规律,不是学生通过自学新知就能够感知的。举例来说,“确定位置”一课,图中的四个位置可以用四组数对来表示,即(3,4)(6,4)(3,2)(6,2)。通过学生自学,他们的认识停留在用这四组数对能够描述相应的位置,但是如果教师不给予恰当点拨,即“观察这四组数对和图中的位置,你们能够发现用数对表示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学生根本想象不到它们之间存在着“同列不同行,同行不同列”的关系。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有效?这已经成为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更新教学理念,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坚持“先学后教,以导促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真正构建起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
作者简介:
黄小莲,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城关中心小学。